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張愛玲生平。

2007-10-08 11:33 pm
請問張愛玲生平。

回答 (4)

2007-10-09 12:11 am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上海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1]主要作品包括小說《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怨女》、《赤地之戀》、《秧歌》等。曾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南北一家親》等六個劇本,之後也曾從事翻譯與考證工作。

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深交,她的作品就是透過宋淇介紹給夏志清的。後來夏志清大大肯定張愛玲那不世出的才情,他的評價令張愛玲譽享國際。張愛玲遺物由宋淇夫婦繼承,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編輯] 生平
1920年9月30日(一說為1921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她的父母給她取名叫做張煐。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女兒。父親張廷重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則是留過洋的新女性。[1]

1922年,張愛玲2歲時,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在那裏,張愛玲四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母親黃素瓊出國留學。1928年,張家又搬回了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開始在上海白利南路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番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發生衝突後,離家出走。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文學院。[2]成績優異,連獲獎學金,並有機會赴倫敦大學深造。日戰爆發後,不得不中斷學業,回滬從事文學創作為生,租住赫德路愛丁頓公寓65室(常德公寓),與姑母為鄰。1943年,張愛玲發表幾篇重要著作,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等。

1943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並於1944年8月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一年之後,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匿名逃亡。她與胡蘭成在1947年離婚。

1948年,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遷居到香港。到香港美國新聞處工作。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她得到了Edward MacDowell Colony 的寫作獎金。這一年她結識了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三反、五反」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1957年—1964年,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劇本。

1967年,改編短篇小說《金鎖記》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

1967年,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紐約雷德克裏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翻譯成為英文。

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

1973年,定居洛杉磯。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逝世於洛杉磯寓所,享年74歲。同年9月19日,林式遵照其遺願,同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大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為名,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南加州大學圖書館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發現《海上花》英譯稿竟就在其中。


[編輯] 張愛玲作品
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且於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電影劇本有由林黛主演的《不了情》。

2004年2月,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


[編輯] 個人著作

[編輯] 短篇小說
《第一爐香》
《傾城之戀》:曾改編成電影《傾城之戀》、舞臺劇《傾城之戀》
《色·戒》:2007年被導演李安搬上銀幕,影片與小說同名,並獲得威尼斯金獅獎。

[編輯] 中篇小說
《金鎖記》:曾分別改編成電視劇《金鎖記》、《金鎖記》
《小艾》
《紅玫瑰與白玫瑰》:曾改編成電影《紅玫瑰白玫瑰》
《同學少年都不賤》

[編輯] 長篇小說
《秧歌》
《十八春》:曾改編成電視劇《半生緣》
《半生緣》:曾改編成電影《半生緣》、舞臺劇《半生緣》
《赤地之戀》
《怨女》:曾改編成電影《怨女》
《張看》
《惘然記》
收錄的短篇小說《色,戒》:於2007年改編成電影《色,戒》,李安執導,同年獲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餘韻》
《小團圓》(未出版)

