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1967暴動的原因?

2007-10-06 9:44 pm
請問1967暴動的原因?
請詳細解釋。

回答 (3)

2007-10-06 9:48 pm
✔ 最佳答案
六七暴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六七暴動,亦稱六七左派工會暴動、五月風暴,當時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1967年5月6日於香港爆發。香港親共的左派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展開對抗英國殖民地政府(港英政府)的暴動。事件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後期的暗殺、放置炸彈。結果51人直接在暴動中死亡,另外超過八百人受傷。
目錄 [隱藏] 1 前奏2 經過3 影響4 相關條目5 參考6 外部連結
[編輯] 前奏 1966年4月,由於天星小輪加價五仙,引發九龍區出現天星小輪加價事件,顯示殖民地政府治下的香港社會內,充斥不安定的情緒。
1966年5月16日後,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大陸展開。中國國務院中原本負責港澳事務的廖承志在8月指示不在香港攪文化大革命。9月至10月,各地紅衞兵於四出。
1966年12月3日,澳門發生一二·三事件。一件警民衝突事件,引發澳門左派到澳督府示威,要求警方道歉下臺。澳葡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導致十多人死亡,百多人受傷。
1967年1月初,澳門左派發動罷市,中國更斷絕澳門食水供應。葡萄牙政府最後屈服,接受左派的要求,並一度提出即時交還澳門。香港的左派到澳門祝賀,同時學習澳門左派的鬥爭經驗。月中,原本負責港澳事務的廖承志被紅衞兵奪權。

