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係d中央叫既,因為佢地自大,話呢種話係中國既普遍標準既說話
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中國大陸、香港 [1]、 澳門[2])、國語(台灣,港澳[來源請求])、華語(東南亞),是指現當代於漢語主要流傳地區被當成漢語標準音的漢語口音,廣泛應用於中國大陸、台灣、港澳及海外華文社會。這些標準語均以北京話為基準音,以漢語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普通話、國語、華語,三者在語音、辭彙、語法上有著一定的區別
地位
[編輯] 政治地位 普通話和國語分別是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官方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以往,方言經常被政府視為不上臺面的土話,現代化的阻礙。
在中國大陸,「推廣普通話」被作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方言的 使用則受到了限制。二十世紀末期,中國大陸曾對方言在公眾場合的使用進行限制,除粵語因其統戰價值外,方言一般嚴禁在電視媒體使用。近年來,這種限制有所 放開,各個地方電視臺方言類節目層出不窮,不少城市有方言類新聞節目和電視劇,但多以娛樂類為主,例如上海台的情景喜劇《老娘舅》,蘇州台的蘇州話新聞 《山海經》,南通台的《總而言之》,廣東台的《外來媳婦本地郎》 等。教育部也推行「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的運動,致使在某些省的某些學校出現了禁止學生講方言的情況。在某些地區,一邊倒的推普政策致使九十年代生的小孩 子無法流暢地使用方言,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強制推普遭到了網路輿論的批評。在上海,廈門等城市,政府對傳承方言已有一定的認識。
在台灣,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也曾推行強制推廣國語、限制方言的政策,但現在已不施行,限制方言部份被視為國民黨的統治罪行。目前政府的政策是推廣母語,台灣鶴佬語已經成為多數政治人物事實上必須學習的語言。
在新加坡,李光耀政府鼓勵民眾使用華語溝通(說華語運動)。
[編輯] 生活地位 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前,習慣說普通話的人很少,人們在生活中往往使用當地方言進行交流。近年來,這種現象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關於「是否應該推普(推廣普通話)」「推普同時是否要限制方言使用」「推普是否必然造成方言萎縮」等命題,在中國大陸民間一直有爭論。 在移民地區,如深圳特區,普通話已取代當地原住民方言(客家話、圍頭話)和當地強勢方言(粵語)成為第一交流用語;但粵語的影響力近年不斷攀升,客家話則仍在原住民中使用廣泛。在許多特定場所,如大型機構、地級以上政府部門、高等院校,一般而言普通話是唯一通用的語言。在許多北方地區(主要是流行中原官話、晉語的部分地區),城市裡已經出現當地年輕人不會說當地方言,只會說普通話的情況;在南方某些城市則出現小孩子基本上不會講方言的現象;在其它地區,城市年輕人的母語也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方言表達能力相對上一代有較大的退化。 台灣:政府已經改採推廣母語(本土方言)政策,但國語仍是主要交流用語,普及率遠高於普通話之於中國大陸。由於大衆媒體的強勢作用,包括新聞台、親子台、新知、娛樂、綜藝、卡通等類型節目及電視廣告仍以國語為主,其他母語方言的生存受到威脅。 近年來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在小學增加了鄉土語言教學。而除了供年輕人收看的偶像劇以及有配音的外來戲劇(如韓劇、港劇等)仍以國語發音以外,晚上八點檔的連續劇有不少是以閩南語發音的,而客家電視台亦推出了客語戲劇、節目(尚無閩南語電視台),但這些閩、客語節目的收視群定位較偏重於年長者,年輕一代的母語傳承仍有一定危機。台灣河洛語的 傳承比較沒有危機,多數台灣人聽的懂、也有一定數量的年輕人及兒童是以台語為母語或雙母語—華語台語雙母語、但是許多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台語能力已 經大幅下降;客家話的傳承出現相當危機(許多客家年輕人聽不懂客家話),原住民語言則是最慘的(有滅絕危機);另外,台灣的識字率雖然接近100%,但台 語文盲比例也有八九成。 東南亞、港澳:本地華人主要以漢語南方方言為母語。近年來,華語、普通話在這些地區升溫,逐漸成為商業通用語之一,但離日常交流用語還有很大的距離。
歷史 自從西方人東來中國,並嘗試學官話,自然需要創製用來記錄漢字讀音之拼音系統。多年來,曾經有不少拼音系統推出。,19世紀時,最先出現的就是威妥瑪拼音,根據其發明者命名。
1906年,標準郵政式拼音推出,同樣是不太規則的系統,也多數用於地名。
以上兩種系統現在仍被使用,但漸漸被漢語拼音取代,現在多數隻是出現在舊課本或歷史書等。
20世紀時,有些中國語言學專家提出數個轉寫系統,而其中一個更是全新拼音系統:注音符號,到現在為止,最成功的轉寫系統是漢語拼音,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58年推出的方案。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現在也採用漢語拼音。
在20世紀初至1980年代,一直有人不少人,包括某一時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漢語應該走拋棄漢字的拉丁拼音化道路。持這種意見的人中最著名者為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其「漢語一定要拉丁化」的論斷被編入了中國大陸80年代之前的教材。由於漢語拉丁化運動採取的是漢語標準語的語音系統,因此漢語標準語的拼讀系統得到了運動支持者的重視,其中以漢語拼音為甚。但拉丁化方案最後被放棄,基於漢語包含非常多同音詞。而且,漢字也與古代文學和文化息息相關,令拉丁化運動推行甚為困難。
80年代之後,隨著漢字的電腦輸入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漢語拉丁化運動已逐漸平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亦不再採取這種論調。但民間仍有拉丁化運動的支持者[3]。
在台灣,人們使用不同的拼音系統,此問題亦常被政治化。
中華民國政府於2002年全面採用通用拼音方案,同時容許地方政府按照意願採用其他系統。
前台北市市長馬英九,就在其任內採用漢語拼音標示台北市的街道名稱,並將之推向整個台北捷運(含台北縣路段)的車站英文標示。此舉被指稱不尊重台北縣政府,並且違反政府的語言政策。
在台灣,學生用注音符號學習生字讀音。政府本來想以通拼取代之,但是計劃延遲,基於對拼音使用的爭議、重新創製教材的問題以及教師訓練問題。
耶魯拼法不太受歡迎,也比較過時,卻更能代表官話的音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9%80%9A%E8%A9%B1#.E5.8E.86.E5.8F.B2.E6.B2.BF.E9.9D.A9.E4.B8.8E.E5.9C.B0.E4.BD.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