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的歷史及現在?

2007-10-07 11:26 pm
中日關係的歷史及現在?
如果回答, 請詳細的寫清楚中國和日本一直以來的關係!
例如甚麼時候是怎樣, 關係是如何, 緊張還是緩和還是平穩!
還要寫一下中日關係往後會可能是怎樣的關係, 關係會變成怎樣!

回答 (4)

2007-10-07 11:31 pm
✔ 最佳答案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中日關係可以說有三段歷史,第一段歷史是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第二段歷史就是從1894年到1945年這50年的日本侵
華史,第三段歷史就是1972年中日復交以來的大約30年,堪稱是中日友好的歷史。下面,把1894年或更早一些直到當今的中日關係歷史做一個“贏(WIN)和“輸(LOSE)的組合。

從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到1945年,日本發動對華侵略戰爭,中國輸,日本贏;

1945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獲得勝利,就是WIN——LOSE,中國贏,日本輸(在日本,有些人只承認自己在二戰中輸給了美國,而不承認輸給了中國,這是日本人錯誤歷史觀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以這樣的錯誤歷史觀去影響今後日本的國家戰略,將是十分危險的);

從1972年到2002年中日復交三十年,兩國關係出現了“雙贏”局面,復交成為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契機,兩國關係正常化就是Win-Win;

2002年,即小泉首相上臺的第二年直到現在,兩國關係開始偏離Win-Win狀態,至少在政治領域轉向Lose-Lose,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政冷”,如果聽任“政冷”長期化,經濟領域、首先是能源領域也可能趨向Lose-Lose,存在著最終導致整個兩國關係陷入Lose-Lose的危險。

今後中日關係不可能是“你贏我輸”(Lose-Win),或者是“我贏你輸”(Win-Lose),只能是或者“雙贏”或者“雙輸”,其原因是:

從經濟的角度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日兩國作為鄰國,在高度的經濟互補性、國情互補性以及地理接近等因素的作用下,已經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關係。兩國復交以來的大量事實已經證明,促進兩國經濟合作的發展,會給兩國帶來“雙贏”的收穫;反之,在經濟上採取相互拆臺的做法,則只可能導致“雙輸”,而不可能出現“一方贏,另一方輸”的結果。

從軍事的角度看,在軍事技術發生了、並繼續發生著巨大變革的時代,憑藉一海之隔就可以肆意欺負對方而不受到報復的情況再也不可能發生。現在中日雙方誰也不再是弱者,兩強相拼,結果可見。或許,在海軍裝備和技術方面,日本比中國更先進,但是,如果兩國在海上發生哪怕是小規模的衝突,燃起新仇加舊恨,極可能導致出現失控局面。

從能源的角度看,現在,石油輸出國賣給中日等亞洲國家的原油價格比較貴,也是因為中日等國作為石油進口國彼此之間過度競爭所致。

中日兩國為了將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油氣管道引向對本國更有利的方向,相互爭得很厲害,特別是日本對中國早已同俄羅斯進行協商的安大線插一杠子,導致問題複雜化,其實已經陷入“雙輸”,因為俄羅斯利用中日之間的矛盾不斷提高要價。可見,這個線、那個線的,最根本的只有兩條線,一條是中日相互爭奪之線、“雙輸”之線;另一條是中日俄合作之線、“雙贏”乃至“三贏”之線。

當前,中日兩國之間,最危險、最容易發生衝突的就是東海油氣開發問題,日本右翼對中國在沒有爭議的海域開發天然氣大作文章,甚至聲稱要動用武力保衛日本的海洋權益。如果日本不顧大局挑起哪怕是小規模衝突的話,那就好像兩個嬰兒在搶桌子上的一杯牛奶,最終結果只能是把桌子上所有的東西打翻。