[編輯] 散文
《流言》

--------------------------------------------------------------------------------


[編輯] 文學評論
《紅樓夢魘》

[編輯] 參考資料
蘇林,2004年1月6日,《張愛玲傳奇》,《聯合報》
^ 1.0 1.1 張愛玲生平表,香港電台
↑ 張愛玲(1920-1995),香港電台

[編輯] 相關書籍
《張愛玲作品欣賞》李振聲、張新穎。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
《蒼涼的海上花:張愛玲創作心理硏究》王朝彥、魯丹成。中囯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初挈海上花:評張愛玲國譯本〈海上花列傳〉的小說藝術》。陳永健。臺灣大地出版社,1997。
《從女性主義視角重讀張愛玲的小說(哲學博士論文)》林幸謙。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1996。
《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林幸謙。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解讀張愛玲經典》王光東主編。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
《想像張愛玲:關於張愛玲的閱讀研究》。劉鋒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周芬伶。台灣遠流出版,1999。
《閱讀張愛玲》黃德偉編著。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1998。
《再讀張愛玲》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陳子善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張愛玲的廣告世界》魏可風。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張愛玲的上海舞臺》李岩煒。臺灣未來書城股岩有限公司,2004。
《張愛玲的世界》鄭樹森編選。臺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陳炳良。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
《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子通、亦淸主編。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張愛玲硏究資料》於青、金宏達編。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
《張愛玲的文字世界》劉紹銘。台灣九歌,2007。ISBN 978-957-444-425-0
《說不盡的張愛玲》陳子善編。台灣遠景,2001。ISBN 9573906678
《浮花飛絮張愛玲》李黎著。台灣印刻,2006年11月初版。
2007-10-08 11:58 pm
張愛玲
[编辑首段]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张爱玲)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此条目可能需要进行清理,以符合维基百科的质量标准。
请尽量协助改善这篇条目,详细信息请参见讨论页。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07年9月10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張愛玲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上海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1]主要作品包括小說《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怨女》、《赤地之戀》、《秧歌》等。曾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南北一家親》等六個劇本,之後也曾從事翻譯與考證工作。

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深交,她的作品就是透過宋淇介紹給夏志清的。後來夏志清大大肯定張愛玲那不世出的才情,他的評價令張愛玲譽享國際。張愛玲遺物由宋淇夫婦繼承,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張愛玲作品
3 個人著作
3.1 短篇小說
3.2 中篇小說
3.3 長篇小說
3.4 散文
4 文学评论
5 參考資料
6 相關書籍
7 相關條目
8 外部参考



[编辑] 生平
1920年9月30日(一說為1921年),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麥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她的父母給她取名叫做張煐。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晚清洋務派領袖朝廷重臣李鴻章的女兒。父親张廷重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黄素琼則是留過洋的新女性。[1]

1922年,張愛玲2岁时,全家搬家到天津英租界。在那裏,張愛玲四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母亲黄素琼出国留学。1928年,張家又搬回了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張愛玲開始在上海白利南路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4年,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番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1938年,張愛玲与继母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文學院。[2]成績優異,連獲獎學金,並有機會赴倫敦大學深造。日戰爆發後,不得不中斷學業,回滬從事文學創作為生,租住赫德路爱丁顿公寓65室(常德公寓),与姑母为邻。1943年,張愛玲發表幾篇重要著作,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等。

1943年,張愛玲结识胡蘭成,並於1944年8月秘密結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一年之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匿名逃亡。她與胡蘭成在1947年離婚。

1948年,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1952年,張愛玲离开上海,遷居到香港。到香港美國新聞處工作。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她得到了Edward MacDowell Colony 的寫作獎金。這一年她結識了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三反、五反”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1957年—1964年,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劇本。

1967年,改編短篇小說《金鎖記》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

1967年,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紐約雷德克裏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翻譯成為英文。

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

1973年,定居洛杉磯。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逝世於洛杉磯寓所,享年74歲。同年9月19日,林式遵照其遺願,同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尔玫瑰崗墓園火化。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大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為名,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南加州大學圖書館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發現《海上花》英譯稿竟就在其中。


[编辑] 張愛玲作品
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且於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電影劇本有由林黛主演的《不了情》。

2004年2月,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


[编辑] 個人著作

[编辑] 短篇小說
《第一爐香》
《傾城之戀》:曾改編成電影《傾城之戀》、舞台劇《傾城之戀》
《色·戒》:2007年被导演李安搬上银幕,影片与小说同名,并获得威尼斯金狮奖。

[编辑] 中篇小說
《金鎖記》:曾分別改編成電視劇《金鎖記》、《金鎖記》
《小艾》
《紅玫瑰與白玫瑰》:曾改編成電影《紅玫瑰白玫瑰》
《同學少年都不賤》

[编辑] 長篇小說
《秧歌》
《十八春》:曾改編成電視劇《半生緣》
《半生緣》:曾改編成電影《半生緣》、舞台劇《半生緣》
《赤地之戀》
《怨女》:曾改編成電影《怨女》
《張看》
《惘然記》
收錄的短篇小說《色,戒》:於2007年改編成電影《色,戒》,李安執導,同年獲得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餘韻》
《小團圓》(未出版)