[編輯] 經過 1967年5月,位於九龍新蒲崗大有街的新蒲崗塑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
5月5日,工潮開始惡化。部分工人阻止工廠出貨,場面緊張。
5月6日,防暴警察到場戒備,但在廠外工人不但沒有散去,還與在場警察發生衝突,廿一名工人被警方逮捕,還造成多名工人受傷,聆訊後更有8人被判入獄。工會代表前往警署亦被扣押。
5月7日,工人、工聯會代表與其他支持者上街集會示威。示威者仿照中國大陸文革的做法,手持《毛主席語錄》,高喊中國共產黨口號。警方施放催淚彈及木彈驅散示威者,拘捕127人。
5月11日,新蒲崗塑膠花廠工潮演變成暴動,工人聚集在新蒲崗街道外,與警察對峙,又用石頭和玻璃樽襲擊警員。警察開槍鎮壓。當局鑑於事態嚴重,於當晚宣佈東九龍實施宵禁,所有後備警員取消休假候命,事件中有百多人被捕,並造成兩人受傷。
5月13日,九龍新蒲崗暴動蔓延至黃大仙東頭村和土瓜灣,大批群眾在街上聚集,暴徒放火燒車及黃大仙徙置區職員宿舍,又闖入新區辦事處和學校搗亂。當局出動大批英軍和防暴隊鎮壓,又將宵禁時間提前至傍晚6時開始。之後北京報紙稱「港英政府行為是民族迫害,鎮壓群眾是野蠻的法西斯暴行」,支持「香港市民上街抗暴」。
5月15日,北京外交部向英國代辦提出抗議,並發動北京群眾在英國駐華代辦門外示威。香港左派報章報導北京支持的消息,由左派學校學生在街頭向路人派發;中國銀行亦在中環總行的屋頂裝上揚聲器,進行革命宣傳。
5月16日,香港的親中左派宣佈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鬥委會隨即以「反英抗暴」為口號,聯合各親共團體數百人,手持《毛主席語錄》前往港督府示威遊行,並在港督府門外張貼大字報。港督府一度成為集體抗議示威的主要目標。港府重申要維持法律秩序,限制到港督府請願人數,抗議行動於是轉到中環花園道和皇后像廣場一帶。港九各地陸續有集會和示威,參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學生及其他群眾。
5月21日,暴動蔓延至中環並進一步惡化,警方發射催淚彈鎮壓。
5月22日,中區的騷亂更加嚴重,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167人被捕。暴動的工人及學生以左派報館、銀行、國貨公司、學校等為據點,出動示威,襲擊警察及仍然行駛的公共運輸。防暴警察到場以催淚彈、警棍等驅散後,示威群眾即迅速撤回據點,令警察疲於奔命,當局最後要在港島北岸實施宵禁,是香港島在戰後首次宵禁。
5月23日起,巴士、電車、煤氣公司、天星小輪等亦開始出現定時罷工。
6月3日及10日,《人民日報》刊登支持香港左派反英抗暴的社論。
6月24日,左派工會發動聯合大罷工。約六萬名工人響應。政府及公共運輸工具公司強硬對付罷工,將曠工僱員即時解僱。
6月27日,左派學校罷課一天。
6月29日,左派發動聯合大罷市,副食品價格一度上漲。
7月2日,罷市停止。
7月8日,約百名大陸民兵在沙頭角與香港的警察槍戰,五名香港警察殉職。香港出現傳言,指北京打算收回香港。
7月10日,周恩來傳達毛澤東指示對香港「不動武」。
7月初以後,左派的暴力行動進一步升級,開始以罐頭罐製造土製炸彈及珠江汽水的汽水瓶來製造燃燒彈襲擊警署,並以鏹水(鹽酸和硝酸的混合物)從高處襲擊經過的警車及公共運輸,左派學校的實驗室成為了炸彈的製作工場。港府則對左派還擊,首次出動英軍搜查左派工會。之後陸續派軍警搜查各左派據點,使用緊急法例的權力,拘捕及關押部份左派份子頭目,將他們拘押在摩星嶺白屋的政治部囚室,部分人之後被逮解出境。
7月12日,港英政府同時於港九兩地同時實施宵禁,是暴亂爆發兩個多月來的第一次。
8月4日,政府出動訪港英軍航空母艦上的直昇機從天台降落,上下夾攻左派在北角的據點、位於英皇道與糖水道交界、大型國貨公司華豐國貨所在的僑冠大廈。警方在大廈內除搜出各式炸彈武器外,還發現有設備完善、包括有手術室的戰地醫院。
8月9日,根據緊急法令,警方封閉多間左派學校及發出煽動言論的左派報社。
左派則以升級炸彈行動還擊,在港九各處鬧市放置真假炸彈。炸彈上多數以大字寫有同胞勿近,電車、巴士、街道上都有發現。炸彈襲擊除了擾亂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更造成無辜死傷。一名七歲女童及其兩歲弟弟即在北角被一包裝成禮物的土製炸彈炸死。但當中亦有發現假炸彈。而負責拆除炸彈的警方及英軍拆彈專家亦有被炸死或炸傷。
8月22日,英國駐北京代辦處被紅衞兵放火燒毀。周恩來次日向英國政府道歉。
香港市民對暴力行為普遍出現反感。很多不受左派控制的傳媒都反對暴動論,支持政府及警察維持秩序和治安。當中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多次在節目內對鬥委會的目標和行為加以諷刺及貶斥;並以《欲罷不能》為節目名稱,暗諷左派的罷工號召未能成功癱瘓香港。
8月24日,林彬於上班途中被人伏擊。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將林駕駛的汽車截停後,放火將林及其堂弟燒至重傷,二人其後死於醫院。《明報》社長查良鏞亦因為在報章內明確反對文革及暴動,收到死亡恐嚇而一度離港暫避。
真假炸彈繼續在鬧市傷人,直至10月之後方纔稍為平息。左派則以數百大小真假炸彈阻止市民參加。12月中,周恩來向香港的左派下達直接命令停止炸彈風潮,六七暴動亦告終結。

