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窿的由來如何?他們的錢從何而來?

2007-10-14 6:29 pm
大耳窿的由來如何?他們的錢從何而來?

回答 (2)

2007-10-14 6:34 pm
✔ 最佳答案
高利貸,或作大耳窿、地下錢莊,這些現今稱為「放數」的放債人,向「高利貸」借錢,一般毋須抵押,甚至毋須立下字據。
目錄 [隱藏] 1 歷史2 手法 2.1 高利貸的手續費 3 參考
[編輯] 歷史 昔日主要在街市放數,街市檔口無論肉檔菜檔,遇有賭輸錢,或周轉不靈,便向「大耳窿」借錢,正所謂「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債仔有檔口在街市,每日也 要做生意,不怕走數,照借如儀。昔日錢銀交易,大銀碼多數用「大頭」(銀元),小數目為「銅板」(銅仙),高利貸者收數後,多數將銀元、銅仙之類塞在耳 窿,日子有功,久而久之把耳窿也撐大,故稱為「大耳窿」。

[編輯] 手法 「大耳窿」放貴利有「9出13歸」的習慣,就是借錢10,000元,只能得到9000元,但還款時卻要支付13,000元。而且,高利貸的利息是逐日起「釘」(利息),以複息計算,此謂之「利疊利」。往往借幾百元,過了1年半載才還,連本帶利可能要還幾萬。
20年前,港府認為高利貸是犯法的,於是立例管制,放債人須領牌,此名為財務公司的Money Lender,直譯為「借錢」(放債)者。這種放債財務公司須交稅。申請放債人牌照,首先由警方調查申請人有沒有黑社會背景,證實「身家清白」才交法庭審 理,但亦非由法官一人決定,而是有兩名市民協同審查,經3人一致通過才發牌,並限定年息不可多於六分息(60釐)。

[編輯] 高利貸的手續費 由於進行高利貸所帶來的可觀利潤,使不論是正當的銀行或是財務公司,都透過各種手段來迴避政府對高利貸的規管,當中一個例子,就是借用「手續費」這概念來取巧。例如以前述的「9出13歸」的例子來說,高利貸取走的1000元事實上被視作「手續費」。
在1990年代,香港的信用卡普遍向過期還款的客戶收取高達25%年利率的罰息。有團體指出,若連同手續費亦當中利息支出的一部份的話,事實上所收取的利息已超過高利貸所容許的利息。舉例說:
假設信用卡結餘尚欠1000元未支付,到了月末的應付利息支出,按照年息25%的計法,應為: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f/a/5/fa5e63a8f0e8347584756957acf5cfd1.png

然而,信用卡尚有一條款稱:若罰息少於$150,則會向客戶收取$150行政費或手續費。結果: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4/7/f/47f73b01a55b1cf3c77dc4dbe1855a0e.png

到了現在,甚至有人向財務公司借錢不遂,還反過來被追討手續費的事件發生[1]。因此,借貸時不可提防這些手續費的陷阱。

[編輯] 參考 香港法例第163章《放債人條例》第24條有關「過高利率的禁止」 ↑ 香港蘋果日報記者,(2007年),* 〈借8千不遂反被屈3千:子代癌病父出頭 歐打大耳窿被捕〉,《蘋果日報》:要聞,2007年08月05日號,A4版:香港。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c/Berenike_II.jpg/25px-Berenike_II.jpg
這是一個與經濟學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B%98%E5%88%A9%E8%B2%B8&variant=zh-tw" 3個分類: 部分地區的觀點 | 經濟學小作品 | 經濟
2007-10-14 6:36 pm
大耳窿:
高利貸,或作大耳窿、地下錢莊,這些現今稱為「放數」的放債人,向「高利貸」借錢,一般毋須抵押,甚至毋須立下字據。

歷史
昔日主要在街市放數,街市檔口無論肉檔菜檔,遇有賭輸錢,或周轉不靈,便向「大耳窿」借錢,正所謂「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債仔有檔口在街市,每日也要做生意,不怕走數,照借如儀。昔日錢銀交易,大銀碼多數用「大頭」(銀元),小數目為「銅板」(銅仙),高利貸者收數後,多數將銀元、銅仙之類塞在耳窿,日子有功,久而久之把耳窿也撐大,故稱為「大耳窿」。

手法
「大耳窿」放貴利有「9出13歸」的習慣,就是借錢10,000元,只能得到9000元,但還款時卻要支付13,000元。而且,高利貸的利息是逐日起「釘」(利息),以複息計算,此謂之「利疊利」。往往借幾百元,過了1年半載才還,連本帶利可能要還幾萬。

20年前,港府認為高利貸是犯法的,於是立例管制,放債人須領牌,此名為財務公司的Money Lender,直譯為「借錢」(放債)者。這種放債財務公司須交稅。申請放債人牌照,首先由警方調查申請人有沒有黑社會背景,證實「身家清白」才交法庭審理,但亦非由法官一人決定,而是有兩名市民協同審查,經3人一致通過才發牌,並限定年息不可多於六分息(60釐)。

高利貸的手續費
由於進行高利貸所帶來的可觀利潤,使不論是正當的銀行或是財務公司,都透過各種手段來迴避政府對高利貸的規管,當中一個例子,就是借用「手續費」這概念來取巧。例如以前述的「9出13歸」的例子來說,高利貸取走的1000元事實上被視作「手續費」。

在1990年代,香港的信用卡普遍向過期還款的客戶收取高達25%年利率的罰息。有團體指出,若連同手續費亦當中利息支出的一部份的話,事實上所收取的利息已超過高利貸所容許的利息。舉例說:

假設信用卡結餘尚欠1000元未支付,到了月末的應付利息支出,按照年息25%的計法,應為:
$1000X25%/12=$20.83
然而,信用卡尚有一條款稱:若罰息少於$150,則會向客戶收取$150行政費或手續費。結果:
($150X12/25%)/$1000=720%
到了現在,甚至有人向財務公司借錢不遂,還反過來被追討手續費的事件發生[1]。因此,借貸時不可提防這些手續費的陷阱。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52: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4000051KK011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