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

2007-10-06 2:44 am
請給我1些「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

(象形eg.;日,月.....)(指事eg.;本....)(會意eg.;森,鳴....)(形聲eg.;湖,河,松,柏....)

好似上面果d咁..除左呢d仲有d咩「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

[以上既字系參考我既中文書..如果發現有錯請同我講..pls~~]

回答 (5)

2007-10-06 2:54 am
✔ 最佳答案
象形

取自人體:人、女、首、目、自(鼻的初文)、耳、口、止(趾的初文)等。

取自動物:犬、象、馬、鳥、佳(短尾鳥)、羊、牛、鹿等。

取自天地:日、月、雲、雨、山、川、水、州、雷等。

取自植物:草、木、禾、黍、粟、竹、華(花的初文)、帝(蒂的初文)、樹等。

取自器物:井、門、舟、冊、鼎、衣、刀、戈、車等。

指事如 : 「 上下 」二字,正是某物在另一物之上或在另一物之下的意象。

如: 刀刃,是在象形字「 刀 」(刀)上加一點說明它所要表示的「刃」(刃)部。

又如:「 本」和「末 」,是在象形字木的下根部加一點和在上梢部加一點,以說明它們所要表示的「本」「末」兩個概念。

指事的構造,主要可以分為兩種:

一、純粹幅用記號來表示抽象概念,如:一、八…。

二、在象形字上面附加符號以表示抽象概念,如:本、末、牟、刃、旦



會意

信 ; 秉 ; 男 ; 祭 ; 焚 ; 婦 ; 解 ; 集 ; 淼


形聲

一、左形右聲,如:伴、鰻…。

二、右形左聲,如:雞、郡…。

三、上形下聲,如:菁、霖…。

四、下形上聲,如:驚、烈…。

五、外形內聲,如:圃、衷…。

六、內形外聲,如:聞、辯…。
2007-10-06 4:38 am
消失的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人所使用的文字,通常稱之為「象形文字」,是已知世界中最古老的幾種語言之一,從西元前4,000年到11世紀間,正是古埃及文流傳的精華歲月。古埃及人喜歡將象形文字刻印在石碑上,利用它們記述了近5,000年以上的歷史,這項不平凡的文化紀錄,遠遠超過人類其他地區的語言發展。
法老號令的式微,加上異族不斷的入侵割據,讓原本篤信太陽神的古埃及文化受到了挑戰。西元391年,拜占庭(Byzantine)皇帝西奧都西斯一世(Theodosius I)頒布敕令,強行關閉了帝國境內所有的非基督教神廟,在佔領區原本已經式微的古埃及文化,終於被迫走上毀滅之路。
接下來的數百年間,阿拉伯回教文化大量入侵埃及土地,取代了以太陽神為主的法老制度,崇拜太陽不再出現在傳統宗教儀式中,法老也伴隨者金字塔成為黃沙湮沒的古蹟遺址。長達數千年的傳統宗教變為回教,古代文字、語言被忘卻得一乾二淨,終於徹底毀滅了人類最古老的古埃及文明。
現在,古埃及文已經不再被埃及人使用,這一個滅亡數千年的語言,僅有少部分埃及土族(Coptic Christian)文化,在相當傳統宗教儀式中所進行的祝禱詞(liturgical usage)裡面還保有類似的發音。