[編輯] 影響 據統計,六七暴動造成最少51人死亡,當中包括11名警察,一名英軍拆彈專家及一名消防員。受傷人數超過800人,包括200名警察。暴動其間亦造成經濟損失,部分市民變賣財產離開香港,造成香港的第一輪移民潮,市區樓房價格因此而急劇下滑。
暴動平息後,香港的親中左派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不少地下組織在事件中曝光,有部分人被遣返大陸。左派暴力抗爭的手法失去民心﹔暴動後,有不少之前屬於或是接近左派的人士,從此脫離左派組織。很多香港市民亦對左派及中國共產黨亦懷有介心,對他們「避之則吉」。直到九七之後。當主權轉移後特首董建華宣佈頒發大紫荊勳章於當時左派的頭頭人物楊光之時,引起全港社會各界嘩然,認為是對當年左派暴行的一種肯定。
香港殖民地政府研究六六、六七兩次暴動成因後,發現青少年空閒時間缺乏可供參予的活動而被左派招攬,於是決定大量增加文娛康樂活動。暴動後的1969年12月開始舉辦的香港節,就是當中的一個重要節目,藉以加強青年對香港的向心力。此外,漁農自然護理署也在1968年7月開設林務營以解決青少年問題。
同時政府察覺到有需要調整過時的管治策略。透過主動改善一般市民民生,減少社會不公平現象,同時緩和市民不安情緒及與政府的對立。政府在1968年即修改勞工法例,大幅加強對勞工的保障。為改善與市民在地區層面上的溝通,進行首次地方行政改革,包括於1969年成立民政處(即今日的民政事務總署)。暴動亦間接催生了香港在七十年代在教育、醫療、廉政、房屋等各方面的改革。
香港警隊在暴動中的忠誠及勇敢表現被受讚賞,1969年獲英女皇賜予「皇家」封號,此銜一直保留至1997年6月30日主權轉移。
另一方面,由於六七暴動期間,不少公共巴士路線被逼暫停服務(部份更沒有重投服務),引致不少九座位載客白牌車應運而生,獲准到市區載客,最終令到殖民地政府認為白牌車可以輔助公共運輸不足,促成1969年將白牌車合法化,成為今日的公共小巴,座位限制由九座位提升至十四座位(1988年增至十六座位),對香港公共運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在2007年,一首改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主題曲《始終有你》的惡搞歌曲《福佳始終有你》亦以天星碼頭清拆事件來諷刺六七暴動策劃人楊光受勳,歌詞如下:天星鐘追憶起暴動,同志勿有感應,和諧靠你,亂掟菠蘿。
2007-10-06 9:54 pm
1) 殺人放火金腰帶 (造橋鋪路無屍骸)
==========================
林彬(1930年—1967年8月24日)是1960年代香港商業電台敢言的節目主持人。
他在1967年左派工會暴動時於自己的節目《大丈夫日記》及《欲罷不能》裡批評發動該次暴動的左派人士,指他們擾亂香港秩序。更多次譴責香港左派極端分子,“鬥委會”的核心人物楊光。林在《欲罷不能》節目內對左派的行為及目的更是諸多嘲諷,節目名稱即指左派發動罷工、罷課及罷市失敗。
1967年8月24日,林彬駕駛著車牌號碼AF 7268的私家車於何文田住所附近,被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攔截。兇徒向車上潑以電油縱火,結果林彬與其同車的堂弟林光海被燒死。林彬被殺後,左派中有人匿名承認責任,稱林彬為「民族敗類,港英走狗」;謀殺是「執行民族紀律」,並聲稱仍會繼續「制裁其他敗類」。事件中無人被捕,至今仍為懸案。雖然並無證據說明楊光指使謀殺林彬,但一般香港人皆認為「鬥委會」及其負責人楊光需要為事件負責。因此,主權移交後楊光獲頒贈大紫荊勳章,在香港市民中間產生很大的迴響,因為不少人仍然不能忘記在報上及收音機得知林彬被殘酷殺害的消息。
林彬事件激起市民對左派的強烈不滿。香港政府對左派亦作出更強烈鎮壓。因為林彬的敢言作風,商台曾被香港市民視為敢言的電台。他的住所18樓C座仍然是商台一個節目的名稱,而商台的辦公室在1997年前一直掛有林彬及林光海的遺像,訓示同工不要忘記他的犧牲。
林彬死時有一妻及三女。後來在商台及市民捐助下離港赴台,最終移民法國。
1. 暴動亂掟炸彈, 包括連當年明報的查良庸, 都收到炸彈
2. 暴動人士打算提早「接收」香港,令香港回歸當時仍是民革的大陸
3. 暴動人士派人殺了林彬
