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乎】
◆〔介〕相當於「於」。如:「合乎規定」、「出乎意料」。
戰國策˙燕策二:「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唐˙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助〕 1.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嗎」、「呢」。
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院記:「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
2. 用於句尾,表示反詰的語氣。
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 用於句尾,表示召喚的語氣。
論語˙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4. 用於句尾,表示推測的語氣。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後敗。」
5.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
文選˙陸機˙文賦:「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
宋˙周敦頤˙愛蓮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 用於形容詞後,表示讚美的語氣。
論語˙八佾:「郁郁乎文哉!」
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嘆〕表示感歎的語氣,相當於「啊」。
論語˙子罕:「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也】
◆〔助〕 1. 表示判斷或肯定的語氣。
如:「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冀州之人也。」
2. 表示疑問的語氣。
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院記:「此畫果真邪?幻也?」
3. 表示感嘆的語氣。
如:「悲也!」
左傳˙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與之邑。」
4. 用來引起下文。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
孟子˙離婁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
5. 數事並舉而論時用。
禮記˙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6. 置於句中,以調整音節語氣。
如:「你再也休提。」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隨,抵多少水盡也鵝飛。」
7. 表示或者﹑還是。
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奸夫在那裡?姓張姓李?姓趙姓王?可是長也矮,瘦也胖?」
水滸傳˙第四十回:「你見我府裡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
8.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
唐˙柳宗元˙˙黔之驢:「形之龐也類有德。」
◆〔副〕1. 同樣。如:「我懂,你也懂。」、「這個問題我也碰過。」
2. 強調兩事並列。
如:「客人中也有坐車的,也有走路的。」
紅樓夢˙第八回:「也不至於太冷落,也不至於太熱鬧了。」
3. 表示強調。
如:「一點也不」、「再也不敢」、「連爸媽也樂得開懷大笑。」
4. 表示轉折。
紅樓夢˙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
5. 表示委婉、讓步。如:「這樣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矣】
◆〔助〕 1. 表示已然的事。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
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2. 表示肯定的語氣。
如:「由來久矣」。
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 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3. 表示將然的事。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4. 表示疑問的語氣。
通「乎」。
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5. 表示命令的語氣。
左傳˙宣公四年:「乃速行矣,無及於難。」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6. 表示語句的結束。
通「耳」。
戰國策˙趙策三:「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
◆〔歎〕表示感嘆的語氣。
如:「垂垂老矣」。
論語˙述而:「甚矣,吾衰矣。」
【哉】
◆〔副〕始。
爾雅˙釋詁:「哉,始也。」
◆〔助〕 1. 表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
如:「何足道哉!」
詩經˙邶風˙北門:「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孟子˙滕文公下:「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
2. 表示驚嘆的語氣。
如:「大哉中華!」。
文選˙宋玉˙風賦:「快哉此風!寡人所 與庶人共者邪?」
唐˙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3. 表示悲哀的語氣。
如:「嗚呼哀哉!」
4. 表示肯定的語氣。
左傳˙宣公十一年:「對曰:『猶可辭乎?』王曰:『可哉。』」
5. 吳語。表示事情已經發生。
同「了」。
海上花列傳˙第一回:「比仔從前省得多哉。」
參考資料:
教育部國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