世界十大瀕臨絕種的動物

2007-10-16 12:16 am
世界十大瀕臨絕種的動物

其中一個"長"細寫

回答 (2)

2007-10-16 12:26 am
✔ 最佳答案
日前,國際保育團體「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公佈十大瀕臨絕種動物名單,依其嚴重性排列下來為老虎、鼠鯊、鋸鮫、棘角鯊、紅色與粉紅珊瑚、亞洲犀牛、歐洲鰻魚、大象、大猩猩、大葉桃花心木。

  這十種生物會瀕臨絕種,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全球市場的需求高以致於濫捕、濫殺的情況一天比一天還要嚴重。WWF指出,一旦中國政府開始老虎交易,這對這種目前最可能瀕臨絕種的生物,無疑是一聲聲預告死亡的喪鐘。WWF表示,此十大瀕臨絕種生物的數量已大幅減少,保護行動實在是刻不容緩之事了。

環保組織表示,亞洲的犀牛因近期的捕殺潮而面臨絕種威脅。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一個題目為《尋找亞洲野生活犀牛》的報告中發出這項警告。

世界自然基金會說,亞洲區的犀牛數目不足三千頭,但過去四年來有大約一百頭遭獵殺。

這個組織促請英國政府更積極抑制對犀牛產品的需求。

此外,開墾農田和伐木的活動也使亞洲犀牛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在亞洲的犀牛主要屬於獨角種、爪哇種和蘇門答臘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說,在越南的爪哇種犀牛可能只剩下八頭,在印尼的爪哇種也可能僅有不到六十頭。

世界自然基金會說,在印尼和馬來西亞共有約三百隻蘇門答臘種犀牛,它們正面對被無情捕殺的命運。

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說,保護獨角犀牛方面卻成功。

在印度和尼泊爾,獨角種犀牛從一百年前僅存的十二頭,繁殖到現在的2400頭。

可惜的是,過去四年遭捕殺的亞洲犀牛當中,大部分是在印度和尼泊爾被發現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說,亞洲傳統醫藥中使用犀牛角和其他部分相當普遍,犀牛因此被獵殺。

世界自然基金會促請英國政府收緊貿以法例,杜絕野生犀牛產品的需求。


蘇門答臘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是長毛犀牛與地球上最早的犀牛的後裔,牠們普遍被人認為過去 200 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這種長相原始的犀牛也稱為「毛犀牛」,全身覆蓋一層長的、紅褐色的毛。不僅是亞洲唯一的雙角犀牛,站立時身高有 0.9 到 1.5 公尺,也是全球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行動敏捷,可以爬上陡峭的坡地與穿越茂密的矮樹叢。

為犀牛角大開殺戒
這種「毛犀牛」行蹤曾經遍佈不丹的喜瑪拉雅山山腳與印度東部,穿越緬甸、泰國,可能到達越南與中國,向南穿越馬來半島,來到蘇門答臘與婆羅洲。主要是因為以往的獵殺而從這一大片區域消失,使得目前只剩蘇門答臘、婆羅門洲與馬來西亞能看到蘇門答臘犀牛。其中以蘇門答臘的數目最多,主要集中在武吉巴里杉西拉坦(Bukit Barisan Selatan),古農列尤擇(Gunung Leuser)和克尼西士巴拉(Kerinci-Seblat)國家公園。

在三種亞洲犀牛中,蘇門答臘犀牛的瀕危程度最嚴重,目前野生的數目不到 300 頭,盜獵嚴重危及牠們的生存。盜獵犀牛的誘因非常高,1994 年一公斤犀牛角在遠東地區價值約 6 萬美元,主要的買主是中國、台灣與南韓。盜獵犀牛的行為,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 2600 年,為的是犀牛角與其身體其它部位的神奇與催情功效。在蘇門答臘民眾喝下混有犀牛角屑的飲料來清腸胃,至於其他地區,犀牛角則被用來治療像是癲癇、發燒、中風與愛滋等病的藥方。
2007-10-16 2:12 am
十大瀕臨絕種動物名單,依其嚴重性排列下來為老虎、鼠鯊、鋸鮫、棘角鯊、紅色與粉紅珊瑚、亞洲犀牛、歐洲鰻魚、大象、大猩猩、大葉桃花心木。
這十種生物會瀕臨絕種,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全球市場的需求高以致於濫捕、濫殺的情況一天比一天還要嚴重。


大象是長鼻目動物現存的唯一後裔,最早見逾500 萬年前,祖先曾廣佈各地,並在5,000 萬年間繁衍超過300 個品種,當中以仍存活的亞洲象Elephas maximus 及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 最為人熟悉。後者體型較大,是世界最大的陸上哺乳動物。

雄性非洲象的及肩高度可達3.5 米,身長平均七米,重量逾六公噸。象牙及具纏捲本領的象鼻是大象的獨有標記。象牙是上排門齒,年邁的公象的象牙可長達兩至三米。由牙質、軟骨質及鈣鹽等獨特的混合物形成,用作挑起樹皮或掘取樹根,也是日常求偶的工具或打架的武器。象還長有四隻臼齒,並會於不同階段換齒。