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文的一種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僧侶體(hieratic)和古埃及世俗體(demotic)是古埃及常用的三種文字,你可以簡單用書寫方式區別它們。象形文字的使用是從西元前3,100年到西元400年間,可說是古埃及早期的主要語言,這種文字被書寫成很容易辨識的人像、物體或是一種概念。同時,你也可以把這些零碎的單元組合起來,表現出另一種意義或發出不同讀音。象形文字是由子音所組成,有單音節子音、雙音節子音和三音節子音等等種類,這種圖像化文字大多被使用在碑文、建築材料、陶器和象牙等手工藝品上。
僧侶體(hieratic)約被延續使用到西元650年,是一種和象形文字同時期的語言,不過書寫形式更為簡單,主要用來更快速的紀錄非紀念碑文之類的事件。早期的僧侶體比象形文字書寫上更為流利,每個圖像符號在古王國時代便已經濃縮成某種代表圖像,很適合用在紀錄商業活動、文學、科學和宗教文件上。這種文字常被蘆葦桿與毛刷作成的筆,類似中國人所使用的毛筆,然後沾上黑色的墨水書寫,最常被書寫在紙莎草紙上。
古埃及世俗體使用的範圍大概是從西元前650年到西元450年間,是一種形式更為簡單,卻適合作每日紀錄等等用途的文字。與僧侶體不同的是,這種書寫近乎現代英文的草寫體,幾乎找不到任何圖像符號的遺跡,完全用類似字母的符號取代圖像化的字。古埃及世俗體一直遵循著由左到右的書寫習慣,不像象形文字可以左起也可以右起,甚至從上往下書寫也可以。這三種書寫體可以說是漸漸演化的,越接近現代書寫形式也日趨簡化,不過基本結構卻是大同小異的。從自從象形文字到僧侶體,再從僧侶體到世俗體,當基督教傳入之後,這些書寫方式都漸漸式微,甚至於因為罕用而逐漸消失。
卡普帝克語(Coptic)約在西元100年到460年間流行,是古埃及基督徒借用古埃及文的發音,用以取代當時文字書寫所創造的另一種語言,也是古埃及文的最後演變歷程。卡普帝克語是由古希臘和一部分閃族(Semitic)的語言所組成,有24個希臘字母的發音,每個字母發一個單音。另外還有6個從古埃及普通語而來的符號,這幾個符號是古希臘文中不曾出現的。至此,卡普帝克語已經是一個有完整母音、子音的語言了。

文字
古埃及文明一項重要的成就是它的文字。大約是西元前三千一百年開始,埃及人就使用所謂的象形文字。這種「象形文」與中國的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並不相同。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是由已經相當抽象化的簡單線條所構成,而埃及的「象形」則仍然保持圖畫的形式。
同時,中文的象形文字是本身代表一個意思的「意符」,而埃及的象形符號有些是「意符」,有些則是一個聲音的「音符」,又由於埃及文是複音節文字,必須由幾個象形符號拼成一個,其中夾雜了音符和意符,所以顯的相當複雜。而然埃及人仍然將這一套文字發展成一個相當完備的系統,並留下許多文獻。其中包括宗教方面的祭文、格言、醫藥、數學等等。
古埃及主要文字的轉變為:象形字→僧侶體→世俗體→科普特文。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種繪畫形式的文字體系,基本上就是圖畫,是一種想像描寫的象徵,被古埃及用來記載某些事物或事件,象形文字是由繪畫文字演變出來的最古老的文字形式它通常是由描繪具體的生物體和非生物體的各種符號組成,既可作為圖畫或圖畫符號,也可以作為想像描寫的象徵性的符號來閱讀。象形文字通常使用的符號大約有七百個(到了羅馬時代增加到五千個),象形文字是由子音所組成,有單音節子音、雙音節子音和三音節子音等等種類,這種圖像化文字大多被使用在碑文、建築材料、陶器和象牙等手工藝品上。象形文字的使用是從西元前3,100年到西元400年間大約流行了將近四千年之久,最後的象形文字是公元四世紀菲萊(Philae)島上的銘文。
僧侶體:因為象形字形體複雜,書寫速度太慢,所以那些經常要使用文字的僧侶們,逐漸將其簡化,並採用速寫與圓筆的形式,創造了一種較早的草書體,或者說類似於行書,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僧侶體了。僧侶體最早出現於第五王朝,僧侶體(hieratic)約被延續使用到西元650年,是一種和象形文字同時期的語言,不過書寫形式更為簡單,主要用來更快速的紀錄非紀念碑文之類的事件。早期的僧侶體比象形文字書寫上更為流利,每個圖像符號在古王國時代便已經濃縮成某種代表圖像,很適合用在紀錄商業活動、文學、科學和宗教文件上。這種文字常被蘆葦桿與毛刷作成的筆,類似中國人所使用的毛筆,然後沾上黑色的墨水書寫,最常被書寫在紙莎草紙上。
世俗體:使用的範圍大概是從西元前650年到西元450年間,是一種形式更為簡單,卻適合作每日紀錄等等用途的文字。與僧侶體不同的是,這種書寫近乎現代英文的草寫體,幾乎找不到任何圖像符號的遺跡,完全用類似字母的符號取代圖像化的字。最初是政府官員們用來書寫契約,公文和法律文書等,到了托勒密王朝和羅馬統治時期,不僅商業上,甚至平民日常生活中,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也都用世俗體來書寫,甚至在石碑上也偶而見到這種書體了.古埃及世俗體一直遵循著由左到右的書寫習慣,不像象形文字可以左起也可以右起,甚至從上往下書寫也可以。
這三種書寫體可以說是漸漸演化的,越接近現代書寫形式也日趨簡化,不過基本結構卻是大同小異的。從自從象形文字到僧侶體,再從僧侶體到世俗體,當基督教傳入之後,這些書寫方式都漸漸式微,甚至於因為罕用而逐漸消失。
科普特文:從332B.C開始,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埃及語逐漸發生變化,由於基督教漸漸傳播,科普特文的興起,逐漸替代了古埃及的文字,科普特文字是由古希臘和一部分閃族(Semitic)的語言所組成,有24個希臘字母的發音,每個字母發一個單音。另外還有6個從古埃及普通語而來的符號,這幾個符號是古希臘文中不曾出現的。至此,卡普帝克語已經是一個有完整母音、子音的語言了。,成為民間通用的語言文字.到了公元 641年以後,阿拉伯文字變成了唯一通用的文字了。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就是對文字所要表達的客觀賞實體加以摹擬,將其外形特徵濃縮為圖案化和抽象化的線條,象形是漢字構造的基礎 如:

