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的才能????

2007-09-29 5:39 am
李時珍的才能????

回答 (3)

2007-09-29 6:01 am
✔ 最佳答案
《本草綱目》--李時珍

  明世宗即位四十幾年,盡情享樂,但是他又擔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過不下去。於是,他就千方百計尋找一種長生不老的藥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薦名醫。當時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裡的醫生李時珍薦給太醫院。李時珍是蘄州(今湖北蘄春,蘄音q□)人。他的祖父、父親都當過醫生。父親李言聞對藥草很有研究,李時珍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採集各種藥草。日子一長,他能認得各種草木的名稱,還能知道什麼草能治什麼病。他的醫藥知識漸漸豐富起來。
  但是,在那個日子裡,做一個普通醫生是被上層社會看不起的。李言聞自己是醫生,卻要李時珍讀書應科舉考試。李時珍在父親督促下,在十四歲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後參加舉人考試,三次都沒有考中。別人都替他可惜,李時珍卻並不因此失望。他的志願是做個替百姓治病的好醫生。
  打那時候起,李時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親學醫。正好在這一年,他的家鄉發生一場大水災,水退以後,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沒錢的窮百姓。李時珍家並不寬裕,但是父子倆都很同情窮人,窮人找他們看病,他們都悉心醫治,不計報酬。老百姓認為他們醫術高明,治病熱心,都很感激他們。
  李時珍為了研究醫術,讀了許多古代的醫書。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醫書。漢朝人寫過一本《神農本草經》,以後一千多年,不斷出了許多新的醫書。李時珍常常替當地的王公貴族看病,那些貴族家裡藏書不少,李時珍就靠他行醫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貴族家借圖書看。這樣一來,他的學問就越來越豐富,醫術也越來越高明瞭。
  李時珍的名氣越來越響,被他看好病的人,到處宣傳李醫生好。附近州縣得病的人,也趕來請李時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兒子得了一種抽風的病。楚王府雖然也有醫官,但是誰都沒法治好。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麼不著急?有人告訴楚王,只有找李時珍,才能治好這種病。楚王趕快派人把李時珍請到王府。李時珍一看病人的臉色,再按了按脈,就知道孩子得的這種抽風病是腸胃病引起的。他開個調理腸胃的藥方,叫人上藥舖抓了藥。楚王的兒子一吃藥,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興,再三挽留李時珍在楚王府呆下來。沒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徵求人才。楚王為了討好明世宗,就把李時珍推薦到北京太醫院去。
  太醫院本來是國家最高的醫療機構。可是在那時候,明世宗對真正的醫學並不重視,卻迷信一批騙人的方士,在宮裡做道場,煉金丹,想憑這些辦法使自己長生不老。李時珍在太醫院呆了一年,就辭職回家。
  李時珍辭去官職,回家的路上,順便遊歷了許多名山勝地。他上山不是為了欣賞景色,而是為了採草藥,研究各種草木的藥用性質。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坐)的武當山去,聽說那裡產一種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還童,人們把它稱作“仙果”。宮廷的貴族都把它當作寶貝一樣,要地方官吏年年進貢,並且禁止百姓採摘。李時珍為了弄清真相,他冒著危險,攀登懸崖峭壁,採到了一顆榔梅,帶回家鄉。經過他詳細研究,才知道那種果子只不過像一般梅子一樣,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談不上什麼“仙果”。
  李時珍從長期的醫療工作和採集藥物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學的資料。他發現古代醫書上的記載,有不少錯誤;再說,經過那麼多年代,人們又陸續發現了許多古代書上沒有記載過的藥草。他就決心編寫一本新的完備的藥書。辭職回家以後,他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寫成了著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在這本書裡,一共記錄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收集了一萬多個藥方,為發展祖國的醫藥科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本草綱目》出版以後,一直流傳到全世界,已經被翻譯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許多種文字,在世界醫藥界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李時珍的生平

1)舊時的科舉考試,對於考生的身體和心理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一般的考生必須經過長途跋涉來到省城參加考試,考生就像是犯人一樣,被搜身、禁足,連續幾天不許離開單人的考試房,整個過程是十分勞累與緊張。

明朝嘉靖十九年,西元一五四○年,李時珍二十二歲,第三次來到武昌參加鄉試,這次比前兩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剛得過「骨蒸」病,這種病是因為受了風寒,長期咳嗽造成,皮膚會發熱、而且多痰、全身無力,類似肺炎的病症。

大病初癒的李時珍不僅難以通過鄉試,甚至幾乎再度病倒。這樣的經驗,對李時珍而言是痛苦的。回鄉後,他作了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途徑,走自己的道路。這個轉變,使得《本草綱目》這本鉅著得以誕生,進而改變了整個醫藥學的發展,影響直到今日……

2)未完成的父志

李時珍生於明朝正德十三年,西元一五一八年。他的父親—李言聞,是一位醫生,他的醫術在湖北蘄州以及附近州縣,頗有名氣,而且他曾經當過「太醫吏目」的醫官職務。但是,在舊時的社會裡,一個醫生不管醫術多高明,社會地位總是不高,所以,李言聞一直希望透過當時正規的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計劃裡,大兒子李思珍,繼承自己的醫業;而讓較聰明的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完成自己一直沒有完成的目標。