[编辑] 散文
《流言》

--------------------------------------------------------------------------------


[编辑] 文学评论
《紅樓夢魘》

[编辑] 參考資料
蘇林,2004年1月6日,《張愛玲傳奇》,《聯合報》
^ 1.0 1.1 張愛玲生平表,香港電台
↑ 張愛玲(1920-1995),香港電台

[编辑] 相關書籍
《張愛玲作品欣賞》李振聲、張新穎。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
《蒼涼的海上花:張愛玲創作心理硏究》王朝彥、魯丹成。中囯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初挈海上花:評張愛玲國譯本〈海上花列傳〉的小說藝術》。陳永健。臺灣大地出版社,1997。
《從女性主義視角重讀張愛玲的小說(哲學博士論文)》林幸謙。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1996。
《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林幸謙。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解讀張愛玲經典》王光東主編。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
《想像張愛玲:關於張愛玲的閱讀研究》。劉鋒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周芬伶。台灣遠流出版,1999。
《閱讀張愛玲》黃德偉編著。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1998。
《再讀張愛玲》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陳子善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張愛玲的廣告世界》魏可風。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張愛玲的上海舞臺》李岩煒。臺灣未來書城股岩有限公司,2004。
《張愛玲的世界》鄭樹森編選。臺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陳炳良。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
《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子通、亦淸主編。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張愛玲硏究資料》于青、金宏達編。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
《張愛玲的文字世界》劉紹銘。台灣九歌,2007。ISBN 978-957-444-425-0
《說不盡的張愛玲》陳子善編。台灣遠景,2001。ISBN 9573906678
《浮花飛絮張愛玲》李黎著。台灣印刻,2006年11月初版。

[编辑] 相關條目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条目相关的摘錄:
張愛玲中國文學
她從海上來

[编辑] 外部参考
1944年至1947年,張愛玲與前夫胡蘭成的交往
2007-10-08 11:48 pm




圖片參考:http://www.rthk.org.hk/culture/cchannel_lit/chang/images/bio_banner.jpg






1920
9月30日出生於上海麥根路(今太興路),取名張瑛。

1922
遷居天津。

1924
開始私塾教育。

1925
母親黃逸梵出洋留學。

1928
由天津搬回上海。

1930
改名張愛玲,父母離婚。

1931
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1932
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

1933
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7
《國光》刊載小說《牛》、《霸王別姬》、《讀書報告三則》、《若
馨評》。《鳳澡》刊載《論卡通畫之前途》。


中學畢業。

1939
考進香港大學。

1941
輟學開始投入文學創作。


《二十世紀》雜誌刊載 《婆媳之間》、《秋歌》、《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
《我的天才夢》獲《西風》雜誌徵文第十三名。

1943
《紫羅蘭》雜誌連載中篇小說《沈香肩─第一爐香》、《第二爐香》。


《雜誌》月刊刊載《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傾城之戀 》、《金鎖記》。


《萬象》月刊刊載《心經》、《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載《散戲》、《封鎖》、《公寓生活記趣》。


《古今》月刊刊載《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


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胡蘭成等三人。

1944
《萬象》月刊連載長篇小說 《連環套》。


《雜誌》月刊刊載 《紅玫瑰與白玫瑰》、《殷寶灩送花樓會》、《論寫作》、《有女同車》、《走!走到樓上去!》、《說胡蘿蔔》、《詩與胡說》、《寫什麼》、《忘不了的畫》、《等》、《年輕的時候》、《花凋》、《愛》。


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由雜誌月刊出版社出版。《天地》雜誌刊載 《童言無忌》、《造人》、《打人》、《私語》、《中國人的宗教》、《談跳舞》、《道路以目》、《燼餘錄》、《談女人》。《小天地》雜誌刊載《散戲》、《炎櫻語錄》。《苦竹》月刊刊載《談音樂》、《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


