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彌撒的原因

2007-09-30 2:21 am
我想知點解我地要參加彌撒

回答 (4)

2007-09-30 2:25 am
✔ 最佳答案
是種祈禱儀式..



前夕彌撤



十二月二十四日晚間(晚禱時間前後,即午後五時左右)可舉行前夕彌撒,這也是屬於本節日的禮儀。依照新訂禮儀年準則,有一些重要節日擁有專用的前夕彌撒經文,在節日前一天晚間舉行彌撒時應採用此經文。如五旬主日(聖神降臨日)、聖若翰誕辰、聖伯鐸及聖保祿節、以及聖母升天節。中世紀的習慣,這節日前一天是應做刻苦.補贖的一天。前夕彌撒是在早晨舉行,用紫色祭衣。新禮對這些均予以革新。二十四日早晨的彌撒仍予以保留,但視之為將臨期彌撒。



三台彌撒



起源



依照羅馬教會的傳統,每位司鐸在聖誕節可舉行三台彌撒:子夜彌撒(拉丁文為夜間彌撒)、黎明彌撒及天明彌撒。此習慣大約自第六世紀時的教宗禮儀。中世紀的一些神秘主義者視此三台彌撒暗示耶穌的三重誕生:第一次,耶穌從永遠誕生於聖父懷中:第二次,耶穌由童貞女誕生於伯利恒:第三次,耶穌藉聖寵與愛,以精神的方式誕生在善人的心靈中。這只是一種熱心的解釋。三台彌撒的歷史源始並不那麼神秘複雜。



最初聖誕節只舉行一台彌撒,即白天在聖伯鐸大殿由教宗主持的彌撒,通常在九點左右。厄弗所大公會議(四三一年)聲明了聖瑪利亞為天主之母是當信的道理,隨後在羅馬建立了一座聖母大殿,以示尊敬。此後不久,依照耶穌誕生之地B利恒山洞的圖樣,在聖母大殿旁建築了一個山洞或稱馬棚小堂,以紀念主耶穌的誕生。倣效耶路撒冷教友在伯利恒原地夜間舉行禮儀的榜樣,羅馬教會很早就在此小教堂也開始舉行夜間禮儀,教宗親自來此舉行子夜彌撒。這是子夜彌撒的原始。



約在第六世紀中葉,又引進了第三台彌撒。原來十二月二十五日、也是東方教會非常尊敬的一位殉道聖女t阿納大西亞的紀念日,當時在羅馬僑居的拜占廷希臘人在聖女阿納大西亞聖堂過此慶節,紀念聖女殉道。教宗或許是為了尊敬拜占廷總督而親自到此教堂先舉此彌撒,然後再到聖伯鐸大毆舉行聖誕節彌撒。但以後,取消了聖女專用彌撒經文,代以聖誕節第二台彌撒,只是在集禱經、獻禮經、領聖體後經之後加念紀念聖女的經文。 這三台彌撒的經文被採入到教宗用禮書中,這禮書傳到其他地區時,聖誕節舉行三台彌撤的習慣便開始了。



彌撒禮儀



三台彌撒的經文,除了舊約讀經外,每台彌撒增加了舊約先知書(依撒意亞)讀經,加強耶穌降生奧跡的歷史幅度。耶穌誕生的史實是天主長時期的計畫,經過長時期的準備而產生的;「時期已滿,天主就派遣祂的聖子,使祂生於女人、屬於法律權下」(迦;四,八)。



子夜彌撒:「進堂詠」首先指出今夜彌撒的主題;新生命的誕生。 「救世主為我們誕生了,祂就是主基督,要向上主高唱新歌:普世大地,要向上主詠唱」



黎明彌撒;隨著太陽在東方昇起,本彌撒的經文強調光的象徵意羲。「進堂詠」首先指出基督是光,祂照耀在我們身上。我們沐浴在祂的新光中(集禱經)。聖子耶穌的誕生正像朝日,以其聖潔的光輝來驅逐罪惡的黑暗。因此在讀經之間,我們再度歡唱:「光明今天要照躍在我們身上,因為主為我們誕生了。光明已為義人升起,心地正直的人必將歡喜」(答唱詠)。
2007-10-03 9:40 pm
領聖體、聽聖經、謝恩!
2007-10-01 4:41 am
主日彌撒係感恩聖祭,
是感恩天主,
亦祈求天主的垂憐,
更加強自己既信德
2007-09-30 7:55 am
為什麼一定要在主日參與彌撒?

