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呢?

2007-09-29 1:22 am
什麼是「」呢?

回答 (3)

2007-09-29 1:33 am
✔ 最佳答案
【引號的用法】

--------------------------------------------------------------------------------

1.『引用他人所說的話』,除了加上冒號外,必須加上引號更引人注意。

 例一:賴老師說:「利用假期到各處去看看,不但可以增廣見聞,也可

    以鍛鍊身體。」

 例二: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

2.『引用成語、俗語、諺語』時,也可使用引號和冒號搭配使用,或只用

 冒號。

 例一:「學海無涯勤是岸」,這句話勉勵我們要用功讀書。

 例二: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做事有信心、有毅

    力,總有成功的一天。

3.『對話形態的句子』,用引號標示出來,讓人清晰明暸。

 例一:哞哞哞,來了一頭牛:「青蛙先生,不要老是住在井底,你看看

    井外面多美麗!」

    青蛙跳到荷葉上:「啊!這地方好美麗,我再也不要回到又黑又

    小的井底!」

 例二:小明沒有注意到老師在他的身旁,只是一直望著窗外。

    「你在看什麼呢?」

    「沒有啊!」

     「我們現在還在上課呢!」

    全班開始哈哈大笑!

   (有時,為了使文章簡潔,會省略說話者,以分行方式呈現。)

4.『特別要解釋或意義特殊的語詞』,用引號標示出來,引人注意。

 例一:所謂「春暉專案」:就是要宣導防毒、防愛滋、拒菸、拒檳榔。

 例二:小朋友把「哭」字看成了「笑」字,這不就變成「哭笑不得」了

    嗎?

5.『一語雙關』的詞句,用引號標示出來,具有暗示或諷刺的作用。

 例:弟弟是個大懶人,所以他的房間常常是「色、香、味」俱全。

6.引號分為單引號「」和雙引號『』,如果引用文句時,單引號之中必須

 再用引號時,便使用雙引號;若引用文句時,雙引號之中必須再用引號

 時,便使用單引號,二者互相搭配使用,而且上下互相呼應。

 例:賴老師常常對我們說:「為人子女要懂得孝順父母,更要了解『飲

   水思源』的道理,幫父母分擔辛勞。」
2007-09-29 1:34 am
「」是符號
用作 表示 內裡 的字
是人們的話
或是
表示 專有的詞語
參考: 自己
2007-09-29 1:31 am
引號(「」,『』),標示引用、著重、特別用意的符號。

中國語文的規範引號有「」(單引號)及『』(雙引號),新式中文則納入" "及' '。
引號的作用有:
1) 表示文章引用的部分(例:「有志者,事竟成」)
2) 表示人、物或地方的特別稱呼(例:「東方之珠」)
3) 突出文章或句子中的重點(例:要有「敢」的精神,才能創出一番事業。﹞
4) 表示反語(例:你真是「聰明」了!)

參考資料: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話,用引號標示。」「需要著重論述的對象,用引號標示。」「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也用引號標示。」「引號裡面還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裡面一層用單引號。」[1]

「用來標示說話、引語、專有名詞,或特別用意的詞句。」「引號分單引號和雙引號,通常先用單引號,如果有需要,單引號內再用雙引號,以此類推。」「直行用」「、』『,單雙使用原則與橫行同。」「一般引文的句尾符號標在引號之內。」「引文作用全句結構中的一部分,其下引號之前,通常不加標點符號。」[2]

範例:
引號標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話,和作者自己的話區別開來。例如: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泉源。」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格言,流傳到今天至少有兩千年了。
現代畫家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形神兼備,充滿生機」。
要注意引文末尾標點的使用:
凡是把引用的話獨立來用,末尾的標點放在引號裡邊,如例 1。
凡是把引用的話作為作者自己的話的一部分,末尾不用標點,如例 2 和例 3。
例 3 末尾的句號屬於全句,不屬於引文部分。
引號還用來標明需要著重論述的對象或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例如:
古人對於寫文章有兩個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內容,「有序」就是要有條理。
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
這樣的「聰明人」還是少一點好。
引號裡面還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單引號,裡面一層用雙引號。如果雙引號內再要引用,則使用單引號,如此類推。例如:
他站起來問:「老師,『有條不紊』的 『紊』是什麼意思?」


收錄日期: 2021-04-18 23:24: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8000051KK020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