與胡蘭成結婚 。

1945
《雜誌》月刊連載 《創世紀》、《姑姑語錄》、《留情》、《蘇青張愛玲對談記》、《吉利》、《浪子與善女人》 譯作。《小天地》月刊刊載《氣短情長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載 《卷首玉照及其他》、《雙聲》、《我看蘇青》 自篇。


《傾城之戀》公演。

1947
《大家》月刊刊載《華麗緣》、《多少恨》。


《傳奇》增訂本由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太太萬歲》改篇電影。


與胡蘭成離婚。

1948
上海《亦報》連載《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緣》)。

1950
參加上海第一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

1952
避居香港。

1954
《秧歌》、《赤地之戀》在《今日世界》連載,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傳奇》改名《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在香港由天風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譯作《無頭騎士》。

1955
秋天離港赴美。


拜訪胡適。

1956
得 Edward MacDowell Colony 的寫作獎金。


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1958
獲申請往美國南加州亨廷頓‧哈特福基金會。


台北《文學》雜誌刊載《五四遺事》。

1961
為電懋影業編寫《人財兩失》、《南北一家親》劇本。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愛默森的生平和著作》及《梭羅的生平和著作》。


由美訪台。

1962
英文《記者》雜誌刊載英文散文《重回前方》。

1966
香港《星島晚報》連載長篇小說《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7
賴雅去世。


獲邀任美國紐約雷德克裏芙學校駐校作家。


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68
《秧歌》、《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連載《半生緣》。

1969
《半生緣》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誌發表《紅樓夢末完》。


轉入學術研究,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1972
自中國研究中心離職。

1973
定居洛衫機。


《幼獅文藝》刊載 《初評紅樓夢》。

1974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載《談看書》、《談看書後記》。

1975
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


《皇冠》雜誌刊載《二詳紅樓夢》。

1976
《張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聯合報》刊載 《三詳紅樓夢》、《張看自序》。

1977
《紅樓夢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79
《中國時報》刊載《色‧戒》。

1981
《海上花列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3
《惘然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1984
《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小兒女》、《南北喜相逢》。

1987
《餘韻》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8
《續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91
《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戀》、《流言》、《怨女》、《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半生緣》、《張看》、《紅樓夢魘》、《海上花開》、《海上花落》、《惘然記》、《續集》、《餘韻》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2
《愛默森選集》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3
完成《對照記》。


《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一曲難忘》。

1994
《對照記》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8/9/1995
逝世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19/9/1995
林式同遵照張愛玲遺願,將遺體在洛杉機惠捷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

30/9/1995
張愛玲的生日,林式與數位文友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參考資料:
http://www.rthk.org. hk/culture/cchannel_ lit/chang/
以下呢個網址都有好避詳盡資料~
http://somethingabouteileen.blogspot.com/search/label/%E6%88%91%E7%9C%8B%E5%BC%B5%E6%84%9B%E7%8E%B2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1.gif

2007-10-08 11:39 pm




圖片參考:http://www.rthk.org.hk/culture/cchannel_lit/chang/images/bio_banner.jpg






1920
9月30日出生於上海麥根路(今太興路),取名張瑛。

1922
遷居天津。

1924
開始私塾教育。

1925
母親黃逸梵出洋留學。

1928
由天津搬回上海。

1930
改名張愛玲,父母離婚。

1931
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1932
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

1933
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7
《國光》刊載小說《牛》、《霸王別姬》、《讀書報告三則》、《若
馨評》。《鳳澡》刊載《論卡通畫之前途》。


中學畢業。

1939
考進香港大學。

1941
輟學開始投入文學創作。


《二十世紀》雜誌刊載 《婆媳之間》、《秋歌》、《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
《我的天才夢》獲《西風》雜誌徵文第十三名。