有人問:天主是無所不在,也不受時間限制的,那麼,為何一定要在星期日去參與彌撒呢?況且,耶穌建立聖體聖事是在星期四最後晚餐的時候,現在我們均在星期日舉行彌撒。
的確,我們是在彌撒中重行最後晚餐的祭獻。這個祭獻不僅是重演耶穌的死亡,完成犧牲的祭禮,更重要的是宣示祂的復活奧蹟o基督在星期五受難、死亡,而在第三日〔主日〕復活。這是整個祭獻的高,我們稱它為逾越奧蹟。這個奧蹟表達出基督戰勝了死亡,進入了光榮復活之中。所以,我們基督徒每主日聚集一堂,慶祝逾越奧蹟,就是在追憶並重新體驗我們信仰生活的根基和得救的源泉:「如果你口裡認主耶穌為主,心裏相信天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羅.10:9〕現在,當我們參與彌撒時,不僅是相信主耶穌復活了,並且是積極地、實際地參與這個奧蹟,和祂一齊獻給天主聖父,並向眾人宣示祂復活的奧蹟。因此之故,教會定了星期日為教友參與彌撒的日子。此外,星期日又是一個世界性的共同假日,對信友遵守主日的命令上來說,一般是不應有困難的。

彌撒是什麼?
是耶穌親自選定的一個向天父獻祭的方法,用來重演祂在十字架上的祭獻,使各時代的教友,藉著這個隆重的祭禮,獻給天父一份至尊貴的禮品〔即耶穌自己〕。
祭禮是人犧牲一種物品,奉獻給神的儀式。藉著這儀式表達我們的孝愛,並承認自己的不足。天主是無限尊貴的,世間上沒有一樣物品可相稱於祂的尊貴,只有藉著具有天主性和人性的基督的自獻,甘願作為祭品。於是,耶穌用祂的權能,在最後晚餐時祝聖了餅和酒,成為祂的體和血,獻給聖父。在此同時,祂又將這體血交給眾人,作為全人類的精神食糧;更藉著人與基督體血的結合,把眾人合成一體,共融在基督內,成為一個身體,獻給天主聖父。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甚麼也不能作。」〔若.15:5〕聖保祿又說:耶穌是頭,我們是祂的肢體。〔參閱格前.12:27〕那麼,基督的一切,自然和我們休戚相關了。而且,耶穌也願意我們能和祂結合,把我們自己生活上的勞苦、喜樂和祂一齊獻給天父。所以,在彌撒中,是我們全體信友一齊舉行祭獻,而由一位司鐸來主禮。故此,信友應積極地參與主日彌撒。
彌撒是信友共融的標記。在彌撒中,將不同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一齊向天父舉行敬禮。這是一個人神在愛中的共融和結合。因著同一的信仰,大家分享同一的食糧--基督的聖體,從而得到恩寵和力量。在這共融的標記中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向外作證,使非基督徒認識、知道我們同屬於一個信仰的大家庭,有一致的行動,有同一的希望。

彌撒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教會要求我們至少在每個主日參與彌撒,自有她用心良苦之處。除了上述所說的在主日紀念基督的光榮復活外,彌撒實在是我們表達信仰生活的高,和整個基督徒生活有極大的密切關係。首先,這是一個「需要」:
個人的需要--人固然可以獨自地和天主交談、祈禱,但這是不夠的,因為人是群體生活的,需要團體的支持。況且,基督在世上創立了教會,祂願意眾人的得救,是經由教會團體而完成。
團體的需要--既然耶穌創立了教會團體,教會便負起傳揚福音的使命。而這個團體應該有一些外在的、可見的有形行動來宣示她的特質和信仰,彌撒就是宣示信仰的高,是集合每一個「小我」基督徒,而成為「大我」教會團體。也唯有透過這有形的活動,才能鼓舞及結合全體信眾於一堂,向天父獻上祭禮。對外而言,這亦是一個標記。今日許多教外人都知道,我們基督徒在星期日是要去聖堂的。
或許,仍然有人會說:我仍然覺不到主日彌撒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去是去了,回來後又如何?首先該指出一點,參與彌撒的時間並非於那末短短的個多鐘頭:「準時進堂,禮成離開」,便以為大功告成了。其實,彌撒聖祭應該不停地、持續地伸延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離開聖堂的一刻直至下次再參與彌撒為止,基督的救贖祭獻,應該活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成為祭獻的一部份。這該是一個彼此有直接關連的生活。
每次當我們參與彌撒時,我們會帶同一週以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一齊前往,與基督一齊奉獻給天父。參與彌撒就好像去和一個好朋友見面似的,在這個會面中,我們可以隨意地跟祂談話,亦披露一下這個星期內自己的生活情況,和祂談家事、國事,以至世界大事;也給祂送上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預備好的禮物:例如有好幾次不故意發脾氣,多次真心寬恕別人,曾忍受了病苦和不如意的事情等,更多謝祂賜給自己有個愉快的週末......。以上這些都要靠我們在生活中肯提醒自己,肯下功夫去反省,才能將它們帶入到彌撒中的獻禮,使自己真正地參與這祭獻,與耶穌一同作祭品。
當我們在彌撒中領受耶穌聖體時,我們是和祂親密地結合在一起,並領受了從這聖事所得的恩寵,它們是我們生活中的力量。所以,每次在彌撒禮成之後,我們便應像加足了汽油的跑車般,滑著輕快的步伐回到人中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那怕是痛苦辛勞也好,我們必有力量去承擔;因為,我們知道有耶穌和我們一齊,有天主聖神照顧著我們。
(以上資料取自「香港教友總會慕道函授課程」)
也請參閱「為什麼參與彌撒」小冊子:
http://www.dolf.org.hk/book/Mass/masscontent.pdf

2007-10-11 16:15:39 補充:
問非所答...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59: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9000051KK038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