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中衰和其原因

2007-10-10 2:48 am
如上題...
趕住做功課呀,
thz

回答 (2)

2007-10-15 1:01 am
✔ 最佳答案
清代中衰的過程和原因:從乾隆末年開始,清朝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繼位的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繼位的咸豐帝所面對的時局是:西方列強開始入侵,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第一個是因為輸掉鴉片戰爭所簽的《南京條約》、接著因亞羅船事件和廣西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為了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期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
直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改運動:戊戌變法,但是,因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稱為百日維新。
19世紀末,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在慈禧太后的縱容下引發義和團運動仇殺洋人,因此造成八國聯軍的入侵,因而於1901年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為了籠絡人心,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佔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10-10 2:52 am
清朝的中衰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虽号称盛世,然自乾隆中叶起,便步入中衰。

清代至乾隆时,皇室奢华之风极盛,使国库日竭。乾隆帝六次南巡,耗尽民脂民膏;扩建圆明园,更是劳民伤财。他又连年用兵,致令财政拮据、库用衰竭。清初府库存银,康熙时五千余万两,雍正时六千余万两,乾隆时原有八千万两,但乾隆末年以至嘉庆年间,几乎耗费净尽。

清的中衰亦表现在政治方面。自乾隆中叶起,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吏治极端腐败。乾隆帝宠信之军机大臣和当政二十余年,由贪污受贿而积家私约八亿两银子,相当朝廷十来年之总收入。

军事方面,入关之后,满洲旗兵渐习于奢侈。历康、雍、乾承平之世,久不操练,昔日勇武之风尽失。乾隆四十九年杭州阅兵,八旗兵箭箭虚发,甚至有堕落马下者。倘遇民变,腐化之旗兵一战即溃散四逃。

民生日困、民变四起是历朝皆有的现象,清朝亦不例外。乾隆末年,土地兼并的现象极为严重,如和一人已占田八千余顷。加以全国人口膨胀,从顺治至嘉庆,由二千万人发展至三、四亿,激增近二十倍,而耕地面积增长有限,以致民生日困,社会凋敝。此外,汉族人民反清排满之情绪一直未息。因此,乾、嘉年间民变迭起,如天地会、白莲教、天理会的起事,回民、苗民的反清斗争等,大大削弱了清廷的统治。

清朝自步入中衰以后,国势日走下坡,加上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对外界了解极少,终于成为西方列强觊觎的对象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49: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09000051KK026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