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關於中史GE問題..

2007-10-12 2:02 am
1.華夏是指甚麼??

2.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有什麼分別??

3.何謂三皇五帝??

回答 (3)

2007-10-12 2:18 am
✔ 最佳答案
1.華夏一般指代中國,根據《左傳》載,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另外有人說,夏」是因夏水(漢水)得名,「華」是因華山而得名,故代指中國。還有人說,夏朝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帶有「中國」之意,「夏人」即為「中國之人」。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據《史記·五帝本紀》載,五帝中的首位是黃帝,後來的人稱黃帝為華夏族的人文始祖。

2.氏族部落是同一個姓氏的人組合起來,便成一個部落。而部落聯盟是幾個不同的氏族部落組合起來。

3.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雖然是一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卻能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曆史。

  傳說伏羲、女媧、神農是遠古時代的大聖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績。

  伏羲,又稱庖羲。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始作八封”,“作結繩而為網罟”。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制網捕魚了。

  女媧的主要業績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斗爭。

  神農是傳說個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后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相當子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傳說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書記載很不一致。他們活動的時代可能已經進入父系氏族制,或原始社會末期了。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鵬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后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傳說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過著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敗蚩尤后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斗,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黃帝后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后來,中國人自稱是“黃帝子孫”。

  正是這個原因,后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干支,伶倫制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少皞, 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后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

  顓頊,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后代。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顓頊對九黎族信奉巫教,雜拜鬼神的風尚進行了治理,逼迫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后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洼陷,江河隨之東流。這是說共工改造自然,成了勝利的英雄。

  這些古代神話傳說,形象地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光榮傳統,深刻地說明人類社會的最初文明是經過艱苦斗爭創造出來的。
2007-10-12 2:20 am
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被認為是華夏族的始祖, 亦是中國歷史傳說中五帝之首。

華夏文明是在植物文化的歷史背景下孳生發育的,華族稱謂本身,就保存著原始植物崇拜的文化資訊。當時人們本有生殖崇拜的觀念,並因植物種植的經驗,知植物花蒂有包孕“種子”之德,因而對“蒂”亦發生崇拜,以爲其中有生養的魔力。

我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皇帝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說法頗多分歧。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麼,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佔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註《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三皇五帝中,五帝一般采取《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至於三皇,則無從確定了。

"三皇五帝"都是象徵性的人物,是想像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
2007-10-12 2:11 am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説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目录[隐藏]

1 歷史
2 三皇
3 五帝
4 參考資料
5 外部连接
6 说明



[编辑] 歷史
三皇五帝屬中國上古時期,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說流傳至今,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綜合史料,大致為:
三皇時代處於约10000年前到5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夏、商、周時代。
五帝時代在约4000多年前,當時,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取得很大發展,華夏族由此產生,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编辑] 三皇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3/NuwaFuxi.gif/180px-NuwaFuxi.gif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女媧執規,伏羲執矩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三位聖王三皇,有各種說法:

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禮緯·含文嘉》)
伏羲、女媧、神農(《運鬥樞》、《元命苞》)
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
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
伏羲、神農、黃帝(《帝王世紀》)
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编辑] 五帝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五位聖王五帝,有各種說法: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記》、《易傳》、《禮記》、《春秋國語》)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白虎通號》、《尚書序》)
庖犧(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太昊(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呂氏春秋》、《淮南子》)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此外,有先天五帝和後天五帝之分,先天五帝為統治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之天神,即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後天五帝為華夏上古五位賢君,人們相信其死後亦成為神,輔佐昊天上帝和先天五帝統治五方,先天五帝在儒教和道教信仰中有不同的稱呼,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指後天五帝。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19: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11000051KK022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