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戰機和潛艇的資料

2007-10-15 1:03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戰機和潛艇的資料!!!!!
快!!!!!!!要交功課!!!!!!!!唔該!!!!!

回答 (3)

2007-10-15 6:19 am
✔ 最佳答案
樓上的只懂胡亂抄襲大量無關問題的資料,真是嚇死人!
戰機的資料
人類最初發展空中攻擊敵人的武器是熱氣球(又稱為飛艇)而不是戰機,1898年,德國人齊柏林發明有金屬架的飛艇,稱為『齊柏林飛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曾以『齊柏林飛艇』空襲倫敦。但由於飛艇充滿易燃的氫氣,很容易遇熱爆炸,而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卻沒有飛艇易燃的缺點,故軍事家開始研究發展軍用飛機。
最先以飛機作軍事用途的是意大利,1911年意大利入侵土耳其北非屬地利比亞,一名意大利軍人駕駛飛機飛越土耳其軍陣地,在機上擲下數個手榴彈攻擊土耳其軍,雖然對未能造成土軍任何傷亡,卻是人類史上首次利用飛機作出的空襲。
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最初交戰雙方都開始以飛機作軍事用途,主要是用作偵察,有時敵對戰機在空中相遇都會互相攻擊,但最早的戰機攻擊方法很可笑,有的時飛行員手榴彈互相投擲,有的飛行員帶埋手槍上機作攻擊,有的更向敵機投擲磚塊。至1915年,法國人首先在飛機上安裝固定機槍,在螺旋槳的空隙間射擊,後來德國人對此作出改良,成功在飛機上安裝了兩台機槍,發射子彈的效率也改良。
最初的戰機速度慢,機動性又差,戰機與戰機間又沒有方法通訊,故早期空戰大多是一架戰機與一架戰機之間的『單挑格鬥』,並無整體戰略可言。在戰機成功將戰場由平面發展成立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軍事家杜黑在1921年出版其著作《制空權》,就指出戰機的出現令戰爭產生前所未有的改變,掌握制空權意味著戰爭勝利,故建設軍隊除了以往的海軍陸軍外,還要建立獨立的空軍。
潛艇的資料:
早在十七世紀荷蘭人已發明人類第一艘潛艇,至十九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是第一場採用潛艇作戰的戰爭。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作戰用的潛艇已發展至有排水量數百噸,可攜帶十多枚魚雷,當時的潛艇可同一時間發射四枚魚雷,帶配上火炮。
由於英法等協約國在海面上的艦艇數目及作戰能力佔優,更利用海上力量封鎖德國港口,影響德國的作戰物資補給,海上處於劣勢的德國就積極利用潛艇對付協約國的艦艇,以打破海上封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列強都開始明白制空權的重要,開始建立空軍。1914年9月22日,德國一艘舊式U2潛艇就在荷蘭對開海域擊沉三艘英國巡洋艦。
後來德國潛艇不只攻擊軍艦,連敵國的民用客輪都不放過,1915年5月1日德國潛艇擊沉一艘英國客輪,有超過一千名搭客淹死,其中有部份是美國人,令當時仍是中立國的美國大怒,德國為平息國際不滿,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德國潛艇不許攻擊軍艦以外的船隻,但隨著1916年英德艦隊在日德蘭的海戰中較量之後,德國仍未能突破海上封鎖,戰局漸漸不利,德皇威廉二世接受一些德國海軍軍官的建議,於1917年2月展開所謂『無限制』潛艇戰,恢復攻擊敵國軍艦以外的船隻,甚至將攻擊目標擴展至所進出英法兩國港口的船隻,包括商船及客輪,德國人以為這樣就會癱瘓英法的海上補給,英法兩國不到半年就會因此屈膝投降,之後四個月,有二百多艘進出英法港口的商船被擊沉,而德國只損失了兩般潛艇。
英國為對付德國潛艇,開始利用戰機搜尋潛艇,甚至將戰船裝成貨船引德國潛艇上釣,但成效不大。德國人此種無限制潛艇戰令很多美國商船被擊沉,最終成為促使美國參予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作戰的原因。
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協約國組織護航艦隊隊保護商船。護航艦隊包括有可探測潛艇發動機聲響的獵潛驅逐艦,也有巡洋艦及救生船,救生船上附有熱氣球,熱氣球上的人可在高處監察海上有沒有潛艇及水雷的蹤跡,而船隊中也有數艘驅逐艦準備對潛艇作出反擊,故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一年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已沒有最初那樣成功
參考: 陳仲丹:圖說兵器戰爭史
2007-10-25 3:11 am
永遠支持Paul兄!!
