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奮好學的故事

2007-10-13 8:47 pm
除了 懸樑,刺股 匡衡鑿壁 之外的 古人勤奮好學的故事

回答 (1)

2007-10-13 9:05 pm
✔ 最佳答案
沈括

沈括是北宋的著名科學家。他的治學態度一絲不苟,無論遇上什麼問題,總要尋根究柢,弄個徹底明白才會罷休。

朝廷曾任命沈括主持司天監 的工作。沈括為求在司天監培養一種注重實踐、實驗的科學風氣,於是自己身體力行。為了觀察北極星的實際位置,他每夜利用天文儀器渾儀來觀察天象,並在前半夜、半夜、後半夜三個固定時間內,分別在紙張畫上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他堅持了整整三個月,共畫了二百多張圖,最終換來一個重要的天文學結論:北極星的位置不在北極,它離開北極有一度多!

從此,不畏艱苦的治學態度和實驗精神,逐漸在司天監蔚然成風。






李時珍

李時珍是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也是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的作者。他從小體弱多病,因此立志要當一位好醫生,解除百姓疾苦。在習醫的過程中,他發現醫書上許多藥材的記載都不正確,於是決心親自實驗各種藥材,以免誤治病人。

李時珍聽說湖北省太和山上有一種珍貴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長壽,他就親自趕去察看。當地人對他說,榔梅只能由皇家採摘,私採榔梅會被捉拿問罪的。為了弄清真相,李時珍顧不得這些,他在夜裡偷偷上山採了幾顆榔梅來研究。最後,他發現榔梅只不過是普通的果實,根本沒有長生作用。

李時珍的驗證精神,修正前人的不少錯誤說法,為中醫學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饒宗頤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是馳名中外的學者,他精通中國文化,學問淵博,著作豐富。但是他寫文章很慢,不少著作都是花了十幾年功夫才寫成。你知道箇中原因嗎?

原來饒宗頤治學態度嚴謹,不但要反覆核對和查證資料,而且還盡量親身到實地研究。饒教授很佩服清代學者顧炎武,因為他做學問時肯走路,饒宗頤深受他的影響。例如他為了研究古代中國、印度的文化交流,他幾乎踏遍全印度,訪問了連玄奘也未到過的印度南部,因此發現了許多文獻沒有記載的資料。

他的實地考察精神,使他能夠突破以往陳陳相因的錯誤說法,提出新鮮的創見,對學術研究有極大的貢獻。








孔子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分好學,當他知道晉國樂師襄子的琴藝高超,便不惜千里迢迢到晉國向襄子求教。

襄子教孔子彈奏一首樂曲,十多天後,襄子認為孔子已掌握了樂曲的節奏和技法,可以學其他新曲了。然而,孔子卻要求繼續練習原曲,直至能明白樂曲的主題和深刻意義。

又練了一段時間,襄子認為可以了,但孔子認為自己還沒理解樂曲所刻劃的主人翁,所以要求繼續練習這樂曲。

孔子不斷地練習,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像,漸漸在樂韻中顯現出來……「這不正是施行德政的周文王嗎?」兩人興奮地叫了起來。原來這首曲正是歌頌周文王的《文王操》!






邴原

邴原是東漢人,因為家窮,十一歲還未上學。後來學堂的一位老師見他對學習很有興趣,就讓他免費聽課,邴原自此便用功讀書。

邴原長大後,深感書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於是想到外地遊學,開拓視野。邴原是個很喜歡喝酒的人,為免自己因嗜酒而誤了學業,於是,他在臨行前下定決心戒酒。

他到處向名人學者請教,結交了很多好友。每當朋友設宴款待他時,他總推說自己不會喝酒,拒絕了酒香的誘惑。在整整八、九年間,他滴酒不沾,努力求學,結果學識大有長進。

邴原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招收門徒,講授古典經書,創立了以品德高潔著稱的邴原學派。







司馬光

北宋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司馬光,從小就很聰慧機警,他年幼時破缸救友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他的聰慧與喜愛讀書的個性是分不開的。即使他當了官,仍保持勤於閱讀的好習慣。

司馬光白天忙於公事,只好在晚上唸書,直至深夜才到臥室睡一會,五更時又起來讀書或寫文章。為免自己睡得太久,他用一段圓木頭來代替枕頭。圓木枕很堅硬,與腦袋接觸面小,睡久了便會覺得不舒服,想翻個身,但當頭一離開圓木枕,圓木枕就滾開,頭便會碰撞到床板上。這時司馬光就會清醒過來,回到書房繼續讀書。日子一久,他跟圓木枕產生了感情,還親切地稱它為「警枕」呢!







何大一

美國華裔科學家何大一被公認為愛滋病研究權威,他發明的「雞尾酒」混合式治療法,使他成了《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他的成功是在逆境中不斷進取、勤勉好學的結果。

何大一生於台灣,十二歲時到美國定居。當時他連最基本的英文字母也不懂,更被同學恥笑為笨蛋。但是,他並沒有驚慌失措或消極悲觀,反而比旁人付出更多努力,把全部精力專注於學業,結果在六個月內,就克服了英語的困難,其他科目的成績也都處於前列位置。最後,他更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哈佛醫學院,投身醫學。

現時何大一仍以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為人類尋找根治愛滋病的方法。


收錄日期: 2021-04-18 17:39: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3000051KK017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