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樓主所提出﹕[暈循]的原寫是[混沌],有沒有可能?
根據混沌的詞義分析,是有可能。
不過讀音有些差異,【混沌】的粵音: wan6 . deon6 (鈍)。
釋義,先看字典:
【混沌】
解釋
1.傳說中天地未形成時的那種元氣未分,模糊不清的狀態。西遊記˙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昔混沌既分,陰陽剖判;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亦作渾沌。
2.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樣子。唐˙孫思邈˙四言詩:一體混沌,兩精感激。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
3.糊塗無知的樣子。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這個養爺老的混沌了,我是劉季真的兒。水滸傳˙第二十四回:混沌濁物,我倒不曾見日頭出半天裡,便把著喪門關了。
再看《百科百度》之詞條釋義﹕
【混沌】
混沌:古人想像中天地未開闢以前宇宙模糊一團的狀態。道教稱為“元氣狀態”《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為物,謂之太一”。王充《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後用以形容模糊隱約的樣子:在這渾沌的燈火裡,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跡。也形容幼稚糊塗:跟那種渾沌無知的人,真是有理也說不清。
《辭源》收有“混沌”、“混芒”、“渾沌”、“渾淪”、“渾敦”等條。
混沌在漢語中有多種變音,如昆侖、餛飩、糊塗、囫圇、溫敦、混蛋、葫蘆等。
《現代漢語詞典》裡的解釋:
1)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
2)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這個解釋沒有包括國外的用法,也沒有概括全現代漢語中混沌的用法。
詳見:
http://bk.baidu.com/view/33551.html
用「混沌」去形容「傻」,是加強「傻」程度,將「傻」提昇至「混沌」的境界,即指人頭腦一片混沌,不是小傻而是大傻,稱為「傻得混沌」。
個人見解,有錯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