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兒童復康會所屬兒童過度活躍症的資料

2007-10-13 6:03 pm
想找兒童過度活躍症的資料, 那裡可以找到

回答 (2)

2007-10-16 5:42 am
✔ 最佳答案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精神失調。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世界通用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ICD-10,WHO,1992)稱此症為「過度活躍症」(Hyperkinetic Disorder),分類編號為F90,一般又俗稱為「過動兒」。由於對這種病症的認識增加,最近大家才發現這種病症同樣在成年人身上出現。

現時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證實任何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但過去曾經推測味精可能是一種誘因。但隨著醫學界發現成人亦患有這種病以後,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防禦中心(CDC)的研究,ADHD其實只是多種精神失調的合稱。因此,要正確疹斷這一病症,不能依靠單一測試去確定,而必須同時採用多種測試配合去確認。

對ADHD比較確切的定義,記載於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文本修改版(DSM-IV-TR,APA,2000年)。ADHD的主要病徵是:

注意力散渙 (inattentive) 或 集中困難 (Attention-deficit)
活動量過多 (hyperactive 或 hyperkinetic)
自製力弱 (impulsive)
而基於以上三種病徵出現的優勢,再把ADHD細分為以下三個分類:

注意力散渙主導型 (mainly inattentive)
活動量過多或自製力弱主導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
混合型 (combination)
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ADHD是由一種發生於腦前額葉的遺傳性的多巴胺新陳代謝失常引致。最新的研究認為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的新陳代謝亦會對病情有所影響。(參看Krause et al,2000)但由於這些最新研究都有藥廠在背後資助,其中立性尚有待確認。



名稱
注意力不足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簡稱ADD)這個名詞首先於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現。在1987年出版的修訂本中,才改用現在的名稱。這個病症在台灣被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在香港被稱為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而在日本則被稱為注意欠陷多動性障害。在韓國則被稱為注意力缺乏過剩行動障礙(주의력결핍 과잉행동장애)。

除了ADHD或ADD以外,過去也曾採用過度活躍症或多動症候群(Hyperkinetic Syndrome,簡稱HKS);微細腦損傷、微細腦機能障礙(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簡稱MCD)等各種名稱。此外,外國出版物有時為了迴避「disorder」這一個比較負面的詞語,會改稱為Attention-Deficit 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簡稱ADS)。


症狀
有ADHD的小朋友,其表現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以及坐立不安的情況。 在大人,主要問題則常在於ADHD患者無法計劃好他們的生活與每日簡單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與坐立不安的情況常是次要的問題。 診斷ADHD的標準係依據DSM-IV-TR的標準,可以連結至美國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1]查詢。美國疾病管制局強調診斷ADHD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提供者才可,否則容易被誤診與處方,這是相當危險的。


在教室內的行為觀察
一個有ADHD的學生,在課室內可能有以下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不能作為其患病的確診,因為其他病症的患者亦會出現類似的病徵,但可以作為轉介與學校社工的指標。這些行為的部份列表如下: 有「手腳搖動」的行為,即俗語所謂的「坐立不定」。


20世紀歷史
1902年,英國兒科醫生George Still首次描述一項與ADHD近似的病徵。 1937年,一家醫院首次採用安非他命來治療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兒童接受治療後,行為有改進。不過,這種治療法在1950年代以前都不太普遍。

1957年,利配酮開始被廣泛應用於治療。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研究人員對這種病症的名稱開始由「微細腦創傷」改為「微細腦功能失常」。改變名稱的原因,是因為不少病童都沒有發覺有受過任何創傷。

1960年代,「過度活躍兒童候群」這名稱首次出現。當時專家認為這些症狀並非由損傷引起。到了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過度活躍」這名詞已在歐美社會變得很普遍,但醫學上普遍採用「MBD」來稱呼這些症狀。

1980年代,這種病症開始在亞洲得到注意,主要是因為當時亞洲的新興經濟勢力地區開始發現當地兒童的飲食轉變可能與過度活躍兒童的增加有關。當時南華早報曾就此事件發表專題報導,而這報導後來成為了香港某一年高考英語運用科的題目取材。

另一方面,在西方有研究員發現維生素B6能夠使有學習困難的兒童在課堂上更能專注,而這種處方對於注意力不足的學童有同樣的療效。其後,再有研究指鋅能對注意力不足及患自閉症的學童有所幫助。之後,多樣維生素成為了部份醫生對這些病童的處方。不過,這些研究在事後發現可信程度不太高。


個案數字

美國的數字
根據2000年版本的DSM-IV-TR,在美國大概有3%-7%的兒童有ADHD。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於2004年出版的美國健康訪問調查年報,美國大約有400萬名18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有ADHD。不過,有關評估的比率差異極大,有些校區甚至有60%的兒童被診斷為ADHD患者。現時美國全國有超過100萬成年人及小童因為這個病症而需要服用處方的藥物。

