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木屐的歷史

2007-10-04 12:07 am
我想知道木屐既歷史,唔該大家幫一幫手,麻煩大家!

回答 (2)

2007-10-04 12:27 am
木屐。木底,底下有齒,古人遊山時用。

木屐又叫「柴屐」、「腳屐」、「鞋屐」,木拖鞋是也。

據文獻記載,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戰國時代就開始有屐。《莊子.天子》篇提到墨子之徒「以跂屩為服」史書記載,春秋五霸的晉文公便已經穿著木屐。此外,1989年在沂江省寧波市慈城湖原始社會遺址中出土的古物,發現木屐二件,這二件木屐文物距今己有四千多年,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木屐。

目前全世界木屐穿著最多的是日本人,在某些節慶、祭典,或正式的場合中,日本人必須穿著傳統和服,而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即是很重要的配件。然而日本的木屐卻是在唐朝時,由日本來中國的留學生帶回日本,流傳延續至今。

由於木屐具有眾多優點,特別適合氣候炎熱、多雨潮溼的南方地區使用,因此演受中國南方人的喜愛。早期我國南方多數農民腳上穿的仍然還是木屐,尤其以兩廣、福建至台灣等最多。在台灣木屐史中,有人曾說「著木屐雖是我國的古俗;但台灣同胞之著木屐,未必是從大陸上傳來習慣,可能是受了日本人影響」關於這點其實不然,因為在前清代理台東知州胡鐵花先生曾在台秋興詩(見台灣日記卷四),第二首開頭兩句日:「犬聲如豹吠村 ,蹴踏街頭木屐雙。」這首詩題於清光續十九年,那時台灣還未被日本佔據。由此可見,木屐在台灣確實不是受外來影響。

台灣在日據時代即以木屐作為主要鞋類,但並非全都是日本式,也有台灣自己的樣式。那時台灣人俗稱木屐為「柴屐」,其中有種叫「棕屐」用的是棕櫚搓繩,編織成帶的高跟木屐,即是道地的台灣柴屐,但因被日本人排斥,以及編織屐帶的手藝漸失傳,如今幾乎已快絕跡。當時無論是下田工作或到公共場合,穿木屐仍視為有禮貌的行為。直到光復後台灣人穿木屐的習慣才有了改變。光復初期百姓經濟普遍不好,當時穿木屐亦算是種奢侈的鞋子,但因後來公共場合貼出告示,禁止民眾穿木屐出入,木屐的使用就逐漸被限定在家中當拖鞋了。
2007-10-04 12:25 am
故事一: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公屐即
是謝靈運穿的一種木屐,(南史謝靈
運傳):謝靈運遊山,必到悠遠深高
的地方,他備有一種特製的木屐,屐
底裝有活動的齒。上山十去掉前齒,
下山去後齒。但也有無齒的屐。
因為前後平行齒跟的
木屐,是晉朝謝靈運
所發明,用來爬山的
,因此又稱謝公屐。
可能歷經多時,在傳
入日本而被日本人所
改良的,其形有如日
本浪人木屐。
木屐男女有別,男生的平
身,女生的則有腰身,屐
面貼花上漆。

鞋帶:日式的木屐其鞋帶是夾心的,
由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過,分別固
定在兩側。

鞋底:日式木屐的鞋底,是一前後平
行的木條。漢式木屐的鞋底則有後鞋
跟。

鞋面:日式木屐的鞋面是一平版狀的
木質所構成。漢式木屐的鞋面,則是
由腳趾處起略成S行的起伏。

鞋型:不論是一般的鞋子或日式的木
屐,大多有左右之分,而漢式木屐的
則是沒有差別。

2007-10-03 16:29:39 補充:
木屐,通稱木底鞋,是我國一種民俗用品,北方人叫“嘎拉板”,古時稱“屜”,廣東叫屐。本世紀中葉以前,人喜用之。尤其在潮汕地區,著木屐是潮汕人的傳統風俗,木屐成為必備的日用品屐中可以踐泥的齒是為了走路輕便及雨天防濕防滑的作用。  木屐多用泡木、黃桑木、苦棟木等製成,並且以原塊木為宜。製作過程如下:開刨木塊,依屐畫線,用寬口鏨木成型,鋸跟底起蹭,用布或膠、塑膠片或牛皮等釘在木屐前方之上成船篷狀,或蜂腰狀,即可穿用。如是漆畫屐或花繡屐,就在木屐板上漆、繪花,或在屐皮上如布上繪花卉或繡花。男人多穿白坯屐,女人多穿油漆紅皮屐。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43: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003000051KK016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