象鼻集鼻及上唇於一身,具觸覺、嗅覺及提取東西等多項功能。不僅強而有力,能把樹連根拔起;而且矯捷靈敏,能探取地上如豌豆大小的果實,更可觸及高樹上的花及枝條;另更具吸水本領,把水吸起然後噴進口裏止渴、或以此問候、撫摸同伴及退敵。此外,亦能把沙土撥往身上,抵擋烈日及避免昆蟲襲擊。

象的一對龐然巨耳(非洲象的耳朵可達兩平方米長)能散熱,耳上滿佈縱橫交錯的血管。拍動雙耳時,血液的溫度便會下降攝氏五度。

象群愛組織小型的家庭群落,每群包括五至十五頭母象與小象。象群以最年長及最富經驗的母象為首。雌象即使到達成熟期仍與家庭成員一起。當成員不斷增多,幼象會自立門戶,組織新的子群。雄象於發育期離開家庭並與其他同性組織臨時的雄群。

懷孕期約需22 個月,母象哺育幼象三至四年,幼象用口而非象鼻在母象前腿間的乳腺吸食母乳。雌象在25 至45 歲的繁殖力最旺盛,每隔四年可誕一頭幼象。大象的壽命可長達70 歲。

雌象十分重視家庭,野生的大象常不管險阻拯救受傷的同伴。擔當群首的母象會擺動雙耳,示意其他同伴擺出陣勢保護幼象。

非洲象
森林象Loxodonta africana cyclotis 及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 africana 是非洲象的兩個亞種。森林象與草原象的區別在於前者的體型及耳朵較小,象牙長得較直及向下伸展。

大部份森林象棲居於非洲熱帶森林的中西部,草原象則廣泛分佈於非洲的草原及灌叢。亞洲象容易馴化,馴化非洲象的例子相對較少,只有兩個馴養紀錄:在公元前三世紀隨漢尼拔軍隊橫越阿爾卑斯山的相信是非洲象,比利時人在殖民時代於扎伊爾東北部也曾馴養一些非洲象,其中四頭仍棲居於扎伊爾的加蘭巴國家公園。

完全成熟的非洲象每日耗用18 至20 小時進食,食量可達200 公斤,主要為植物,包括草、葉、根、果實甚至樹皮。

數百年前,象群活躍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森林與熱帶草原。現時的生境範圍大大縮減,種群分佈零散不均。為應付不斷上升的人口對農地的需求,大部份生境地因此喪失。

生境地喪失及全球對象牙的殷切需求導致非洲象的數目下降,估計數目在過往十年由150 萬跌至60 萬頭。跌幅主要歸咎於違背可持續發展的非法象牙貿易及人口增加導致生境地喪失。

環境保護措施包括制定國家環保政策、執行反捕獵行動,採取措施確保每個存活種群的年齡及性別比例皆符合最低標準,並提高公眾的存護意識。

亞洲象
亞洲象雖然較其近親非洲象細小,體重仍可逾五公噸,站立時身高可逾三米。背部圓渾,象鼻的前端長有一個指突、頭頂有兩處突出的地方。非洲象有鞍型背,象鼻長有兩個指突及頭頂有一突起處。亞洲象的耳朵較小,只有部份雄象長有象牙,雌象則沒有。

亞洲象適合馴養,常見於亞洲的伐木業。導致亞洲象瀕危的原因為生境地喪失,與捕獵活動無關,零散分佈的生境令餘下的野生種群孤立無援。現時野外只餘下三萬至五萬五千頭亞洲象,零散分佈於印度、東南亞、馬來半島、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婆羅洲及位於印度對開的孟加拉灣的安達曼群島。

亞洲象喜棲居於林蔭處,不能抵受日照,森林存護遂成為亞洲象存護工作的首要目標。存護工作包括成立保護區,執行國家保護法及設立森林走廊,方便象群遷徙。有關方面正致力減低人類與象群之間的衝突,尤其防止象群踐踏農作物覓食,或拯救零散的種群或細小而不斷增長的象群因人類聚居而被重重圍困。

象牙貿易
現時,大象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又名《華約》)附錄一的受保護物種,所有象製品,包括象牙、象肉及象皮的國際貿易也全面禁止。亞洲象自1975年列入《華約》附錄一;非洲象則於1990 年經締約國同意列入《華約》附錄一,並一直保持在附錄一,有效期最少至1994 年。

自全面禁止象牙貿易,亞洲的象牙雕刻工業即面臨崩潰。多個非洲國家報稱非洲象的捕獵數目已下降,其他國家的情況則未見改善。加強執法及實施經濟援助對打擊捕獵活動起關鍵的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致力協助非洲的地區政府建立個別象群存護計劃,並增加反捕獵措施的基金。
參考: www.wwf.org.hk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55: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5000051KK017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