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
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張衡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巴士司馬令和尚書,其中擔任太史令長達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象,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張衡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1]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2],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張衡也是漢代有名的賦家。他最大的成就在於,將漢賦從長篇大論的堆砌文字,轉變為抒發心靈的短小篇章。在張衡的年代,盛行漢賦的模擬風潮,他也有充滿模擬成分的作品,《二京賦》即為其代表。但是他的《歸田》、《思玄》一類的作品,形式較為短小,一掃漢賦先前那種鋪採摛文、虛誇堆砌的手法,運用清麗抒情的文句,描寫自己的懷抱和感情,內容和形式都起了變化,對後代的辭賦也很有影響。
2007-10-05 21:04:00 補充:
另外有:畢升蔡倫胡西園黃道婆魯班王選支秉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