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細菌的多樣性:
細菌若處在於己不利的環境下,會為了因應逆境而改變形態及大小,而產生多樣型(例如梭形或細絲形)。但是若消除這些不利因子,細菌仍有可能會回復原樣,不過,若逆境持續太久,會使得回復的能力降低。
細菌的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中個體,質體,核物質
細胞壁:
無色透明、堅韌富彈性的膜壁,佔細菌整體乾重的10-40﹪。由於折光性及不易染色,所以很難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細胞壁的厚度隨種類而異,平均約為10-25mm,主要功用在於保持細菌外型和保護細菌。細胞壁的化學組成也隨種類而異,基本上由醣類、蛋白質和脂質鑲嵌而成。
細胞膜:
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共分三層,內外層較暗,厚度有2-4nm,中層較透明,厚度有3-5nm。膜佔乾重的10﹪,由類脂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組成。具有許多微孔,控制分子進出及調節滲透。膜上有許多種酵素,參與細菌的物質交換、合成及氧化。
細胞質:
含水、蛋白質、核酸、脂類、醣類及鹽類的透明膠體。細胞質是代謝的中心,內有許多胞器和酵素。這些胞器包括有:
核糖體 :
微小的游離球狀顆粒,主要集中在核區和細胞膜上,數目隨年齡有異,合成最活躍時,核糖體可多達5萬個,佔細胞質乾重的25﹪。
中個體 :
細胞膜向內凹陷折疊而成的膜狀構造,多在革蘭氏陽性菌中見到,位於細菌的一側與核區連接。主要功用在於細胞壁的合成、DNA複製、呼吸及芽孢的形成有關,相當於粒腺體,因此有類粒腺體之稱。
質體 :
環形雙股DNA片段,能進行複製,其中含有一些非生命所必須的基因。質體比染色體小,只有50-100個基因,也可以插入染色體中,稱為附加體。目前已知質體存在於許多革蘭氏陰性菌和部份革蘭氏陽性菌中。
核物質:
細菌的核物質無核膜來與質分開,而呈現球狀、卵狀、啞鈴狀或帶狀,由於無核膜,所以不能稱之為細胞核而改稱核物質。核物質也由DNA組成,環形,長1.36mm的細絲折疊成盤繞的結構。核物質的大小、形狀與排列形式,不但因種類不同而不同,還隨生長階段及環境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