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愛的趙國人物

2007-10-13 3:26 am
從戰國的歷史中,選一個你最喜愛的趙國人物,並詳細介紹他的生平

回答 (3)

2007-10-14 7:30 am
✔ 最佳答案
趙國大將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的著名將領,戰功顯赫。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北方的匈奴軍事逐漸強大,常常在趙國邊境搶掠,於是趙惠文王派李牧在代縣、雁門一帶防禦匈奴。李牧在邊關採取積極防禦策略,規定「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要求軍民遇到匈奴突襲,一律快速進入營壘堅守,不得出戰。同時,他抓緊訓練兵士,提高邊防軍的戰鬥力。由於李牧數年不出戰,匈奴認為李牧膽怯,趙王也對李牧不滿,於是派人替換了李牧。結果新將貿然出擊,折損頗多。趙王無奈之下,只得再度任用李牧。李牧要求趙王不得干涉他的策略,趙王應允。李牧回到北方經營數年,邊防軍兵精馬壯,已經有了很強的戰鬥力。李牧認為時機成熟,讓百姓出城放牧,引匈奴來犯。匈奴以小股騎兵試探,李牧佯裝敗北,一觸即潰,於是匈奴大舉進攻,卻遭到李牧伏兵的左右夾擊損失十萬騎兵,大敗而歸。此後匈奴元氣大傷,數十年不敢再度來犯趙境。

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國力俱有所損,為了應對各自的困境,在趙孝成王二十年(公元前246年)兩國暫時修好。李牧作為相國出使秦國。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趙國將領樂乘與廉頗因為王位繼承問題各自而出走他國,新王趙悼襄王遂召回李牧統領軍事。

前243年,李牧攻打燕國,取得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

趙王遷二年(公元前234年),秦王贏政派將軍桓齮攻趙,趙國派出的將軍扈輒不敵敗北,桓齮佔領了平陽和武城(今磁縣西南)。李牧臨危受命,率領邊防軍防守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遷三年(公元前233年),李牧率軍在宜安重創秦軍,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奪回了被秦國佔領的土地,受封為「武安君」。此後,秦國不斷的派出軍隊攻擊趙國,均被李牧擊退,李牧在趙國聲望大振。

趙王遷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國趁趙國連年天災再度發起攻擊,李牧率軍頑強抵抗。秦國見難以取勝,便派間諜賄賂趙國權臣郭開,要其離間李牧和趙王。而趙王遷由於李牧戰功顯赫,心存畏懼,輕易相信了李牧意欲謀反的謠言,下令李牧將兵權交給趙蔥和顏聚。李牧知二人無能而拒交兵權,加重了趙王的疑慮,被趙王遷派人暗中捕獲,隨後遇害。

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滅亡。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7%89%A7&variant=zh-hk"
參考: 自己+網
2007-10-21 9:26 pm
趙括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您可以透過免稅的捐贈來支持維基百科!• 關於維基百科你不知道的十件事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趙括(?-前260年9月),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也叫馬服子,其父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

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40余萬趙兵只得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余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編輯] 參見

2007-10-21 13:26:37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6%8B%AC&variant=zh-hk
2007-10-13 3:34 am
趙威后(約前300年左右─前265年),趙惠文王的王后,趙孝成王的母后,又稱孝威太后,姓名不詳。惠文王去世後,她一度臨朝聽政,而年紀才三十出頭。史書對她執政時期的作為有兩段非常生動的記載,一是「觸龍說趙太后」、二是「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她執政一年後去世,兒子孝成王才開始親政。

觸龍說趙太后

趙惠文王死後,秦國趁趙國國喪,新君初立的時候,大舉進攻趙國。趙國兵弱,只得求救於齊。齊國則提出要以太后愛子長安君做為人質,方肯出兵。趙太后舐犢情深,不願長安君身赴險地,故而堅拒不從,雙方陷入僵局。危急時刻,左師觸龍挺身而出,婉言相勸太后為長安君做長久打算,讓他為國立功以長保富貴。太后幡然醒悟,毅然派長安君出質於齊,齊國守約,援軍立出。

趙國的賢者子義知道這件事,講了:「人主之子,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持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於予乎?」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52: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2000051KK027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