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熱帶雨林快將絕種/已絕種的動物和植物的資料

2007-09-30 7:57 pm
1.熱帶雨林快將絕種動物和植物的資料
2.熱帶雨林已絕種的動物和植物的資料
3.熱帶雨林常見的動物和植物名稱(五個或以上)

回答 (2)

2007-10-12 11:44 pm
✔ 最佳答案
q1:西伯利亞老虎、南方水獺、 雪豹、綠色豬籠草,蘇門答臘島老虎,黑猩猩,黑臉琵鷺,
中 華 白 海 豚,夏 威 夷 的 座 頭 鯨,鯨 魚,蝙 蝠,犀牛,美洲獅 ,綠海龜,,亞洲黑熊, 閉殼龜,
紅咀相思,鱷魚,淡水蠔,還有過千種瀕危絕種的動物

資料
西伯利亞虎,又稱東北虎、滿州虎、阿穆爾虎、烏蘇里虎、朝鮮虎。

分佈
東北虎生活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中國東北、朝鮮等東北亞地區。在朝鮮,分佈在兩江道之「三池淵郡」及「大紅丹郡」等地的長白山一帶。朝鮮虎是否算亞種還在爭論中,一般將它等同於東北虎。

外觀特徵
毛色淺黃,毛厚,不畏寒冷。
額頭上有「王」字黑紋,尾巴上有8個明顯的黑環,也是一個特點。
體格大而勇猛,是體形最大的虎,體長達3米,重300公斤,也有學者認為東北虎可以重達350公斤。其中朝鮮虎體長150─180厘米,體高(肩高)約100厘米,重140至200公斤。
花紋美麗。毛色為鮮明的黃栗色,背上有24個黑條紋。

生命週期
孕期103─105天,一胎生2─4子,兩三年生一次崽子,活15─17年。

生活習慣
主要在晚間活動,白天在岩洞或草叢中休息。東北虎是獨居動物。除了交配、育子的虎,每隻虎都有自己的很大一片單獨活動的區域,這也是為什麼東北虎的密度非常低。
東北虎捕食野狼、鹿、兔子、野豬、青鼬、狐狸等動物。也捕食蛇類和魚類,還吃松子、胡桃、榛子、馬林果等野果。


綠色豬籠草

豬籠草,為豬籠草屬植物的統稱,是豬籠草科的唯一屬。也是多種能夠捕食昆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豬籠草為地生植物,是攀援狀的亞灌木。豬籠草擁有一幅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囊,捕蟲囊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國的產地海南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這類能夠通過捕捉和消化昆蟲等小動物來獲取營養的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單獨分出一個豬籠草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認為應該將本科納入石竹目

植物學性狀
莖株:
豬籠草在自然界常常平臥生長,莖株一般不超過1m,但是不同的品種也有超過3m的。
葉:
互生,葉片呈長橢圓形,長10cm - 25cm,寬4ccm - 8cm。葉的構造複雜,分葉柄,葉身和卷鬚,葉片的頂端連接著向下彎曲的捲鬚,卷鬚尾部擴大並反卷形成瓶狀,即為捕蟲囊。
捕蟲囊:
豬籠草的捕蟲囊長12cm - 16cm,寬2cm - 4cm,籠色以綠色為主,有褐色或紅色的斑點和條紋頂端有囊蓋。囊蓋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2.5cm - 3.5cm。捕蟲囊小的時候,囊蓋是密封的,成長後囊蓋才打開,只有一處與囊口相接。而且打開後不再隨意閉合。
花:
豬籠草的花為單性雌雄異株,總狀花序,花色為紅色或紫紅,有萼片而無花瓣。
雄花:
雄花有四枚萼片,呈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cm - 7cm,雄蕊的花絲合生成管狀,花藥集生成圓球型。
雌花:
雌花的萼片較小,雌蕊呈橢圓形,黑色,密生濃毛,豬籠草果實成熟時,開裂為4個果瓣,深褐色,長1.5cm - 3cm,內面有很多絲狀的種子。

豬籠草的捕食
豬籠草的捕蟲囊內有蜜腺能分泌蜜汁引誘昆蟲,昆蟲進入捕蟲囊後,囊蓋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合上,但是捕蟲囊的囊口內側囊壁很光滑,所以能防止昆蟲爬出。囊中經常有半囊水。水過多時,捲鬚無法承重還會自動傾斜倒去一部分水。因為如果囊內盛滿水,昆蟲掉在水裡後就容易逃出。捕蟲囊下半部的內側囊壁稍厚,並有很多消化腺,這些腺體泌出稍帶黏性的消化液儲存在囊底。消化液呈酸性,具有消化昆蟲的能力。事實上囊蓋一定是打開的,囊蓋的主要用途是引誘昆蟲,因為囊蓋的內壁也有很多蜜腺。 掉進囊內的昆蟲多數是螞蟻,也有一些會飛的昆蟲如野蠅和蚊等。


生長環境
豬籠草屬植物種類繁多,全世界有百種左右。大多數生長在印度洋群島、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潮濕熱帶森林裡,中國海南,廣東、雲南等省也有這種植物。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不耐寒,怕乾燥和強光。生長適溫為25-30℃,3月至9月為21-30℃,9月至翌年3月為18-24℃。冬季溫度須不低於16℃,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長,10℃以下溫度,葉片邊緣遭受凍害。

q2:絕種動物

腕龍(學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牠的前肢比起後肢大很多。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聞名的恐龍之一。


