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催眠(英文:hypnosis,原自於希臘神話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由各種不同技術引發的一種意識的替代狀態。此時的人對他人的暗示具有極高的反應性。是一種高度受暗示性的狀態。並在知覺、記憶和控制中做出相應的反應。雖然催眠很像睡眠,但睡眠在催眠中是不扮演任何角色的,因為如果人要是真的睡著了,對任何的暗示就不會有反應了。
對催眠的誤解
大多數人認為,催眠能否成功,主要應該看催眠師的技藝如何,認為催眠師在這裡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對一個人的催眠能否成功其關鍵因素並不完全在於催眠師,而是一個共同的信任。催眠師的責任在於快速的建立與被催眠者的親和與信任,而被被催眠者是否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也是催眠進入何種深度的重要關鍵。 其實這種受暗示性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進行中,只不過一般人接受到暗示也不以為是,敬像是我們在看電視時,看到的廣告一樣。只不過平日的接受的程度沒有那麼高罷了。有些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的人,可以非常容易的被催眠師用暗示的方法進行催眠,這些人不僅容易受到別人的暗示而進入催眠狀態,進行自我催眠的能力也會很優,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進行自我催眠,人類的每一個想法及意識可以都算是一種自我催眠。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屬性(天賦),然而也可以經過專業後天的開發。
一般人的可催眠性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受暗示性(可催眠性),只不過人與人之間的可受暗示性的程度不同罷了,一般來說,人的這種可受暗示性的程度是相對穩定的。但據說這種可受暗示性的程度也是受年齡的影響的。一般認為人的這種受暗示性在兒童時期是較高的。在青少年時期可以達到最高,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的下降。有證據表明這種可催眠性是受遺傳影響的,但同人格,個性都沒有直接的關係。據說這種可催眠性也可以通過訓練而進行強化。有學者認為感覺剝奪也可以使可催眠性有所改變,但改變不會很大。 可催眠性與人的性格有關系,一般來說想象力較豐富的人他們的受暗示性會比較高一些,而批審性較強的人他們的的受暗示性會比較低一些。 最重要是被催眠者的意願,即使他對暗示的感受性高,但是沒有意願的話,是進不了催眠的。
催眠的方法
大多數是應使被催眠者完全放鬆,然後再使用暗示的方法對被催眠者進行催眠,包括言語的暗示、環境的暗示等。言語暗示是用言語的形式,將一些暗示的信息傳達給被催眠者。如對被催眠者說:「你現在置身在一個非常幽靜的森林里。」環境暗示是讓被催眠者處在一個適合催眠,有助於使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場所,如室內燈光的光線,室內的音樂,室內的陳設等。但亦可在緊張和嘈雜的地方進行。
功效
催眠療法: 催眠療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識範圍變得極度狹窄,藉助暗示性語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通過催眠方法,將人誘導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將醫生的言語或動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維和情感,從而產生治療效果。
催眠可以很好的推動人潛在的能力,現在一些心理治療的方法是試使用催眠來治療人的一些心理疾病,如強迫症,憂鬱症,壞習慣,情緒問題等。
催眠項目
催眠狀態的深淺可分成:淺度催眠;中度催眠;深度催眠。
超意識催眠溝通與一般催眠有何不同
一般催眠是催眠師利用催眠術與被催眠者的潛意識進行溝通。藉由直接暗示與間接暗示,引發被催眠者的原有但不被覺知的潛能。如果本身沒有的潛能則可透過暗示的方式聯想模仿出來。譬如設定一個情境,讓被催眠者進入,利用情境的情況設定,由催眠者體驗。當情境設定是愉快的,被催眠者可將原本的悲傷情緒做轉換或釋放。這些情緒的轉換可以引發被催眠者本身的情緒癒合能力,進而達到催眠師預設的效果。當被催眠者帶者轉換的情緒回到現實情況時,遇到類似悲傷的事件時,原有的悲傷情緒將會減低,進而演變成習慣。但是,催眠是有時間效力的。因為這是新加上的情緒習慣,必須常常配合自我催眠的練習,才可能將新加上的行為情緒習慣定型,成為自己真正的習慣。
超意識催眠溝通是結合催眠、深層溝通、NLP為技術基礎,融合心理學,超心理學,宇宙實像,靈學,行為分析為溝通理念,藉由個案本身困擾已久的事件、情緒、心理、生理反應為探討的媒介,由催眠溝通師引導個案自己道出過程,並由催眠溝通師引導個案深入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想要表達的意念。引領個案通盤的了解事件始末,藉由語法的不同,讓個案自己體會在同一個事件上,深層的自我所表達的多種意念及情緒反應。超意識催眠溝通是讓個案去了解原本舊有行為習慣的形成原由,並從更超然的角度去理解這些事件的發生是為了什麼目的,又要如何改善,讓個案心甘情願的用自己提出的新習慣去取代舊有的行為,並願意持續將新的習慣轉成正向的行為。即為由當事者內心去解脫自己原有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