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這個人

2007-10-14 5:30 pm
請介紹郭沫若這個人的生平, 及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功過

回答 (2)

2007-10-14 9:53 pm
✔ 最佳答案
郭沫若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位於北京什剎海西岸前海西街18號郭沫若故居內的郭沫若坐像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是中國現代具影響力的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曾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文聯首任主席、中國科大首任校長。

目錄 [隱藏]
1 生平
1.1 早年
1.2 流亡日本
1.3 抗戰
1.4 建國後
2 家庭情況
3 主要著作
4 參見
5 注釋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



[編輯] 生平

[編輯] 早年
郭沫若是四川樂山人,少年曾就讀於成都石室中學。父親郭朝沛經營家業。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兒。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一本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受當時青年學子廣泛歡迎;同時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1927年他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安慶「三二三慘案」之後,蔣介石著手清黨,郭沫若在朱德的家裡,寫下了聲討蔣介石的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指出「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污吏、賣國軍閥、所有一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是「一個比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張宗昌等還要凶頑、還要狠毒、還要狡獪的劊子手」。隨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蔣旋即通緝郭沫若,1928年2月郭只好到日本避難。


[編輯] 流亡日本
旅居日本的郭沫若開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這個説法現在受到海外學者的爭議)。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綱領的中國共產黨走上執政舞臺,該書被當作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小學課本的參考教材之一。


[編輯] 抗戰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回國。儘管他有一個日本籍妻子,這個妻子沒有跟隨他來中國。回國後前往南京拜謁汪精衛、蔣介石,要求蔣原諒從前的事情,並擔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期間,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武漢抗戰文化運動,發動歌詠、話劇、電影等各界一同宣傳抗戰。他本人也創作了大量話劇劇本,鼓舞民心士氣,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高漸離》等六齣悲劇作品。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郭沫若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編輯] 建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1951年獲頒蘇聯列寧和平獎。

1957年5月27日在回答《光明日報》記者問「言者有罪還是無罪」時,他說:「無罪者的言者無罪,有罪者的言者還是有罪的。」

1958年郭沫若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郭沫若創作了以「翻案」為主旨的歷史劇《蔡文姬》與《武則天》,極力美化曹操與武則天的歷史形象。許多人認為這是為了迎合毛澤東而創作的。

1962年,為了紀念鄭成功逝世三百週年,郭沫若創作了電影劇本《鄭成功》,但因不久後即爆發文化大革命,未能拍攝。

1966年文革爆發,郭沫若發表談話:「在一般的朋友、同志們看來,我是一個文化人,甚至於好些人都說我是一個作家,還是一個詩人,又是一個什麼歷史學家。幾十年來,一直拿著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這段談話常被後人指責:郭沫若只顧自保,為全盤否定歷史的極「左」思潮推波助瀾。

文革當中的1971年,郭沫若發表學術論著《李白與杜甫》。書中過於美化李白,貶低杜甫,為人詬病。

郭沫若以毛澤東的詩友著稱,和毛時有詩詞唱和。他曾高度讚頌毛澤東的詩詞和書法[1];也曾賦詩讚美史達林[2]。郭沫若在文革初期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別保護[3];他寫了許多讚美文化大革命的詩作,包括直接讚美江青的詩[4],在整個70年代基本安然無恙。1976年5月12日,郭沫若寫了《水調歌頭•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5],但過了僅僅五個月零九天,四人幫被逮捕之後,他立即又賦一首《水調歌頭》抨擊「四人幫」[6]:這也是後來他的政治人格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

1978年3月,郭沫若發表了《科學的春天》的書面報告(內容實為原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幹部胡平起草),號召知識分子鑽研學術。6月12日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在中國許多名勝地點都可以看到郭沫若的書法作品。


[編輯] 家庭情況
1912年,郭沫若與張瓊華(1890年-1980年))在父母的包辦下結婚,五天後郭沫若離家,兩人沒有離異,以後68年張瓊華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與安娜(原名佐藤富子,1893年-1994年)同居,安娜為此斷絕了與父母的關係。他們生有五個子女:長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兒淑瑀,四兒志鴻。1937年,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繫。抗日戰爭結束後,安娜帶著孩子來到中國,當他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後,選擇了離開,以後中共為他們提供了生活上的幫助。

1938年,郭沫若跟於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並於1939年夏補辦婚禮。共生四男二女,兒子漢英、世英、民英,女兒庶英、平英,另一小兒子姓名不詳。1967年,郭民英自殺。1968年,郭世英年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去刑訊逼供,不久從四樓墜下而死。1979年,於立群縊死於北京故居[來源請求]。

另外郭沫若還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蘭、於立忱(1912年-1937年),於立群的胞姊)、黃定慧(黃慕蘭,1907年- )等。

郭在私人生活上的一些事實,譬如先後與多人結婚,對於立忱的始亂終棄(而間接甚或直接導致其自殺[7]),為不少世人所詬病不齒。

郭沫若與安娜所生之女郭淑瑀,後來與林愛信結婚,生一女林叢。林叢後留學日本,歸化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現任日本國士館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教授,參與創立日本郭沫若研究會。


[編輯] 主要著作
考古、歷史研究
《甲骨文字研究》
《卜辭通纂》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李白與杜甫》
《英詩譯稿》
《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
《青銅時代》
《十批判書》
《奴隸制時代》
主要詩集
《女神》
《星空》
《前茅》
主要劇作
《卓文君》
《王昭君》
《棠棣之花》
《屈原》
《虎符》
《孔雀膽》
《蔡文姬》
《武則天》
《鄭成功》
以上作品集結為《郭沫若全集》38卷,分為文學編(2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歷史編(8卷,人民出版社出版)、考古編(10卷,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