1943
《紫羅蘭》雜誌連載中篇小說《沈香肩─第一爐香》、《第二爐香》。


《雜誌》月刊刊載《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傾城之戀 》、《金鎖記》。


《萬象》月刊刊載《心經》、《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載《散戲》、《封鎖》、《公寓生活記趣》。


《古今》月刊刊載《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


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胡蘭成等三人。

1944
《萬象》月刊連載長篇小說 《連環套》。


《雜誌》月刊刊載 《紅玫瑰與白玫瑰》、《殷寶灩送花樓會》、《論寫作》、《有女同車》、《走!走到樓上去!》、《說胡蘿蔔》、《詩與胡說》、《寫什麼》、《忘不了的畫》、《等》、《年輕的時候》、《花凋》、《愛》。


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由雜誌月刊出版社出版。《天地》雜誌刊載 《童言無忌》、《造人》、《打人》、《私語》、《中國人的宗教》、《談跳舞》、《道路以目》、《燼餘錄》、《談女人》。《小天地》雜誌刊載《散戲》、《炎櫻語錄》。《苦竹》月刊刊載《談音樂》、《自己的文章》、《桂花蒸阿小悲秋》。


與胡蘭成結婚 。

1945
《雜誌》月刊連載 《創世紀》、《姑姑語錄》、《留情》、《蘇青張愛玲對談記》、《吉利》、《浪子與善女人》 譯作。《小天地》月刊刊載《氣短情長及其他》。《天地》月刊刊載 《卷首玉照及其他》、《雙聲》、《我看蘇青》 自篇。


《傾城之戀》公演。

1947
《大家》月刊刊載《華麗緣》、《多少恨》。


《傳奇》增訂本由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太太萬歲》改篇電影。


與胡蘭成離婚。

1948
上海《亦報》連載《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緣》)。

1950
參加上海第一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

1952
避居香港。

1954
《秧歌》、《赤地之戀》在《今日世界》連載,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文本。


《傳奇》改名《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在香港由天風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譯作《無頭騎士》。

1955
秋天離港赴美。


拜訪胡適。

1956
得 Edward MacDowell Colony 的寫作獎金。


結識劇作家賴雅,同年八月在紐約與賴雅結婚。

1958
獲申請往美國南加州亨廷頓‧哈特福基金會。


台北《文學》雜誌刊載《五四遺事》。

1961
為電懋影業編寫《人財兩失》、《南北一家親》劇本。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愛默森的生平和著作》及《梭羅的生平和著作》。


由美訪台。

1962
英文《記者》雜誌刊載英文散文《重回前方》。

1966
香港《星島晚報》連載長篇小說《怨女》。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7
賴雅去世。


獲邀任美國紐約雷德克裏芙學校駐校作家。


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68
《秧歌》、《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連載《半生緣》。

1969
《半生緣》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誌發表《紅樓夢末完》。


轉入學術研究,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1972
自中國研究中心離職。

1973
定居洛衫機。


《幼獅文藝》刊載 《初評紅樓夢》。

1974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載《談看書》、《談看書後記》。

1975
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


《皇冠》雜誌刊載《二詳紅樓夢》。

1976
《張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聯合報》刊載 《三詳紅樓夢》、《張看自序》。

1977
《紅樓夢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79
《中國時報》刊載《色‧戒》。

1981
《海上花列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3
《惘然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1984
《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小兒女》、《南北喜相逢》。

1987
《餘韻》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8
《續集》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91
《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戀》、《流言》、《怨女》、《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半生緣》、《張看》、《紅樓夢魘》、《海上花開》、《海上花落》、《惘然記》、《續集》、《餘韻》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2
《愛默森選集》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3
完成《對照記》。


《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一曲難忘》。

1994
《對照記》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8/9/1995
逝世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

19/9/1995
林式同遵照張愛玲遺願,將遺體在洛杉機惠捷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

30/9/1995
張愛玲的生日,林式與數位文友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收錄日期: 2021-04-18 23:30: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08000051KK016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