腕龍與人類的大小比較數十年以來,腕龍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但在發現數種巨龍科恐龍,如阿根廷龍,都比腕龍為大。最近,另一種腕龍科的波塞東龍亦被發現,就已知不完整的化石,亦可能比腕龍為大。

最初令人認為腕龍是世界上最大恐龍的比較完整化石標本,包括在柏林洪堡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世界上組裝最高的骨骼,都是屬於B. brancai這個物種的。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個物種其實是屬於另一個屬,稱為長頸巨龍。模式種高胸腕龍(B. altithorax)的完模標本包含了七節後背部脊骨、薦骨、近端尾巴脊骨、鳥喙骨、肱骨、大腿骨及肋骨,這些骨骼都足以估計其大小。腕龍的脊椎與肋骨具有空腔,可以減輕體重。[1]

基於完整的骨骼,腕龍估計達25米長,頭部可提高至離地面13米高。一些來自較大型標本的化石碎片顯示牠可以生長多15%。這些碎片包括有獨立的腓骨(編號HMN XV2),長1,340厘米,而肩胛喙狀骨被認為是屬於超龍的。腕龍估計重15-78噸[2][3]這些估計卻有一些問題,如計算只是基於肢骨而非整個身軀模型,或是基於一些過時及過重的模型等。一項研究基於骨學及推測肌肉組織估計重量為32-37噸。[4][5]

發現及物種
腕龍是由里格斯(Elmer S. Riggs)於1900年首次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部的大峽谷中發現。[6]在腕龍的早期重建中,曾經將一根上臂骨頭誤認為是股骨。[1],但於2003年被分類為另一個稱為Lusotitan的屬。[7]牠的化石是一些脊骨、部份臀部及四肢,是於葡萄牙埃什特雷馬杜拉被發現。化石時期可以追溯至150萬年前,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

高胸腕龍(B. altithorax):由里格斯於1903年發表的模式種,化石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及猶他州發現。[6]化石時期追溯至145-150萬年前,啟莫里階至提通階。
B. nougaredi:de Lapparent於1960年所發表[8],但可能是另一個物種(可疑名稱)。化石是於非洲阿爾及利亞的瓦爾格拉發現,是一些臀部及前肢混亂了的骨頭。估計時期是100-110百萬年前,白堊紀阿爾布階至森諾曼階。
另外,最完整的腕龍標本是屬於B. brancai的。牠的化石是由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於1909年在坦尚尼亞發現。化石包括有5副部份骨骼,當中最少有3個頭顱骨及一些肢骨,估計是屬於145-150萬年前,啟莫里階至提通階。於1991年,牠被置放於稱為長頸巨龍的新屬中,因為牠並沒有腕龍派生的特徵。[9]長頸巨龍在兩肩骨間有隆起處,而在鼻孔上有圓的冠狀物。

古生物學
腕龍是屬於蜥腳下目的四足草食性恐龍,有著長的頸及尾巴,腦部較細小。與其他蜥腳下目的科不同,牠的結構像長頸鹿,有著長的頸及前肢。腕龍的牙齒是竹片狀的,很適合牠那草食性的特徵。牠的頭顱骨有著很多小孔,可能是幫助減輕重量。腕龍的鼻孔位於頭頂上。前腳的首趾及後腳的首三趾都有爪的。最近的研究顯示,腕龍無法將頸部垂直地抬高。腕龍的頸椎有13節,背椎有11或12節,以及5節薦椎。[1] 腕龍的頭顱骨比長頸巨龍更似圓頂龍,所以這頭顱骨成為了長頸巨龍是另一屬的證據。

新陳代謝
就像其他長頸恐龍,腕龍可能不能由心臟提供足夠的含氧血液到高於肩膀的腦部。。

若腕龍是恆溫動物,估計牠需要十年的時間來成長,而每天所需求的能量就很巨大,每天需要超過182公斤的食物。但若牠是變溫動物,牠就需要超過100年的時間來成長,而每天所需的能量及食物則遠較為小。

環境及行為

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腕龍腕龍是侏羅紀時代最巨大的恐龍之一。牠生活於充滿蕨類、蘇鐵目及木賊屬的草場,及穿越大量松科、蘇鐵科及銀杏的樹林。牠的一些較新屬,有劍龍、橡樹龍、迷惑龍及梁龍。有推測指細小的腕龍會成群的活動,而成長的腕龍從其體型則完全不怕當時最大型的捕獵者,如異特龍及蠻龍。

腕龍的鼻孔,就像在其頭顱骨上相關的孔洞,長久而來都被認為是在其頭頂。在過往幾十年間,科學家認為腕龍的鼻孔就像潛水用的呼吸管,牠會大部份時候潛入水中以支撐其體重。但最近的研究指腕龍其實是陸地上的動物,水壓反而會影響牠們的呼吸,而牠們的腳亦太窄,不適宜在水中生活。再者,有學者指雖然其鼻孔在高於眼睛的頭頂上,但鼻孔依然貼近鼻端


q3:
老虎、獅子、河馬、鱷魚和犀牛
2007-09-30 8:08 pm
恐龍lo過100種速龍、暴龍、長頸龍、翅龍、長毛象
參考: 周強


收錄日期: 2021-04-27 13:00: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30000051KK015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