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解釋何為門當戶對之前,你必須認識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生活習慣。
在隋唐開始,以開科方式取士為官,我們叫科舉。在隨唐之前,百姓為官可靠舉孝廉或皇帝得召的方式,聘任為官。舉考廉的義思是地方有「孝德」或「廉潔」的人,由縣至太守推薦到皇帝委以為官。發展東漢未年至魏晉時代,被推舉出的「孝」、「廉」出身的人,既非孝子,又非廉吏。
到了魏晉時間為了改變推舉的人名不符實的現況,選官方式改為九品中正制。將官分為九品,將分三級:上品、中品及下品。分級品官再分三級: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及下下,這九個品秩。直至清代,當然隋唐將九品中正制稍作改良。
原意是可以百姓可經努力(考試)向上爬升到另一階梯。到了中後期,上流的人士(即上品官員)為保存自己在政治上的勢力,不會被淘汰,在政治上互相補足。正因為要保護這個政治勢力得以無限地延續,故在考試時,主考官多數上品官員出任,該官員將會給上流出身子弟為高分(不論他資質如何),往往及第。其他非該階層人士均不能獲得高的名次。阻礙他們上升的道路。
為進一步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不靠婚姻不可了。上品人士經常將自己的子女與另一個上品人士的子女進行嫁或娶。久而久之,上流人士不會與非上流人士結婚了。
在古代有錢或上流人士才會使用木門、較為貧窮或非上流人士只能用竹門,最貧窮人士不用說了。這樣你是甚麼貨色,就娶或嫁其麼貨色的人,不要想着變飛上枝頭鳳凰。
門當戶對是層級的分野,均非過界,這非你身份應做的事。當是解該當的。你用甚麼門,就要看你的戶是甚麼。門戶亦是這樣解說。
到了隋唐,為了打破這個門戶之見。故唐李世民設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以真材實學為取士之本,非靠關係而進士。而品秩由一品至九品,每品分兩級,九品十八級。是應職位之高可分配,這較為公平及合理。這個改革對魏晉以來的貴族起了翻天的變化。他們不能再靠家世而做官,真的要用真本事了。這對培養治國人才是起積極作用。故唐代以後,人才輩出,每朝有之,大多是寒窗書生。
人們說無品無秩,是沒有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