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節氣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中國正統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
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西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 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 反應氣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春季
● 立春: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 雨水: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 驚蟄: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 春分: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 清明: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 穀雨: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 立夏: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 小滿: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 芒種: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 夏至: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 小暑: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 大暑: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 立秋: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 處暑: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 白露: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 秋分: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 寒露: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交節
● 霜降: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 立冬: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 小雪: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
● 大雪: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 冬至: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 小寒: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 大寒: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