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中日關係可以說有三段歷史,第一段歷史是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第二段歷史就是從1894年到1945年這50年的日本侵
華史,第三段歷史就是1972年中日復交以來的大約30年,堪稱是中日友好的歷史。下面,把1894年或更早一些直到當今的中日關係歷史做一個“贏(WIN)和“輸(LOSE)的組合。
從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到1945年,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中國輸,日本贏;
1945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獲得勝利,就是WIN——LOSE,中國贏,日本輸(在日本,有些人只承認自己在二戰中輸給了美國,而不承認輸給了中國,這是日本人錯誤歷史觀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以這樣的錯誤歷史觀去影響今後日本的國家戰略,將是十分危險的);
從1972年到2002年中日復交三十年,兩國關係出現了“雙贏”局面,復交成為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契機,兩國關係正常化就是Win-Win;
2002年,即小泉首相上臺的第二年直到現在,兩國關係開始偏離Win-Win狀態,至少在政治領域轉向Lose-Lose,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政冷”,如果聽任“政冷”長期化,經濟領域、首先是能源領域也可能趨向Lose-Lose,存在著最終導致整個兩國關係陷入Lose-Lose的危險。
今後中日關係不可能是“你贏我輸”(Lose-Win),或者是“我贏你輸”(Win-Lose),只能是或者“雙贏”或者“雙輸”,其原因是:
從經濟的角度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日兩國作為鄰國,在高度的經濟互補性、國情互補性以及地理接近等因素的作用下,已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關係。兩國復交以來的大量事實已經證明,促進兩國經濟合作的發展,會給兩國帶來“雙贏”的收穫;反之,在經濟上採取相互拆臺的做法,則只可能導致“雙輸”,而不可能出現“一方贏,另一方輸”的結果。
從軍事的角度看,在軍事技術發生了、並繼續發生著巨大變革的時代,憑藉一海之隔就可以肆意欺負對方而不受到報復的情況再也不可能發生。現在中日雙方誰也不再是弱者,兩強相拼,結果可見。或許,在海軍裝備和技術方面,日本比中國更先進,但是,如果兩國在海上發生哪怕是小規模的衝突,燃起新仇加舊恨,極可能導致出現失控局面。
從能源的角度看,現在,石油輸出國賣給中日等亞洲國家的原油價格比較貴,也是因為中日等國作為石油進口國彼此之間過度競爭所致。
中日兩國為了將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油氣管道引向對本國更有利的方向,相互爭得很厲害,特別是日本對中國早已同俄羅斯進行協商的安大線插一杠子,導致問題複雜化,其實已經陷入“雙輸”,因為俄羅斯利用中日之間的矛盾不斷提高要價。可見,這個線、那個線的,最根本的只有兩條線,一條是中日相互爭奪之線、“雙輸”之線;另一條是中日俄合作之線、“雙贏”乃至“三贏”之線。
當前,中日兩國之間,最危險、最容易發生衝突的就是東海油氣開發問題,日本右翼對中國在沒有爭議的海域開發天然氣大作文章,甚至聲稱要動用武力保衛日本的海洋權益。如果日本不顧大局挑起哪怕是小規模衝突的話,那就好像兩個嬰兒在搶桌子上的一杯牛奶,最終結果只能是把桌子上所有的東西打翻。
兩個嬰兒把牛奶杯打翻完全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日本不接受中國提出的以和平協商的辦法解決衝突而不惜冒險的話,其結果未必不可能出現“把牛奶杯打翻”的局面,從而犯下不可寬恕的巨大的歷史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