取自人體:人、女、首、目、自(鼻的初文)、耳、口、止(趾的初文)等。
取自動物:犬、象、馬、鳥、佳(短尾鳥)、羊、牛、鹿等。
取自天地:日、月、雲、雨、山、川、水、州、雷等。
取自植物:草、木、禾、黍、粟、竹、華(花的初文)、帝(蒂的初文)、樹等。
取自器物:井、門、舟、冊、鼎、衣、刀、戈、車等。
馬雅(古埃及)象形文字

http://www.ntut.edu.tw/~s9540031/main.htm
http://home.kimo.com.tw/foxhsueh/

文字起源的傳說 - http://www.mfbmclct.edu.hk/~mlwong/6a/culture/story.html
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 - http://www.stmarks.edu.hk/chinese/interesting/letters
因為太多字,所以我只寫咗象形字。
2007-10-06 3:33 am
你係唔係用個本中文書叫現代中國語文(六上一冊)呢 ??~算啦,都係答你個問題喇!!~= =+
依個老師出過工作紙,有例句:象形eg:龜,魚,象......指事:下 刃 本 失 末 市 正
會意:折 休 林 信 春 明  形聲: 情 菁 請 睛 何 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打左好耐嫁 , 而且想左好耐,唔好曬我的D心機呀!!!~

有咩唔明用msn add 我,我的msn:[email protected]
參考: me
2007-10-06 3:13 am
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
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
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有人稱為抽象的象形。
會意
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形聲
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聲符,結合不同的屬性部件,表不同意義如蝴、湖、葫、瑚、醐等,而以同樣的發音元素(也有的是完全同音),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如過、蝸。
轉注
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2],但後來被假借當作別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其中「轉注」「假借」兩項的意義,至今爭訟不休,尚無令人滿意的說法。)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2007-10-06 2:56 am
象形字

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指事
第一種用純體來指示:純體就是不增、不減、不變的單純形體,例如「齊」字,本指麥吐穗上平。
第二種用增體來指示:在原已成文的形體外,加上不成文的符號,例如「曰」字,本只有「口」,後來加上上部一畫,成為「曰」。
第三種用變體來指示:包括兩種情況,一是位置的變更,例如「人」字變做「尸」字。二是筆劃的變更,如「大」字變做「交」字。
第四種用省體來指示:在原已成文的形體內,減省部份筆畫。

會意

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電」因「雨」而「申」,用以表示雷電之意。

有部分漢字,會同時兼有會意和形聲的特點。例如「功」字,既可視為以「力」和「工」會意,而「工」亦有聲旁的特點;「返」字,既可視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偏旁作「辶」)會意,而「反」亦有聲旁的特點。這類字稱為會意兼形聲字。

形聲

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葉」字,形旁是「艸」,表示它是植物,聲旁是「枼」,表示它的發音與「枼」字相近;「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上下兩排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雞」則是右方形旁從「隹」(短尾鳥),左方聲旁從「奚」來發音之鳥禽類;「麪」左方形旁是「麥」,指其原料為小麥,右方聲旁從「丏」,表示發音與「丏」相近;「發」左下的形旁為「弓」字,表示與弓有關,字意是指以弓將矢發出,右上的聲旁為「癹」來表示它的讀音。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44: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05000051KK025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