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葡萄的歷史與介紹
科別:葡萄科
英名:Grape
學名:Vitis vinifera
別名:浦陶、浦桃
類型:多年生落葉藤本
特徵:
1.老莖皮片狀剝落,叉狀卷鬚纏繞生長。
2.略掌狀葉,邊緣鋸齒狀,與卷鬚對生。
3.黃綠花,圓錐花序。
4.漿果,果皮有白粉,紫黑等色。
葡萄的歷史
據考古資料的顯示,距今6000年前葡萄酒已經成為當時人們飲用的飲料;而葡萄也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於伊朗等地開始被人們栽種,因為在當地村莊的遺址中發現了葡萄籽的殘存,不過,有的學者認為葡萄最早的栽種可能起源黑海和裏海之間的地區,當時的栽種的葡萄仍然屬於野生的品種。
另外一提,從考古資料看來,Mead﹝蜂蜜酒﹞和啤酒極有可能是最早被飲用的含酒精飲料。目前得知最早開始飲酒的是古埃及人,雖然,聖經中創世紀第八、九章說到:諾亞方舟依照神的指示停靠在高加索山其中一座山邊,諾亞便當起了農夫開始耕作,他開闢了一座葡萄園,之後常常因為喝葡萄酒而醉倒了。但是,有真正可尋的資料中以埃及的最早。埃及金字塔中的壁畫上,描繪了採摘葡萄的過程和釀酒的圖案,這是開羅附近三角洲曾經種植過紅、白葡萄最好的證據:圖中可以看到讓葡萄攀爬的藤架和亭子。不過,在埃及葡萄酒很昂貴,只有祭司和皇族的人才能飲用;有些葡萄酒則作為醫療之用。
台灣葡萄栽培集中於中部彰化縣、南投縣、台中縣之溪湖、大村、埔心、信義、水里、新社及卓蘭附近。
台灣的葡萄栽培紀錄始於清康熙12年(西元1684年),約320年前先民自大陸引進純歐洲系品種,到清光緒12年(西元1895年)日本據台後,引入美洲系品種及雜交品種,但是受到氣候條件的限制,無法達到經濟栽種之目標,在光復之前僅供家庭培,直到光復後十年,仍無商業性栽培,民國44年起因釀葡萄酒之試作推廣而擴大面積生產。民國50年代中後期,先後攜入巨峰等新品種,才逐漸出現小規模之經濟栽培。
葡萄為溫帶果樹,性喜冷涼乾燥的氣候,其生長過程中,每年必須經過適當的低溫休眠時數,才能正常萌芽與開花結果。
台灣處於亞熱帶至熱帶地區,地理位置及氣候環境條件均在葡萄的適栽範圍之外,而且台灣冬季低溫不足,夏季高溫多濕,不適合純歐洲系的生長。其後數年間,經有關單位人員及農民共同攜手合作,針對修剪部位、時期、方法、新梢生育調節及施肥等技術,不斷地修正改進,累積數十年栽培經驗,發展出台灣獨特的亞熱帶地區一年二收及一年三收等產期調節栽培模式,使栽培面積逐漸擴大,奠定台灣葡萄產業的基礎。目前栽培之品種,適合本島之氣候及土壤環境,在辛勤果農熟巧精緻的果園管理下,生產出高品質優良果品。
目前台灣栽培的品種主要有巨峰(Kyoho)、義大利(ltalia)、金香(Golden Muscat)、蜜紅,其中以鮮食品種巨峰葡萄產量最多。
巨峰葡萄原產日本,1935年以母本Ishiharawase 雜交 Centennial,1939年選出,為四倍體品種,台灣自日本引進,超級適應中部環境,年產值高達25億元,佔台灣九成以上市場
巨峰葡萄是日本的雜交品種,在日本仍有廣大的種植面積,至於何時、何人引進台灣,已不可考,依行政院農委會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林嘉興的看法,在日據時代即有零星引進,但未栽培成功,直到民國五十年初期,才由民間帶進台灣,主要在中部地區試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