[編輯] 參見
郭沫若故居
2007-10-14 5:44 pm
請介紹郭沫若這個人的生平, 及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功過,好呀,我呀

2007-10-14 09:46:45 補充:
郭沫若Guo Moruo(1892――1978) 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                  一  在四川大渡河与岷江汇合处,有一座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市。这里是蜀王开明的故治,秦为安南县,隶蜀郡,汉代改隶犍为郡。北周为平羌县、郡治所,宣帝时置为嘉州。清雍正末年增置乐山县,始名乐山。 

2007-10-14 09:47:51 補充:
  嘉州山水秀丽,有举世闻名的“仙山”峨眉山,有唐代凿建的世界第一大佛。峨眉第二峰绥山,俗称二峨。又有三峨,名为美女峰。在这美女峰正北有一小镇,唐代名为南林镇,清道光年间旧址被冲毁,迁至今天称为沙湾的地方。100多年前,这里是清末的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  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午时,母亲忍受着难产的巨大的痛苦,产下颇带“反叛”意味的婴儿――一个迫不及待 “脚先下地”,跨出“反逆者的第一步”的“骄子”。母亲受胎之际,梦见一小豹咬自己左手虎口,便以文豹为这“逆产”婴儿的乳名,入家塾后以开贞为其学名,号尚武。

2007-10-14 09:48:58 補充:
 这家人祖上原籍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迁蜀。传至此时,已是第六代了。祖父爱散财,以致家业凋零。父郭朝沛善理财,把家业恢复起来,并在旧居后园设立“绥山山馆”,为子弟们延师授业。母杜邀贞,又名杜荪福,进士之女,15岁嫁到郭家,勤苦操持,受到全家敬重。

2007-10-14 09:50:43 補充:
    1897年春开贞入家塾“绥山山馆”,8岁时塾师教读唐诗和司空图《诗品》,后来他关于诗的见解大体还受着《诗品》的影响。9岁左右开始学作对句及五言、七言试帖诗,产生了一个连本人都感到“有点奇怪的现象”,即“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进入20世纪的最初几年,开始大量接触新书刊,读古书也比较有条理了。同时,养成日后好议论和好做翻案文章的“脾气”。他毫不掩饰在“十一岁的时候”,性觉醒“泛滥到几乎不可收拾”的程度,以至沾染上手淫的毛病。

2007-10-14 09:51:26 補充:
然而“责备”有什么裨益呢?发蒙时天天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圣经贤传,对于“同年代的一般人的性早熟,怕要负很大的责任”。刚满13周岁,即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寄读。这个时候,他把《史记》读了一遍,“很喜欢太史公的笔调”。1907年秋升入嘉定府中学,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是“所嗜好”的一种读物,对其“后来文学倾向上有决定的影响”。此间,“喜欢读的书是《庄子》、《楚辞》、《文选》、《史记》、严几道译的《天演论》、《群学肆言》”,并“特别喜欢《庄子》”。1910年2月,投考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三年级插班学习。  

2007-10-14 09:52:25 補充:
  20虚岁一过,转瞬即是民国元年(1912)。正月十五上元节,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草草完婚。五天过后,人自此便分开了,但这个一生生活在孤寂 “洞房”中的女人,始终使他感到“应该要忏悔”。经考成都高等学校理科、报考天津陆军军医学校,最终在长兄的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14年1月中旬抵达东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2007-10-14 09:53:02 補充:
  经过半年的努力,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成为中国的官费留学生。到1915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第三部医科,与在第二部工科的成仿吾相识。1916年8月初,正当其患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悲观到了尽头,屡屡想自杀”的时侯,“无意之中”与左藤富子相遇,为其取名安娜,致“恋爱发生”,“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年底,专程赴东京接安娜来冈山同居。因此,招来父母的指责,甚至一度与他断绝书信往来。  

2007-10-14 09:53:51 補充:
  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的德语课,由于教员以文学士居多,对他产生了“与目标相反的影响”,即“把决心抛弃的文艺倾向又挑拨煽动了起来,而且使旧文艺和新文艺深深地结合了”。因为德语课而喜欢歌德,进一步熟悉斯宾诺莎,由当时日本的“太戈尔”热而喜欢太戈尔,“便和哲学上的泛神论(Pantheism)思想接近了”,同时“又把少年时分所喜欢的庄子再发现”。泛神论思想不仅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和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认识,还表现在他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论述中。  

2007-10-14 09:55:07 補充:
  1918年8月,免试升入在福冈的九州帝国医科大学。1919年9月发表新时,首次署名沫若,自谓是取其家乡的两条河――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又名青衣江)“合拢”而成。从此,沫若之名便取代开贞了。20年代中期,在出版翻译小说和戏曲集时,开始使用“郭鼎堂”三字。其后,在古文字、古器物研究领域,常以“四堂”----罗雪堂(振玉)、王观堂(国维)、郭鼎堂(沫若)、董彥堂(作宾)并称,成为显示其学术成就的一个代号。  

2007-10-14 09:56:08 補充:
此資料的來源網為http://www.zhsc.net/Article/stzh/ssgc/200504/20050423223226.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54: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4000051KK009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