以上三點,已經成場暴動的所有良好動機、意願或者任何好事,都已經變成壞事。亦是後來任何社運界值得提醒自己,勿成為土共第二的座右銘。
********************************************************************************
2) 「六七暴動」的非論述
==================
 一九六七年的大暴動,是這幾十年來香港所經歷過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據香港官方的統計數字,這次暴動歷時四個月,造成五十一人死亡,八百多人受傷,五千多人被拘捕。另外,這次事件影響深遠,港英政府在七十年代初開始改變統治策略,著意收買人心,提出「香港是我家」的觀念,為香港人建立歸屬感。不少學者認為,香港人的本土意識便是從那時候開始慢慢建立起來的。毫無疑問,「六七暴動」在香港歷史中應該佔上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不過,似乎香港政府和國內的學者都不願意多談「六七暴動」。前些時候,香港政府內原來應該到期解封的「六七暴動」資料,竟然遭無限期封存,不得參閱。箇中原因耐人尋味。另一方面,除了劉蜀永在香港出版的《簡明香港史》外,就我所見到國內出版的香港史裹,全都沒有片言隻語提及到「六七暴動」。這也沒有道理。
【韋小寶的抉擇】- 誠然,從民族主義的角度看,香港市民理應支持暴動人士的反英反殖行動的。但另一方面,對於一直過著相對地穩定的生活的香港人來說,社會動亂以及苛刻的暴政是不能接受的。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這次暴動令人們第一次感到面前放著「我是誰」這樣的一個問題,很多人被迫要選擇自己到底是香港人還是共產主義下的中國人。對大部分的香港居民—當中不少是因為逃避大陸的政權而來到香港的—來說,這場暴動跟當時的中共極左政權的密切關係,是他們所無法接受的,特別是他們不少親人在國內的諸多政治運動中受盡苦難折磨,更令他們不寒而慄。因此,他們不可能認同暴動人士的激烈行動,尤其是在後期出現的炸彈浪潮,往往錯殺良民,更是大失民心,結果,絕大部分香港人選擇支持由英國人主持的殖民地政府。
  正如歷史學家楊以龍所分析,在一九六七年的暴動裹,香港居民第一次認定港英政府是他們「自己」的政府,絕大部份人都不認同親中「暴徒」的行徑。這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且諷刺性濃烈的轉變,一場反殖的運動竟然變成了驅使人們支持殖民政府的因素。其實,這道理也不難理解,《鹿鼎記》裹的韋小寶不是也面對這樣的難題:當康熙皇帝比大明天子更好的時候,還要「反清復明」嗎?
【沉重的包袱】- 由此,我們便更能夠明白為什麼「六七暴動」不見於絕大部分的香港史了。其實,這事例正好充分反映出中國大陸編寫香港歷史的先天性局限:一切論述必須應和中國自身現當代的大歷史論述。可是,對於香港歷史本身來說,「六七暴動」的消失,毫無疑問是一個嚴重的遺憾,尤其是我們在前文已指出過,這場暴動為香港的政治和社會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而港英政府也極不願意把事件的真相展露出來。
  當然,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一九八九年數以百萬計的香港人上街遊行支持北京學生民主運動、八十年代以來以一雙腿來為香港未來投下不信任票的大移民潮……。看來,某些歷史事件是非常沉重的包袱。
2007-10-06 9:54 pm
澳門「一二三」事件是前奏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因興建坊眾學校工程,葡方遲遲未有批准動工,校方卻自行動工,於是,發生了警民衝突。十一月三十日,左派工會、團體到澳督府示威,要求行政官員和警方人員下台。十二月二日,北京電台譴責葡方,並支持左派行動。澳共氣焰大漲,行動更為激烈。十二月三日,葡方派出軍隊鎮壓,並宣佈宵禁,事件中十一名華人遭槍殺,百多人受傷。澳共隨即發動罷市,領導群眾衝擊警察總部和各政府部門。六七年一月,廣東省更禁止糧食和食水輸往澳門。至此,澳葡政府不能不屈服。據聞,當時里斯本發覺已無法管治澳門,曾向中方提出交回,但卻被拒絕。「一二三」事件後,澳葡政府成為「跛腳鴨」,中共控制了大局,澳門成為了「半解放區」。