兩個嬰兒把牛奶杯打翻完全可以原諒,但是,如果日本不接受中國提出的以和平協商的辦法解決衝突而不惜冒險的話,其結果未必不可能出現“把牛奶杯打翻”的局面,從而犯下不可寬恕的巨大的歷史性錯誤。
參考: me
2007-10-13 5:04 am
風馬牛不相及
2007-10-12 8:14 am
得個抄, 仲話ME....
2007-10-09 6:18 am
樓上只是抄襲一篇內地報章的報導,未能詳細介紹中日兩國由古至今的關係發展。
雖然在後漢書及三國志中都有記載當時日本九州的邪馬台國的狀況及交往經過,但中日兩國正式有官方交往要到中國隋朝,當時中國國力及文明遠較日本等亞洲國家強大及先進,故日本對中國是十分仰慕,更在隋唐兩代不斷派『遣隋使』、『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後來唐代衰亡,日本終止派『遣唐使』來華。
表面上古代日本從中國學習很多東西,但日本因與中國有一海一隔,古代中國對日本這個孤懸海外的小國沒有太大關心,中國對日本的影響遠不及像朝鮮、越南等與中國有陸上邊境接連的國家,而日本當時可以主動中日關係,當日本領導階層想與中國建立關係就積極與中國交往,當日本領導們不想與中國發展關係就可以關閉國門,而日本除明朝前期一段短時間外,一直都不是中國的藩屬,所以日本在政治上一向都獨立於中國藩屬制度之外,但日本對中國這個東亞巨人卻相當敬畏。
一般史家都指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征日是中日關係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中日開係良好,但在此之後,日本人出現對中國看法的兩個變化1. 蒙古人身為蠻夷之邦卻成功入主中國,漢人的中國並非如此優越,而日本有可能像蒙古人般取而代之。2. 像中國這樣的大國,若對日本有敵意,對日本會是個災難,所以日本開始產生最早期的『中國威脅論』。日本自此對中國不若以往的尊重,之後有倭寇為患中國沿海,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與明軍交戰,後來德川幕府在明未進行鎖國政策,日本與後來入主中國的滿清政府可謂完全沒有接觸,直至1871年日本明治維新後才與滿清政府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中日建交後,日本開始採取『失之於歐英,取之於近鄰』的外交政策,首先侵略中國的藩屬琉球及朝鮮,中國最初對日本的改革及侵略十分輕視,最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令中國對日本割地賠款。但當時中國人普遍並非痛恨日本,因為日本只是侵略中國其中一個國家,反而中國人看到日本能透過改革成功令國富兵強,與歐美國家平起平坐,故開始反過來向日本學習,當時中國的維新派主張中國仿傚日本成為君主立憲國家,晚清大量留學生派到日本學習先進的科技及軍事技術。甚至日俄戰爭爆發,中國政府雖表明中立,但中國人民皆支持日本多於俄羅斯。
日本方面,卻因甲午戰爭打敗中國,對中國人漸生蔑視,一些日本人主張日本應『脫亞入歐』,不應同情中國等落後的亞洲國家,其他亞洲國家只是日本的侵略對象而已。另一批日本人則產生所謂『興亞論』,認為日本即成為最先進的亞洲國家,應協助中國等亞洲國家走向現代化,故部份日本人支持中國的辛亥革命,但後來『興亞論』與軍國主義合流,成為成立『大東亞共榮圈』的藉口。
中國人在清末民初較為親近日本,但至1915年日本向中國發出二十一條條款,欲把中國變成日本保護國,中國人才動悉日本人對中國不懷好意,再加上歐美等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中國的侵略已減少,反而日本卻有獨霸中國的野心,令中日關係變得十分惡劣,最後更導至戰爭。
二次大戰後,日本成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盟友,而中國也成為共產國家,故在冷戰時代中日兩國處於敵對陣型,而日本不肯為二次大戰犯下的戰爭罪行向中國道歉,也成為兩國改善關係的一根刺。冷戰結束,但中國經濟堀起,開始挑戰日本的亞洲經濟大國地位,也令日本再次出現『中國威脅論』,中日關係未來不太樂觀。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48: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07000051KK029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