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急求1949-1976中國的歷史

2007-09-28 5:00 am
急求1949-1976中國的歷史
thx~

回答 (2)

2007-09-30 1:46 am
✔ 最佳答案
1940年-1950年,中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雖面對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等戰亂,仍致力於護照制度正常化。1944年7月,位於重慶的中華民國政府頒發《護照條例》,條例中規定護照之申請、核發、制定及管理由行政院外交部負責,並加入國際慣例的不得扣留、護照種類(外交護照、公務護照及普通護照)等規定。另外,發放機關制定上,中國外交護照及公務護照,由行政院外交部核發,普通護照,由行政院外交部或中國駐外使領館、代表處、辦事處、及其他外交部授權機構核發,除此達17條的該條文,已是相當完備的護照基礎規範。事實上,該《護照條例》大部分條文,雖只沿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止,不過至今仍於台灣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國前,就於中國部分地區發放過護照,如:陝甘寧邊區政府發放的護照,為16開普通黃色厚紙,正面為照文,背後為「護照使用條例」條文。其護照簽署人為邊區保安處處長,擔保人則為邊區政府交際處處長。該護照圖章上為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國徽,下則為「五角星」,另外,圖章上的核發單位則是陝甘寧邊區政府保安處與八路軍總留守處。除此,落款處尚有等同「簽證」註記。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初期,護照約分為國內護照(通行證件)及出國護照兩種,發展至今,則有多種樣式且符合國際潮流之護照樣式。
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頒發的護照種類包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護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護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護照、 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

建國初期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社會矛盾尖銳,經濟水準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後,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共產主義社會便迅速建立起來。
在1950年代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以及社會改革。新的政府成功地抑止了通貨膨脹、重振經濟,並且建立起了因戰火而受到嚴重損害的工業體系,也因此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廣泛支持。中國共產黨對當時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響:共產黨獲得了廣泛民意支持,政府根據黨的政策靈活應變,黨的基層組織深入到中下層勞工、婦女以及其它群眾中。
全國領土的基本控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留在大陸的中國國民黨殘餘力量到處進行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活動,共產黨軍隊繼續追擊和消滅中華民國國軍殘餘部隊,到1950年6月,基本消滅了中國大陸上的中華民國勢力。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西藏當地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正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灣、香港、澳門、少數沿海島嶼及其他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領土以外,中國領土全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
大躍進和中蘇關係的破裂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要使中國在15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在十年內超過英國、十五年內趕美國(所謂「超英趕美」)。毛澤東號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社會上出現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會後,全國各條戰線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確定了一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提出1958年鋼產量翻番,作為實現「大躍進」的重要步驟,達到1070萬噸。<<人民日報>>經常報導某某公社農業大放衛星。在早稻畝產36000斤的基礎上,中稻畝產達到46000斤。田裡的稻穀緊密得排在一起,人都可以坐在上面。同年,還出版發行了祖國主要建設成就地圖。

使當時的人們普遍看輕那些強調技術規範的專家,批評他們為「右傾主義」、「三脫離」等。全國興起了大煉鋼鐵運動,宣稱要在15年或更短時間內"超英趕美"。 面對有人對冒進的指責,有人發起反冒進,故毛澤東為了反反冒進,提出「大躍進」以阻冒進的指責,希望能在短期內快速提升工業和農業產值。大躍進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基層為達到不可能的目標,虛報、謊報、誇大實際產出。 農業上,原有的農業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99%的農民加入到組織中來。原有正常的經濟體系被破壞,農業產值大幅度減少。1960年開始的三年經濟困難更為國民經濟雪上加霜,農村大批人口面臨饑荒。

當時由於中國內地的消息封鎖,一般專家不易精確的統計死亡人數,大陸官方公佈非自然死亡人數是2158萬人。東西方各方面的資料顯示死亡人數大約為3000萬至6000萬人,主要死因幾乎都是餓死。