2007-10-15 2:43 am
在1890年以後,鑑於德國首相俾斯麥的下野,歐洲局勢日趨不穩定,俾斯麥的接班人缺乏老練的外交手腕處理歐洲列強的衝突,面對普法戰爭後的法國戰敗所產生的對德仇恨、奧俄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爭奪、以及殖民地拓展政策所帶來的列強競爭,不論是德國或其他國家的領袖皆無法如俾斯麥般以和平為目標穩定歐洲局勢,反之乃是通過窮兵黷武、彼此競爭來爭取優勢。故此歐洲各國在競爭中只好以同盟彼此間的支持援助及自身軍備的強大來確保安全
軍備競賽軍備競賽除了狹義的界定作軍隊數量的上升、軍備的優化工作外,也可泛指包括了戰略計劃的準備、軍事指揮架構的重組,以至更新軍事的配套設施:如發展鐵路、運河、公路網、擴大商船隊伍以加強補給能力等等,皆是軍備競賽的一部分
[編輯] 總體軍力的上升
下圖顯示部分列強在戰前的陸海軍人數增長:
陸海軍總數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4年
美國 34,000 39,000 96,000 127,000 164,000
英國 367,000 420,000 624,000 571,000 523,000
法國 543,000 542,000 715,000 769,000 910,000
德國 426,000 504,000 524,000 694,000 891,000
俄國 791,000 677,000 1,162,000 1,285,000 1,352,000
義大利 216,000 284,000 225,000 322,000 345,000
日本 31,000 73,000 75,000 150,000 欠缺數據
各國除了規模上的擴張外,列強在國防支出上也不斷上升,推動著各國的軍事發展
歐洲六大列強的軍事總支出
年份 軍事支出(萬英鎊)
1880年 13200
1890年 15800
1900年 20500
1910年 28800
1914年 39700
1872年至1912年軍費支出增長
國家 英 國 法 國 德 國 俄羅斯 奧地利 義大利
增長率 175% 140% 340% 260% 170% 180%
陸軍的競賽主要集中在法國、德國、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之間,在戰前數十年,四國均在陸軍規模上大肆擴張,其中以德國的陸軍質素為最好,有賴其完善的參謀部對軍隊進行組織,而法國軍隊質素亦優,奧匈的重炮部隊甚佳但其組織、後勤等工作卻遠不及德法之部隊,義大利的軍隊也同樣面對組織煥散、後勤不繼的問題;最後俄國的部隊純粹在數量取勝,其軍備、組織、後勤等各方面皆是全歐列強中質素最差。
陸軍總數 1880年常備陸軍 1880年陸軍動員額 1914年常備陸軍 1914年陸軍動員額
英國 136,000 600,000 160,000 733,500
印度 200,000 不適用 246,000 不適用
法國 503,000 1,000,000 777,000 3,780,000
德國 419,000 1,300,000 812,000 4,500,000
俄國 766,000 1,213,000 1,400,000 5,971,000
奧匈 267,000 772,000 800,000 3,350,000
義大利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300,000 1,251,000
美國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98,000 200,000
日本 31,000 48,000 150,000 500,000
土耳其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300,000 欠缺數據
塞爾維亞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125,000 欠缺數據
比利時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125,000 欠缺數據
海軍的軍備競賽主要集中在英德兩國之間。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以維持德國和他日益擴張的殖民地的聯繫。鑑於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其生存依賴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國土安全及海上補給路線,故德國之海軍擴張惹來英國的忌憚,於是在1905年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也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