李時珍小時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動、好讀書,尤其對於大人們講的各種傳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親收藏的那些有圖畫的醫書、藥書更是有興趣。他也喜歡到田野間採花捕蝶、欣賞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個像父親那樣醫術高明的大夫,遠比考試作官來的有趣多了。

不過在父命難違的情形下,李時珍開始一次又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後的鄉試一直不如意,直到二十二歲那年以後,李時珍堅決排拒科舉考試,而他的父親也看出兒子的才能與興趣都在醫學上,不得不同意,讓他踏上醫學之路。
 

3)刻苦與天份

李時珍掛牌行醫後,治病以外的時間,幾乎全部投入讀書。當時的人說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可能稍嫌誇大了,但是如果從《本草綱目》中引經據典的廣度、深度來看,他廣泛而且深入的閱讀醫學典籍、經史百家、詩詞雜文,不僅是可信的,而且是驚人的。

刻苦與天份,使得他的醫術日益精進,而且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像是:嗜食燈花的怪病、蟲癖等,使得他名聲越來越大,於是,楚王 朱英火僉 推薦他到太醫院擔任醫官的職務。太醫院是岐黃名家聚集之地,透過與各地名醫的共事,大大豐富了李時珍的閱歷,浩瀚的皇室藏書和道地的御用藥材,更開拓了他的視野、增長了見識。


4)第二次的決定

中國傳統的藥物學,稱作「本草學」,事實上它包括了:花草果木、鳥獸蟲魚、鉛錫硫汞等,眾多植物、動物、礦物的藥學;由於其中大多數是植物,所以稱為「本草」。

大約在秦漢時期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歷代醫學家陸陸續續也有許多本草著作,時代越後面,人們對於藥物的品種、效用、性質的認識越豐富越深入,可是到了明代,逐漸產生一些新的課題,例如:大量新藥物被發現、對原有藥物有了新的認識、舊本草書中的錯誤,長期以來未被糾正。

李時珍越深入研究、為更多人看病,就越覺得如果不為傳統的本草學作一次大修正、大補充,醫藥學的水準絕對難以提升。於是,李時珍為他的人生再下了第二次重大的決定。從此,他開始了醫藥科技史上空前而且艱鉅的學術研究與編撰工作,那時的李時珍三十五歲,正值壯年。


5)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研究的對象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各種無機物與動、植物,書中呈現的科學精神,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用李時珍自己的說法就是「通考據」、「詢野人」。

「通考據」的意思就是,通過對文獻的校正、考據、整理,糾正過去的錯誤,尋求正確的知識;至於李時珍所謂的「詢野人」,包括了:社會調查、實地實物考察、以及自身的經驗。
事實上,李時珍為了解決書本上的疑問,曾作過多次的長途旅行,從文獻中知道他的足跡遍及中國十餘省、苗傜少數民族地區、窮鄉僻壤、荒山野嶺。

他曾登上武當山,研究仙果「榔梅」,證實它只是普通的梅子;親自飲用曼陀羅花籽浸的酒,證實確有麻醉的功效;解剖穿山甲,剖出一升的螞蟻,證實穿山甲食蟻的特性;請教漁民水生魚類的習性與撈捕方法;以獵人為師,得知虎骨的療效。李時珍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明萬曆六年,西元一五七八年,這部近二百萬字,收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的劃時代藥物學鉅著終於問世,而李時珍也由當年的壯年轉變為白髮蒼蒼的老人。

 
6)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本草綱目》是總結十六世紀以前藥物學的曠世名著,它的貢獻有許多方面:

◆ 首創科學分類法。全書將所收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再分類,由微至巨,由賤至貴,這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方法。

◆ 堅持科學精神,廣泛的糾正舊書中荒誕迷信的說法。例如:服食水銀、雄黃可以成仙;蜘蛛血塗腳,可以步行水上;『草子變魚』、『馬精入地變鎖陽』等謬誤。

◆ 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某些金石不分,魚蟲互混,品類錯置,或一物誤分為二,或二藥混為一談等諸多錯誤,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 在該書新增藥品中,有不少是名不見經傳的新品,如三七、鎖陽、樟腦、半邊蓮、土茯苓等等,經作者和其他醫家臨床驗證後,首次收進本草書中,為中國的藥物學開創了新的藥源。

◆ 《本草綱目》綜合了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解剖學、生理學、人類學等許多領域的科學知識。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稱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參考: Internet
2007-09-29 6:24 pm
醫人
因為佢係大夫
2007-09-29 5:43 am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及藥學家之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1/Li_Shizhen.JPG/200px-Li_Shizhen.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李時珍像





目錄[隱藏]

1 生平
2 參見
3 相關作品
4 連結



[編輯] 生平
李時珍出身於一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於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藥。由於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並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後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願,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後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後,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並無回應,於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於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採藥及以自身試藥之餘,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採訪。後來,他多次出外採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採訪的生活。經過30年後,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後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44: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8000051KK037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