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西元208年,曹操率領號稱83萬人馬的大軍南下,準備消滅割據南方的劉備與孫權勢力。
曹軍的作戰部署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孫劉聯盟
赤壁之戰示意圖起初, 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後劉琮投降曹操, 魯肅與劉備遇於當陽,劉備聽從魯肅勸說, 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余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諸葛亮向劉備請纓隨魯肅往東吳向孫權求救。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勸降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孫劉聯合,定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戰時
曹軍長途跋涉從北方遠道南下,士氣下跌,而且不善水戰,孫劉聯軍知道兵力懸殊,唯有選擇好的時機---趁早﹝時間愈長,北方軍愈熟於水戰,建造船艦愈多﹞,冬天﹝草乾易燃﹞吹東南風﹝順風利於火攻,弓箭射得較遠曹軍則反之﹞,用奇計﹝詐降及火攻﹞,主動突襲。曹操精於兵法,沒有把握豈會以卵擊石。周瑜派黃蓋率領藏有火藥易燃物的船
隊詐降,趁機撞船放火,曹操船艦多被鐵鍊連鎖前後相連,在東南風助長下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波及岸上營房;東吳主力水軍再從曹軍警戒線外一擁而上放火箭,將大部分船
艦燃燒於碼頭﹝曹操船艦只有少部分倉促應戰,其餘不及出碼頭即已著火,而且大部分水兵在陸地營寨中,即使上船,救火尚且不及,難以應戰﹞。周瑜艦隊一方面收拾殘留敵船
,一方面放火箭助長火勢,最後將士靠岸擴大戰果。劉備埋伏的陸軍在烏林趁亂突擊曹軍,曹操經此夾擊,兵敗如山倒。
總結
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派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備註:
時: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
地: 烏林
結果: 曹軍大敗,三國鼎立之勢初定
因: 曹操據荊州,欲南下。
參戰方
曹操軍 孫劉聯軍
都督
曹操 周瑜、諸葛亮
軍力
約三十萬,號稱八十萬 約五萬
傷亡
數十萬 不詳
諸葛亮舌戰群儒和激孫權、激周瑜,東吳方面下定抗曹的決心,這是準備階段。
臨江會、群英會、蔣幹盜書、草船借箭、苦肉計、闞澤獻降書、龐統授連環計、宴長江曹操賦詩,這是相持階段的隔江鬥智。
借東風與火燒連環船,乃是決戰的高潮。
曹操敗走華容道,三次遇到伏擊,最後到達江陵懷念郭嘉。這是戰爭的餘波。
角色:
曹派: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曹操…
孫劉派:諸葛亮、孫權、周瑜、龐統、魯肅、劉備、程普…
如果要曹操敗走華容道這一段,可以有的其它角色:關羽,趙雲,關平,張飛…
自已分好角色,查書修改,寫成劇本!!
2007-10-08 22:18:37 補充:
如果你的劇本need像借東風的虛構part,就加上去吧!樓下講的都有道理,但除了借東風是虛構,曹操敗走華容道and關羽是有點關係,如果不是關羽念他and張遼之情,一早就殺佐佢地啦!!如果曹操沒有敗走華容道,那他走去where返去??劉備的手下去做what,留在家中守城??so,赤壁之戰就應該是孫 vs 曹,劉備在觀戰,right??草船借箭maybe是不關赤壁之戰,但是加上去先顯出諸葛亮有幾clever!!令劇情更exc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