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簡單d講既係乜呢?

2007-10-13 10:00 pm
希望可以簡單d
更新1:

市盈率是1的話,就代表要1年先有得賺!(回番d本)? 即係邊個回返本? 邊個1年先有得賺?

更新2:

實際回本期? 既係乜? 股資者回本期定上市公司回本期?

回答 (4)

2007-10-13 10:20 pm
✔ 最佳答案
市盈率是1的話,就代表要1年先有得賺!(回番d本)
如此類推是5的話就要代表要5年.
當然,市盈率是會變的.有時1年的市盈率
可能會變為5年的市盈率,而5年的市盈率
也可能變為1年的市盈率!
如果還是不太清楚.
你上財經網查一下股票代號:看一下它們的市盈率
是多少,接著就自己分析一下,市盈率是多的好,還是
才的好呢!)

2007-10-13 14:23:45 補充:
更改: 如果還是不太清楚.你上財經網查一下股票代號:看一下它們的市盈率是多少,接著就自己分析一下,市盈率是多的好,還是少的好呢!)
2007-10-14 9:01 am
市盈率(PE,price/earning ratio)即用現在的股價除以全年每股盈利得出來的倍數。
假設全年每股盈利 不變,要積聚多少年(即計出來的倍數或市盈率)的盈利才等同現在的股價,市盈率就提供到答案。
而市盈率愈細表示年份愈少,一般當然市盈率細是好的。過若股價極低而盈利一般,市盈率一定細,所以只看見市盈率細,並不足以斷言該公司好或股價不合理低,可能因為業績真的差,盈利一般,業務遲些可能更會轉壞,所以股價是合理地差。我們知道公司好不好,還要看它的未來發展(會否提升賺錢能力)和現金流(長期負債多不多)等。
市埸是接受高增長的公司PE可以大一些(20倍以上),認為這樣是合理的,因為未來盈利高增長,到時再計PE就會驟降很多至合理;不過正常的工業股公司PE 就一般都是單位數字的,可見不同行業合理PE亦各有差異。金融行業的又看重市賬率(PB,price/book ratio)多過看PE。
2007-10-14 6:58 am
市盈率 (Price-to-earnings Ratio, P/E Ratio)


所謂市盈率,是會計財務學上的一個比率,是以股價除以每股盈利而得出來。或者,再簡單一點說,這個比率就等於回本期。若某股的市盈率為20倍,即表示投資者須持有該股約二十年,才有機會完全回本(這裡假設每股盈利不變)。假如每股盈利增長理想,則持有該股的回本期將會縮短;自然,回本期是愈短愈好。

由於股票的市盈率等於股票的回本期,市盈率愈低即回本期愈短,所以市盈率也是愈低愈好。

市盈率可分為歷史市盈率和預期市盈率。一般人所說的市盈率,是歷史市盈率,即以有關股票現價除以最新往績的每股盈利來計算。不過,在買股票應買其前景的大前提下,投資者更應考慮該股的預期市盈率。預期市盈率,是利用每股的預期盈利來計算的;不過,由於各證券行或基金對預測每股盈利評估不一,因此預期市盈率也僅屬參考數據。至於哪個預期市盈率較可信,可看有關證券行或基金的預測往績作判斷。

無疑,市盈率能夠簡單、快捷地幫助投資者衡量個別股票的投資價值。但若單以市盈率的倍數去決定該股是否值得買,似乎不是最佳的方法。以市盈率選股,最好留意以下四點:

(1)股價走勢:假如往績每股盈利不變,股價的升勢將直接刺激市盈率上升。換句話說,市盈率升跌與股價供求是有關的。在1997年牛市期間,中國光大控股,在人為炒作下,其市盈率曾高達1000倍以上,即回本期需一千年以上,股價升幅可謂已與其基本因素脫鉤,追買或持有該股的風險可想而知。

(2)每股盈利的增長走勢:了解往績每股盈利增長的好處,就是認清該公司的經營往績如何,若每股盈利反覆無常,時好時壞,即使該公司的最新往績每股盈利錄得佳績,往績市盈率被拉低,但並不等於其市盈率可持續維持於較低水平。

(3)宜先與同類股票的市盈率比較:不同行業的回報率和投資風險都不一,所以各類股票的合理市盈率亦不同。以優質基建股及公路股為例,若非處熊市,該類股的市盈率應值十倍或以上,因其投資風險極低。

(4)宜先考慮大市氣氛:大牛市時,二、三十倍市盈率的股票,也有很多人追捧,原因是市場資金太多,而投資者購買股票很多時與股票的基本因素無關。相反,若處熊市時,即使市盈率不足十倍,該股亦未必吸引到投資者購買,因市盈率之所以偏低,或與股價大跌有關。
2007-10-13 11:02 pm
公式: 市盈率 = 股價 / 每股盈利

「市盈率」反映市場對企業盈利的看法。市盈率越高暗示市場越看好企業盈利的前境。對於投資者來說,市盈率過低的股票會較為吸引。不過,在訊息發達的金融市場,市盈率過低的股票是十分少見。單憑市盈率來揀股是不可能的。
參考: hkex


收錄日期: 2021-04-18 23:33: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3000051KK021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