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到可以打小人

2007-10-05 6:23 am
有無人知除了灣仔鵝頸橋有得打小人外, 那裡有得打小人呀?

回答 (3)

2007-10-05 6:28 am
✔ 最佳答案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得透﹔打你隻小人手,打到你有都唔識偷。」這段「打小人」咒語可能會令你想起不少電影中,惡毒「神婆」口中唸唸有詞地唸咒害人的片段。然而,「打小人」並非很多人想像中惡毒和邪門,只不過是拜神祈福的方法之一﹔替人「打小人」的「神婆」也不是銀幕上那般陰森恐怖,「打小人」只為求兩餐。


「打人」源於祭白虎
  灣仔鵝頸橋底下「打小人」的習俗出現逾三十年,但實際始於何時已很難考證。其實,「打小人」的習俗源於古時的農業社會。古時,百姓皆以務農為生,按中國曆法,全年可分為廿四節氣,而屬於春季節氣之一的「驚蟄」,被視為冬眠的動物睡醒,開始覓食的日子,而白虎也在此時出來覓食。為了防止白虎傷人,百姓每逢「驚蟄」便會祭白虎,首先在準備好了的紙老虎上抹上豬血,並獻上「小禮」——生豬肉,意味將其餵飽使之不去傷害人。

  時移世易,「小人」漸漸取代白虎的位置,成為被驅趕的對象,也因而出現了「打小人」這個習俗。

  在灣仔鵝頸街市售賣香燭逾十年的何先生表示,「打小人」在殺氣大的三叉路口最靈驗,所以,路面呈三叉狀的鵝頸橋才會聚集了這麼多人「打小人」。

「打小人」與拜神無異
  要數在鵝頸橋「打小人」資歷最深的,相信非梁金莫屬。金婆婆於鵝頸橋「打小人」已逾十年。

  一聽到「打小人」,很多人必然會第一時間聯想到用來害人的,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楊小姐是金婆婆的常客,每年驚蟄都會到鵝頸橋來「打小人」,她說﹕「我承認我是很迷信的,所以每年驚蟄都會來『打小人』,甚至覺得生活不太如意,也會來打。」楊小姐認為,「打小人」其實跟「拜黃大仙」沒有兩樣,兩者都是祈求得到平安。記者問她會否針對某人如上司、同事等去「打小人」,楊小姐就立刻表示﹕「當然不會﹗指名道姓,會折福的。」

  另一名客人駱小姐則第一次到鵝頸橋「打小人」,她說﹕「其實沒有甚麼特別的原因,只是看到報紙的生肖運情,說身邊會有小人,所以便來『打小人』。」她認為「打小人」只不過是求心安理得,她說﹕「信則有,不信則無,沒有甚麼迷信不迷信的。」

  其實,從「打小人」的「咒語」中,也可看出「打小人」並不如大家印象中般惡毒邪門。這些打小人的咒語,不外乎「街頭巷口打小人」、「打過小人行好運」、「打過小人大展鴻圖」、「打過小人升官發財」等等,大多是求福,求順利,而不是甚麼惡毒的詛咒,用以傷害他人。

  金婆婆表示,客人們「打小人」的原因各有不同,「有家庭主婦祈求闔家平安,有學生哥祈求學業進步,也有年輕少女來求姻緣。」指名道姓地打某人的不是沒有,但只屬於極少部分,她說﹕「有一些太太到來,因丈夫包二奶而『打小人』,祈求丈夫能回心轉意,盡快與那個女人分手。」但最令金婆婆印象深刻的,相信是有客人指名要打前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但遭金婆婆一口拒絕﹕「不打董建華,多多錢也不打﹗」

靠打小人養家
  金婆婆從事「打小人」行業之前,在跑馬地和灣仔一帶當小販,曾經賣過雜貨、水果和衣服,有時也會售賣金銀衣紙,直至十多年前看到有人在鵝頸橋底打小人,邊看邊學就入了行。現年八十五歲的金婆婆幾乎每天早上七時就會在鵝頸橋開檔,要長期屈曲雙腳坐著,以致雙腳出現毛病,要靠柺杖才勉強走得動。她說﹕「醫生說沒有辦法醫治(腳患),但為了『搵食』,有甚麼辦法呢﹖」

  與金婆婆同住的兒子患有小兒麻痺症,他們在跑馬地以四千元租了一個單位居住,但金婆婆表示,單靠打小人的收入生活,其實入不敷支﹕「『打小人』每次收費四十元,平均每天有四、五個客人,因此每個月最多只賺到三千多元,有需要時便要到老人院去找相熟的朋友籌措租金。」她說,每年的十二月、正月與及二月會有較多生意,另外「驚螫」更是每年生意最多的日子,收入較豐,單是今年的「驚螫」日,她的收入就有八千多元。

  金婆婆靠「打小人」維生,生活艱難,因此,不少好心人都會送她「搵食架生」。她「打小人」時用的紙老虎、小人紙像和其他衣紙,甚至佛像,全都是別人送的,說到這裏,金婆婆便很高興﹕「這裡的觀音和佛像,都是好心的客人送的,在我家中還有好多呢﹗」金婆婆說,這都是因為客人覺得她好心和可以幫助他們,所以便送這些東西給她。

  不過,金婆婆卻未曾為自己打過小人,她說不希望自己折福,所以即使生活再困苦也不會為自己「打小人」﹔但是,當被問及會否擔心替別人「打小人」會折福時,她卻無奈地說﹕「無辦法,不用吃嗎﹖不打有誰養我呢﹖我都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多久了。」
2007-10-05 11:00 pm
2007-10-05 6:29 am
我知道沙田有啲廟有我幫人打小人


收錄日期: 2021-04-18 23:28: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04000051KK045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