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於哪時以民族之形態出現?

2007-10-13 7:28 am
全世界所有民族都係係十七八世紀或以後出現的,而且此主張是由西方傳到東方,那麼,「中華民族」又在何時以民族的形式出現呢?

注意:民族一詞需依「被想像的群體」之含意解釋,而不是依只有中國特色的方式解釋,否則五千年前就已經有了漢族了:當然,漢族只是種族而不是此題所指的民族。
更新1:

ilsanlytang,依你所引用的 wiki 資料,好像答案是民初而不是清末,所有的年份都是 1912 年或以後。就此你有沒有補充,以補強你的清末答案?

更新2:

考慮到理據的重要性,ilsanlytang 的答案應該是最佳。有了理據,讀者看完才可以判別真偽。反之無理據,即使我認為他才是答案,但都可能靠估,靠中了也沒有價值。我只待想好回應內容,就會在明晚或週五選 ilsanlytang 為最佳。

更新3:

主的羔羊:民族一詞不能以血源或文化作解釋,這一點我在發問時已經說明了。一個人是什麼血源或文化,都與他是什麼民族無關的,最主要是他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回答 (3)

2007-10-13 2:40 pm
✔ 最佳答案
應該是在清朝末年, 國家在遭受外忧內患, 西方列強同埋日本要瓜分中華版圖. 有志之士意識到國家要自強, 就要抛弃漢族和外族之分...

一般認為「中華民族」這個稱謂為孫中山所創建,但這是一種誤解。此名詞為章太炎所創,原意只包括漢族,之後由孫中山提倡,把它改為包括漢、滿、蒙、回、藏等大小族,以團結民心。

在清朝之前,雖然有華夷之分的觀念,但幾乎沒有「中華民族」的觀念存在、而「中國」的觀念也和與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觀念差很多。
梁啟超最先提出中國民族這一概念
袁世凱首倡「中華民族說」:袁世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面對外蒙古的獨立,致書庫倫活佛,指出「外蒙同為中華民族,數百年來儼如一家」,一面聯絡內蒙卓索圖盟的喀喇沁王貢桑諾爾布,促其打消獨立的念頭,翔贊共和,參加中華民國。袁世凱去世之後,孫中山繼續袁所持的「中華民族說」,成功邀得貢王成為國民黨創黨理事之一。
1912年,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說」:「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孫中山在中華革命黨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後,主張重提民族主義並揚棄五族的說法:「有人說,清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

2007-10-16 02:37:57 補充:
1902年,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之變迁之大势>一文中寫道「上古時代, 我中華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生两種觀念焉, 一曰國家觀, 二曰世界觀.」这是「中華民族」一詞的最早使用, 此「中華民族」當指漢族, 中華五千年發展至今不斷壮大的漢族. 及後楊度, 章太炎和黄興都有使用表達同一意思的「中華民族」一詞. 1912年3月19日, 革命派領袖黄興等發起的影响很大的「中華民國大同會」, 後改称「中華民族大同會」, 这里的「中華民族」一詞不再專指漢族, 而是指當時中國境内的所有民族, 包括漢,满,蒙,回,藏等民族...
參考: Wiki
2007-10-18 5:09 pm
在周朝及以前已有這個概念。南蠻、東夷、西戎、北狄就於此時及之前已有定調,但當時的國家叫中國,地域會叫中原,人民會叫中原人氏。這是一個對民族的稱呼,不是中原人士...就是外邦人了。

而民族會根據血統和文化來區分,中國早就是文明古國,有自己的一個文化屏障去阻礙外來文化,廣為人知就是封建制和郡縣制,這都是早於其他民族定立的。而之前的共主制即是鬆散的制度並未有統一民族觀念。


以下是參考資料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是人類歷史上少數幾個獨立創建文字體系的文明之一(另外還有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瑪雅文明以及兩河文明)。中國文明的歷史至少可以溯源到4000多年前,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超過了3000年。在約前20世紀,中國進入世襲王朝階段,共經歷了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漢朝、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多個朝代,在朝代交替時還經歷的很多動亂和分裂時期,有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期、五胡十六國時期、五代十國等。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等思潮傳入中國,3000多年的中國王朝時期結束,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相繼成立。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梓材》中,其中記載道:「皇天既付中國民 ,越厥疆土,於先王肆。」此時「中國」的含義僅僅是周朝人對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稱謂,他們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則分別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則自稱「中國」,其中「國」就是各諸侯的封地。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中原地區稱為「中國」,如《史記·武帝本紀》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漢朝以來,「中國」一詞逐漸演變稱為正統的朝代的標誌,例如在南北朝時期和宋朝,對峙雙方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是「中國」。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簡稱「中國」,[2]兩個政權對於「中國」稱謂的爭奪隨即展開,參見中華民國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現代含義
現代中文中「中國」一詞的含義有:

從歷史的角度,是從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開始,經歷了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一系列朝代和政權的連貫歷史的整體。
從地理的角度,是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多於13億)、面積排行全球第3(國土面積約960萬km²)的國家。
從民族的角度,是以主體民族漢族和滿、蒙、回、藏、苗、壯、維等數十個少數民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劃分共55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國家整體。
從政治和行政的角度,目前包括兩個互不隸屬的政體(現在處於分治狀態):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中國」的定義對於民眾的入境有重要意義。舉例說,在「中國香港居民申領《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須知」第一項的申領資格規定了所有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不論是在中國香港出生、外國出生或在「中國其他地區出生」,都可以申領[3]。若有人在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地方(例如:藏南)出生,而又得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資格的話,他的中國公民資格,就與中國的定義相關。

2007-10-18 10:44:18 補充:
正統中華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觀念,春秋大義中的華夷之辯,不以種族血統為標準,而以文化義禮作量度,蠻夷之民接受華夏文化可以融入到中華民族當中,「夷狄用諸夏禮則諸夏之」,這種以文化為標準的觀念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壯大和統一。華夏文化隨著中原王國的對外交流和擴張而傳播,史載夏朝以前的大禹的活動範圍已經達到越地;周王子泰伯建立了吳國;在春秋時期,楚、吳、越等地已經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戰國時期秦滅蜀,到秦朝統一中國,華夏文化的地域範圍已經形成了初步的雛形。中原華夏文化和各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愈加豐富。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自古以來發生著交流。通過長期的交融、發展,形成了多源性的中華文明。
2007-10-13 9:07 am
我想象可能是從中華民國成立的時候起吧!d人食住中華兩個字把中國人統稱中華民族。


收錄日期: 2021-04-29 18:51: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2000051KK044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