軍艦總噸位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2年 1914年
英國 650,000 679,000 1,065,000 2,174,000 2,346,613 2,714,000
德國 88,000 190,000 285,000 964,000 1,149,863 1,305,000
美國 169,000 240,000 333,000 824,000 1,009,184 985,000
法國 271,000 319,000 499,000 725,000 941,525 900,000
日本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130,000 欠缺數據 679,438 欠缺數據
俄國 200,000 183,000 383,000 401,000 589,490 679,000
義大利 100,000 242,000 245,000 327,000 401,283 498,000
奧匈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266,598 欠缺數據
但其實德國從一開始的海軍建造是不切實際的,威廉二世聲稱其海軍是德國強盛的象徵,但德國的海軍擴張只是徒惹他國,特別是英國的忌憚。而德國海軍擴張的目的——維持德國和殖民地的聯繫及海外投資——對德國來說也並非必要,因德國對他的殖民地所進行的貿易僅佔德國總體貿易的極少部分,失去這些殖民地也無損德國之經濟,且海軍擴張和海外投資兩者也無必然的掛鈎關係,比如荷蘭即使是當時世界第四大海外投資國,其海軍規模卻只位列全球第十。戰爭爆發後德國海軍根本無法突破協約國海軍封鎖,在戰略上無用武之地,可是說德國從一開始的海軍競賽便是非常無謂。
在戰前,雖然航空器發展只是剛剛起步,但在短短數年內,各國的航空部隊便迅速建立,某些國家更將航空部隊獨立於海軍和陸軍外,成立了專門的空軍。而戰機和軍用飛船的角色也在短時間內由擔當傳訊、斥候、偵查等工作轉變為投入戰鬥、進行轟炸等。
空軍競賽 1914年戰機數目 1915年戰機產量 1916年戰機產量 1917年戰機產量 1918年戰機產量 1914年軍用飛船數
法國 150 390 1420 235 3222 4
英國 113 153 410 997 1799 6
俄羅斯 145 553 724 579 260 11
德國 250 800 1550 2270 2710 11
奧匈 80 112 144 296 616 1
義大利 120 240 430 660 720 ?
另外比利時在1914年的空軍規模有二十五架戰機
在眾多列強之中,以德國、法國及俄國專於研創戰略計劃,以圖在戰爭中以最快時間爭取最有利的局面。比如德國制訂了施里芬計劃,力圖集中軍力,先打敗法國動員較快的軍隊,在西線成功以後再在東線迎擊動員較慢的俄軍。法國也制訂了第十七號計劃及俄國制訂的第十九號計劃,都是主攻德國的計劃。而英國也透過英法俄三國海軍聯防希望在海上封鎖德國,但英國在陸軍方面是沒有明確的計劃的,因為英國本身並不希望戰爭開打,而且亦欠缺徵兵制支持其戰略作戰調動。德法兩國的陸軍可在十五日內完成動員,但相對英國則需二十一日,才可將軍隊動員,越過英倫海峽,抵達比利時。奧地利是戰略計劃發展最遲的列強,奧國尚停留在舊式的戰爭思想之中,即戰線在何處便往何處去的被動狀況,完全無視鐵路及公路網為軍隊帶來可迅速調動的機動性,因此在西線初期的重要戰役皆結束後,奧國才開始和塞爾維亞交鋒。
比如基爾運河令德國的無畏艦可自由來往北海及波羅的海,加強了德國海軍的機動性,同時也加強了德國對自身軍備的信心,在外交上拒絕妥協
列強之軍備競賽無疑令各國之猜疑加劇,比如因英國恐懼德國擴張海軍,兩國便從此難再合作或和解,加深協約國及同盟國彼此的不信任;其次因龐大的軍備令各國皆自以為可以在軍事衝突中壓倒對方,拒絕讓步,以及軍事計劃重視先發制人,令文官欠缺足夠時間以進行外交斡旋工作(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觀點),都加大戰爭爆發的可能性。施里芬計劃的過份進取,破壞比利時中立,更令英國為保障英倫海峽的安全而對德宣戰,使當時世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向戰爭,使原本只是巴爾幹半島局部的衝突成為一次真正的總體世界大戰。
參考: internet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54: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4000051KK035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