根據2002年的統計數字,被診斷出有ADHD的男童在比例上比女童高出兩倍(男童比例:10%;女童比例:4%)。對於這個性別上差異的成因,我們仍然未知確切原因。不過,有專家指有可能由於女童的病症普遍比男童輕微,在診斷時亦同時較男童難於察覺,所以較少被家長及老師發現而作出轉介。


香港的數字
在香港,現時由於過去資源分配的問題,教統局一直都未有抽撥任何資源去探究這個問題。直到2004年11月到12月,教統局才首次在全香港進行系統性的普查,研究在實施融合教育之後,每一家學校的弱能學生所佔的比例。不過就部份現職老師非正式從各自學校的觀察,亦發現一項與美國的研究類似的結果,就是:男童的比例比女童為高,而女童通常都較遲才被發現有這個問題。老師們推斷這可能與香港的女童普遍較男童文靜有關,但仍需要研究去確認。

數字背後的意義
今天ADHD是多動症的一個問題是工業化世界各地, 雖然沒有其他國家的孩子得了這種"無序"經常在美國.

Evidence for ADHD as an organic phenomenon
利用磁共振顯像技術(MRI)對腦部掃描的研究顯示患有ADHD和正常孩子的圖象有分別。不少科學家認為這足以證明ADHD是和腦部創傷有關。但另一方面,根據腦部的正電子造像顯示,這種分別很可能只說明了ADHD患者的問題:因為他們並不能專注於一件事情,所以腦部影像只說明了作為腦內燃料的葡萄糖的分佈,在兩組兒童之間的分別。在成人患者的腦掃描中,控制專注力的部份由於葡萄糖水準較低,所以顯得不太活躍(Zametkin et al.)。 不過,沒有證據顯示低葡萄糖水準與低注意力有關連。

ADHD會不會遺傳?
根據NIMH的答問集,茲引文如下:

「研究顯示ADHD會在家族中出現,所以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影響。ADHD的病童通常都至少有一位近親亦有ADHD。患有ADHD的男童長大成為父親後,不少於三分一人的子女亦是ADHD患者。一個更有說服力的遺傳聯繫,就是同卵雙生兒如果當中一位被診斷為ADHD患者,另一位同時亦是患者的機會非常高。」

以正面態度面對
除了愛迪生以外,以下各個歷史人物也被後世科學家認為帶有ADHD的徵狀:

安徒生
貝多芬
邱吉爾
華特·迪士尼
富蘭克林
羅拔·甘迺迪與約翰·甘迺迪兄弟
西奧多·羅斯福
儒略·凡勒
萊特兄弟
此外,亦有人認為當今世上的下列人物也可能有ADHD:

小布希
柯林頓
德斯汀·荷夫曼

治療
目前可用於治療ADHD患者的數種方案包括各種醫藥治療、行為干預、以及教育療法。

醫藥治療
針對ADHD的一線藥物為興奮劑,其中包括諾華公司的立達寧(Ritalin,學名為哌甲酯(methylphenidate))、沙爾公司的Adderall(安非他明產品,主要成分為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和laevoamphetamine salts)、Ovation製藥公司的Desoxyn(學名為甲基安非它明(methamphetamine)等。由於幾乎所有針對ADHD的藥品都被美國緝毒署劃分為二級管製品(Schedule II,即指有高度濫用可能性的藥品)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10-13 6:30 pm
「過度活躍症」是指一些兒童的活動量、專注力及自我約束的能力,與同齡的兒童比較,出現明顯差異,導致學習、社交及家庭生活上遇到障礙。病徵可概括分為三大類﹕

◎過度的活動量﹕

這個徵狀開始於學前幼兒期,進入小學後更為明顯。這些兒童上課時,會不停做出各種小動作,例如﹕不能安坐於椅子上,手腳動過不停,凡能碰的東西總要碰一下,甚至不時騷擾他人。

◎專注力不足﹕

他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正常兒童短暫,導致不能長時間專心於遊戲或學習之中,經常不能完成指定的工作。

◎衝動任性﹕

由於缺乏自制能力,當他們面對一些外界的刺激,常作出過分反應,以至在衝動下做出魯莽或危險行為。

上述各種情况,可能偶然在任何兒童身上發生,但對於過度活躍兒童而言,這些徵狀無論從出現的次數及強度來看,都較為明顯、嚴重及全面得多。從臨牀角度來說,過度活躍是一種病症,問題遠較「頑皮」、「不服從」來得持久及嚴重。一般來說,大約百分之五的兒童會患上這病症,當中又以男孩子居多。這些兒童的智商與一般兒童並無明顯差異。

學校的老師和社工通常可以辨認有關病徵,當兒童得到專業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輔導後,是會逐漸改善的。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52: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3000051KK008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