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米蟲有兩種一種是飛蛾幼蟲
一種是小小像甲蟲的俗稱穀牛 (即穀牛=米蟲)
米蟲之發生原因,取樣方法是稻穀經碾米後進入裝袋前即取樣新鮮米,再將米完全隔離一個月後檢查其米蟲發生率。原以為糙米的米蟲應從稻穀而來,結果令人驚訝!在稻穀中最多數量的米蟲—穀蠹,殘留到米中僅有12.5%,但在稻穀中數量極少的玉米象,卻高達56.3%,顯示玉米象在碾米過程開始侵入米中為害。因為在碾米的機器中有許多儲存槽,常會堆積殘米,是玉米象最佳的繁殖場所,這些地方卻是燻蒸時無法達到的隱藏死角。解決之道非常簡單,既不用農藥也不需花錢,只要常常花時間仔細清理這些死角及整理工作環境,使米蟲沒有生長繁殖空間,問題常可迎刃而解,且完全沒有農藥殘留問題。另外製造好的包裝米應儘量避免與米蟲的發生源(退貨…)相鄰,因為米蟲是會飛會爬的,當你尚未注意到時,牠早已侵入享受了!
去除米蟲的方法,蒜頭 拿一棵蒜頭不要撥皮 用布塊包起來放在米缸內 那麼米中就不會生蟲了.不過 太新
鮮的蒜頭 味道濃重 故因用乾一點的蒜頭.
辣椒 把辣椒切做兩節去掉細實 放在米缸中 就不會生蟲 已有的蟲也會逃去.約十公斤的米放五條辣椒.
蟲世界裡,種類高達65種以上,但常見的僅有十幾種。這些米蟲都有一個共同特性,當溫度低於30℃以下,溫度愈低,他們生長發育時間就愈長,尤其以米象受溫度的影響最顯著,但在13℃時成蟲幾乎呈現不活動狀態。
米蟲的由來?可能的侵入關鍵點,首先是稻穀收割後放入穀倉的儲存時期,第二階段是稻穀的碾米過程,第三是銷售時儲存階段。
第一階段儲榖時期,一般米商均以當季稻穀為主要碾米對象,儲穀時間很少超過 6個月,常認為被米蟲為害應不嚴重。第三階段銷售時的儲存環境,牽涉經銷商的管理。第二階段碾米時期,碾米過程中被害蟲侵入,主要處理方式是清除可能存在的害蟲聚集孳生的死角。
最近試驗中卻發現在碾米廠中的儲穀,米象類卻逐漸成為最優勢種,佔所有害蟲的比率提升至48%,約為以往公糧委託倉庫調查結果的10倍,因此米象在儲穀階段產卵為害後再繁殖至小包裝米的機率大增。
米之所以會長米蟲,那是因為稻米在未收成之前,就已經被米蟲在稻子裡面產卵,而台灣常見的米蟲有:米象、穀蠹、麥娥、外米綴娥,而我們平常看到的米蟲就是米象以及榖蠹,另外2種不多見,米象跟榖蠹產卵時是將卵產於米粒內後,並且會將產卵的洞口堵住,等到稻米收成製成食用米的時候,卵便會孵化成幼蟲,蛀食米的胚,然後幼蟲慢慢發育化成蛹,蛹出來之後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米蟲。
米蟲是一種不到 3 mm的小象鼻蟲,仔細用放大鏡觀察,「米蟲」頭部的前端也有一根長管子。有人說是鼻子,其實像「象的鼻子」但卻跟鼻子一點關連都沒有,那是牠們特殊的口器,除了方便取食之外,還有特別的功能喔!
象鼻蟲長長的口吻,最前端的地方是口,口吻依不同的種類有長有短,有些長吻的象鼻蟲會在樹幹、植物的莖部、果食等地方掘洞產卵;口吻較短的象鼻蟲產卵的場所則在土裡,所以就不用口吻掘洞了!家裡的「米蟲」就是這樣被侵入的,卵在稻米裡孵化,幼蟲有了堅硬的果殼保護,就安心的在裡面吃住。幼蟲長得像蛆,身體白色柔軟,並沒有發達的腳,經過幾次脫皮成蛹,羽化後的成蟲就鑽出稻米在外面活動,然後又繼續繁衍下一代。家中除了稻米會長「米蟲」外,其它像綠豆、紅豆也會有豆象鼻蟲類的來寄食繁殖。
米蟲,經常被拿來形容成生長在優渥環境而毫無貢獻的人,而這裡一只一只的小生物就是米蟲,米蟲種類不少,在稻米結穗的時候,就已經產卵在稻穗當中,碾米過程根本無法破壞米蟲孵化的環境,讓人拿牠沒辦法,那應該要怎樣才可以防治米蟲呢?
過去農村為了要防米蟲甚麼方法都有,甚至有人也將大蒜或者辣椒擺到米甕裡,不過專家發現,這種防蟲的效果不算完全,而且大蒜也有肉眼難以辨識的蟲蟲寄生,研究也發現,如果將白米放進冷凍櫃當中,防米蟲的效果更好,但是必須花時間解凍,才能吃得到米飯的香Q口感。
在米缸中放入〝月桂葉〞,月桂葉被視為多功能的藥草。它具有防腐、助消化的效果;葉片可置於衣櫃或米桶中以防蟲。
抓掉米蟲後米還是可以煮食,另外提供一個方法,如果米缸裡已有米蟲,想要趕走米蟲最好的方法就是拿到太陽底下曝曬。
農業試驗所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只要將食用米擺在冰箱冷藏,要煮飯的時候再拿出來,就可以免除長米蟲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