澳葡政府投降後,港澳左派意氣風發。新華社和左派團體、學校,發動群眾到澳門去祝賀勝利,學習鬥爭經驗。新華社社長梁威林和副社長祁烽,在深圳召開會議,決定在香港也要大幹一場。「六七暴動」已成勢所必然。

周恩來下令 半年暴動收兵
六七年四月,九龍新蒲崗一家人造花工廠發生勞資糾紛,左派工會介入,導致警民衝突。由於已有「也要大幹一場」的計劃,左派發動全面支援,衝突越來越尖銳。五月十一日,警方開槍控制場面,打傷在場支援的工人和學生,捕百餘人,更在東九龍實施宵禁。「六七暴動」由此一發不可收拾。全港性的「鬥委會」組成,各工會、團體、學校也紛紛組織了本單位的「鬥委會」,到港督府抗議。巴士、電車、煤氣等左派工會發動間歇性罷工。六月廿四日,二十多個行業左派工會,進一步發動聯合大罷工,喊出「一罷到底」、「港英不低頭就要走頭」的口號,鬥爭不斷升級。七月十五日,「鬥委會」更發出「武裝起來」的號召。警方不斷搜查工會、學校、團體,槍擊、毆打和拘捕左派人士,左派反擊而發展至到處放置真假炸彈,一些無辜市民被炸死。八月廿二日,北京紅衛兵支援港共,燒英國代辦處,事件發展至國際外交層面。也許因此引起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警惕,認為再發展下去,必使文化大革命內外受敵,十二月由周發出指示,下令收兵。歷時凡八個月的暴動,才悄悄地平息下來。

林彬被焚事件最為轟動
事後,根據港英政府統計:在這場暴動中,八百三十二人受傷,五十一人喪生,其中十五人被炸彈炸死;十名警員、一名英軍軍火專家、一名外籍消防員殉職。根據左派的統計:二十六名市民喪生,四千九百多人被捕。

在喪生者中,以商台廣播員林彬事件最為轟動。林在商台主持「欲罷不能」和「大丈夫日記」兩節目,對左派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很受聽眾歡迎,左派卻對之痛恨入骨。八月二十四日早上八時,林駕車由窩打老道山寓所往商台上班,途中被兩名暴徒擲汽油彈而焚死。此事引起廣大市民反感,左派更形孤立。
暴動對香港經濟造成重大打擊:旅遊業一落千丈,銀行存款大跌,進出口倒退,股票市場慘潰。在這方面,港英政府刻意隱瞞數字,以穩定人心。幸為時只約半年,暴亂一平息,經濟即迅速反彈。

左派嚴重受挫盡失人心
「六七暴動」使在港的左派力量受到空前的挫敗,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一、盡失人心,陷於孤立。這次暴動,尤其是後期大放真假炸彈,傷害無辜市民,使用暴力襲擊燒死林彬,在全港市民面前暴露出共黨的真面目,形象極其惡劣,喪盡民心。「左仔」一詞,即源於此時,其中帶有很大鄙屑之意。

二、組織和骨幹絕大部份暴露。左派的工會、團體、學校等組織,一向有一、二、三線之分,一般人只知識其一線,或一、二線,較為掩蔽潛伏的,大多不為人知。但在這次暴動中,空巢而出,有孤注一擲之勢,幾乎全部投入行動,於是大大暴露出來,造成以後工作極大困難。

三、內部動搖,產生離心。當時緊跟共黨的中華商會會長萬軍雄和富商霍英東,都在暴動高潮時逃離香港,其他親共分子更可想而知。內部骨幹也有不理解和反對這種極左政策的,表示消極,更有悄然退黨;非黨員的積極分子,更多自此脫離左派行列。一些群眾,雖然當時參與暴動,後來有上了當的感覺,怨恨甚深,從此與左派劃清界線。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38: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06000051KK022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