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迄今為止,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有56個,即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北韓、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畬、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基諾等民族。在中國,由於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
1990年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在全國總人口中,漢族人口占91.96%,少數民族人口占8.04%①。199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表明,在中國12億多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0846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8.98%,比1990年提高了0.94個百分點。
中國各民族分佈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佈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佈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目前,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②。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元前221年,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今天中國的廣西、雲南等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統一政權管轄下,並設有郡縣加以統治。漢朝(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繼承秦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更加強大。漢朝在西域(漢朝以後對今中國甘肅敦煌以西地區的總稱)置都護府,增設17郡統轄四週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內的疆域寬廣的國家。在漢朝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進行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也遂被其他民族用來稱呼華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漢族。經過秦朝的開創、漢朝的鞏固與發展,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此奠定。
漢朝以後,中國歷代中央政權發展和鞏固了秦漢“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的格局。各個朝代的中央政權既有漢族建立的,也有少數民族建立的。西元十三世紀,蒙古族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1206—1368年)帝國。元朝在全國實行行省制度,在南方部分少數民族聚居的府、州設置土官(以少數民族首領充任並世襲的地方行政長官),在西藏設立主管軍政事務的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西藏從此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還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和台灣。元朝的民族成分包括現今中國絕大多數民族。西元十七世紀,滿族崛起,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1644—1911年)。清朝在西域設立伊犁將軍並建立新疆行省,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並確立了由中央政府冊封達賴、班禪兩大活佛的歷史定制,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少數民族地方行政長官由中央政府委派)等一系列政策。
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短暫的割據局面和局部分裂,但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③。
在長期的大統一過程中,經濟、文化交往把中國各民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創造和發展了中華文明。中國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使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有著共同的命運和共同的利益,產生了強固的親和力、凝聚力。
中國各民族團結合作,共同捍衛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曾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壓迫和欺淩,陷入被壓迫民族的境地,為捍衛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尊嚴,各民族團結奮鬥,共禦外侮,與侵略者和民族分裂主義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十九世紀,新疆各族人民協同清軍消滅了阿古柏反動勢力,挫敗了英、俄侵略者企圖分裂中國的陰謀。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西藏軍民在隆吐山、江孜兩次戰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者。在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八年抗戰(1937—1945年)中,各族人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其中的回民支隊、內蒙古抗日遊擊隊等許多以少數民族為主的抗日力量為抗戰的勝利所作的貢獻為世人熟知。針對極少數民族分裂主義者在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扶持下,策劃和製造“西藏獨立”、新疆的“東突厥斯坦”、東北的偽“滿洲國”等違背歷史潮流和中華民族意志的分裂國家行徑,各民族人民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歷代政府雖都有一套關於民族事務的政策和制度,但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權,民族間無平等可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闢了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民族大家庭內,各民族在一切權利完全平等的基礎上,自願地聯合和團結起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致力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