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黃自生於江蘇省川沙縣(今屬上海),自小愛唱歌,不滿三週歲就會背頌《大學》中的段落, 七歲入上海初小,此時他已熟背許多古詩詞;十二歲,黃自進入北京清華學校,十六歲習鋼琴,十八歲習樂理及和聲學等課程。1924年黃自畢業於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清華大學前身),即以官費赴美入歐柏林大學攻讀心理學,同時在該校音樂院副修音樂。1926年獲文學士學位,黃自再轉入耶魯大學音樂院,專攻理論作曲,1929年又獲音樂學士學位。
同年6月黃自返國後,初任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兼任國立上海音專理論作曲教授。翌年,受音專校長蕭友梅之聘請,除專授該校理論作曲課程,並兼任教務長,他是「中國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導師」,在上海有系統的教授理論作曲課,培養了許多作曲人才。黃自循循善誘,誨人不倦,遺憾的是,他在那種動盪不安的環境中英年早逝,享年僅34歲。在短暫的一生中(實際工作僅短短九年),栽培了中國近代第一批專業音樂人才,可說是中國早期音樂教育的奠基人。
回溯黃自身處的時代,正是民國肇建至抗戰爆發期間,在那樣一個思想上是中西文化衝擊,物質上是百廢待舉的時代,他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致力於中國現代音樂的開拓,1929至1937年間,創作了90多部優秀作品,廣為流傳,並倡導大眾音樂生活,擔負起音樂家的社會責任。在黃自短暫的三十四年生命歷程中,為中國音樂作了太多的事。
黃自「長恨歌」:
1.樂曲分析:
黃自與作詞家韋瀚章合作譜寫的清唱劇「長恨歌」,係採白居易長詩為主題,歌 詞以長生殿的傳奇故事為對象,共分十曲:
(1)仙樂風飄處處聞(混聲合唱) (6)宛轉蛾眉馬前死(獨唱)
(2)七月七日長生殿(女聲合唱,獨唱,二重唱) (7)夜雨聞鈴腸斷聲(獨唱)
(3)漁陽鼙鼓動地來(男聲合唱) (8)山在虛無縹緲間(女聲合唱)
(4)驚破霓裳羽衣曲(獨唱) (9)西宮南內多秋草(獨唱)
(5)六軍不發無奈何(男聲合唱) (10)此恨綿綿無絕期(獨唱與混聲合唱)
借用中國古代詩詞的名稱和內容於音樂作品的創作,是二十世紀早期中國作曲家從西方學習作曲理論後,回國從事中國音樂創作的一種嘗試。像“長恨歌”、“點絳唇”和“南鄉子”這樣的音樂作品,就是作曲家黃自於1933年分別創作的清唱劇和歌曲。這也是在西方的影響下,中國音樂作品從藝人即興創作或集體的無意識創作開始轉向了作曲家的個人創作。黃自早期作品的音調風格比較歐化,聽起來往往帶有一點“洋味”。但是,在作品的結構、句式方面則比較注重與中國古典詩詞的有機結合。
相比之下,近五十年以來歌曲創作的音調注意到吸收傳統音樂的音調與風格,但結構基本以西方的“二段式”、“三段式”為主,句式上也與中國傳統音樂結構聯係較少。黃自還是音樂教育家,在學習西方為中國音樂服務 方面,還體現在他編寫音樂教材上,如1930年的“音樂的欣賞”,1930年至1934年完成的“西洋音樂進化史鳥瞰”,1933年至1935年與他人合編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六卌”,1934年與肖友梅、韋瀚章以“音樂藝文社”名義合編的“音樂染志”,以及1935年冬發起創辦上海管弦樂團等。黃自17歲學鋼琴,18歲開始學習和聲學,20歲赴美國學習心理學,畢業後留校學音樂理論、作曲與鋼琴,1928年轉入耶魯大學繼續學作曲。交響序曲“懷舊”在畢業音樂會上首演。回國後,1930年到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專職理論作曲教授,並兼任教務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抗戰歌曲:“抗敵歌”“1931”、“旗正飄飄”“1933”、“九一八”“1933”等。代表作還有 “山在虛無飄渺 間”“玫瑰三愿”“天倫歌”等。 在音專任教的8、9年間,培養了大量的學生,為後來的音樂教育事業奠定了人才基礎。黃自1904年生於江蘇川沙(現已劃歸上海市),1937年病逝於上海。
黃自的作品很多如懷舊曲、思鄉、 天倫歌、玫瑰三願、農家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