此時中蘇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修正主義的爭論,最終在1959年尖銳化。蘇聯撤走了在華的所有人員,並且停止對中國的技術協助,中國的工業幾乎因此完全停頓。中蘇兩國的矛盾之後又迅速公開化,兩國在國際論壇上公開翻臉。 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隨即在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果斷的措施,這是這個歷史階段中的重要轉變。1962年1月召開的有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開展了批評和自我批評。會議前後又為「反右傾」運動中被錯誤批判的大多數同志進行了甄別平反。此外,還給被劃為「右派分子」的大多數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由於這些經濟和政治的措施,從1962年到1966年國民經濟得到了比較順利的恢復和發展。
十年內亂
1960年代初,劉、鄧兩人掌握著一部分黨、政大權,採取較為務實的經濟政策,國民經濟在最初幾年曾有所好轉。但是毛澤東對這種務實的政策不滿,共產主義遠景及自己的政治野心令他最終與劉少奇等人決裂。1965年開始,毛澤東及其親信開始了針對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的政治攻擊。1966年春天,開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層的毛澤東派第一次試圖利用民意來打擊領導層的劉鄧派,稱後者是「資產階級司令部」。8月5日,毛澤東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直指劉少奇。從此整個中國都陷入了十年的瘋狂動亂。
在「文革」的最初階段,毛澤東與他「最親密的戰友」、中共中央唯一的副主席林彪成功地在政治上打擊了劉少奇、鄧小平等「走資派」。全國的青年學生組織「紅衛兵」被教唆來攻擊全國各階層的黨的當權者。大批知識分子、專業技術人員、早期革命家被粗暴對待,有些人被活活打死,有些則自殺身亡。在一些地區情況失控,不同派系之間的紅衛兵發生武裝內鬥,甚至連毛澤東本人也無法控制。最後,毛澤東不得不派出軍隊來平息這些過激的衝突。
毛澤東發現學生失控之後,決定發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而中國的政治局勢也在1971年發生了重要變化。在內鬥中失敗的黨的第二把手林彪在該年9月13日出走,在飛往蘇聯途中飛機失事墜毀。周恩來等穩健派暫時控制局勢,在他們的協助下,鄧小平恢復工作,並在1975年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黨的最高權力機構。雖然政治運動依然頻繁,但較「文革」初期已經有所改善。
不過在共產黨內部,權力鬥爭依然嚴重。1975年,毛澤東的妻子江青及其同夥(「四人幫」)發動了「批林批孔運動」,矛頭指向鄧小平。1976年,周恩來去世,清明節期間發生了以紀念周恩來為名、實為支持鄧小平的四五天安門事件。
同年9月,毛澤東去世。黨內第一把手的位置由毛澤東評價為「你辦事,我放心」的華國鋒取得。華國鋒在軍隊的支持下,逮捕四人幫,鞏固了其在黨內地位。
毛澤東的影響
毛澤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現代歷史打上了深深的毛澤東印記。他既統一了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建立的強有力的政府,也創立了目前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時在其任內也有許多人遭到迫害,尤其在他晚年,由於嚴重的政策錯誤,給中國精神文化領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毛澤東時代中國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中國的工業建設一直處於高速發展狀態。1949年以前,中國人的文盲率高達80%,平均壽命僅為35歲。而當毛澤東去世時,文盲率下降到不足7%,平均壽命則提升到70歲。
毛澤東對人口沒有進行控制,反而鼓勵生育,其結果在批評者眼中來看是災難性的。1949年中國有5.4億人,到1976年時達到9.5億人。而也有學者認為人口增長並非來自於高生育率,而是來自於死亡率的大大降低。毛澤東以後的中國領導人面對這個嚴峻的問題時採取了計劃生育政策。這一政策受到了主要來自國外輿論的批評,但從目前來看確實控制了人口的急劇增長。隨著人口增長的穩定,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計劃生育政策所導致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問題正在逐漸顯現出來
毛澤東式的馬列主義,被後人稱作毛澤東主義或毛澤東思想(前者多在中國以外地區使用,中國共產黨官方將毛澤東的理論稱為毛澤東思想)。他的理論影響了很多「革命者」,如柬埔寨的紅色高棉、秘魯的光輝道路以及尼泊爾的革命運動。
參考: 答案取至《維基百科》的主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毛澤東時代(1949年--1978年),有關詳情請到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8F%B2&variant=zh-tw
2007-09-28 7:17 am
1946年6月,國共兩黨又進行了內戰。中國共產黨最終於1949年獲得決定性勝利,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往戰後的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平成立,並將北平改名為北京,毛澤東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包括臺灣在內的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此同時,蔣介石宣佈台北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宣誓三年內反攻大陸。(請參看臺灣問題)
中共執政之初,採取「土地革命」「公私合營」等手段,國內紛亂的局勢暫時得到了穩定。按照中共的史觀,自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後,中國正式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並制訂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重工業,國家經濟一度好轉。但是1958年,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話運動,各地浮誇風「放衛星」等謊報數據的情況盛行。自1959年到1961年,國家經濟又陷入瀕臨崩潰的境地,中共稱其為「三年自然災害」。毛澤東因此退居幕後,以劉少奇為首的一批官僚著手恢復經濟,國家形式得到了回穩。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劉少奇、賀龍等人被打倒,毛澤東再度成為政治領導,林彪一度成為內定接班人。在林彪陰謀敗露後,四人幫成為新的重要政治勢力。1976年,周恩來朱德先後去世;9月9日,毛澤東去世。華國鋒接替了毛的領導地位,四人幫被打倒。但是華提出了「兩個凡是」的路線,國家實質上仍然沒有完全脫離文化大革命階段。1978年,鄧小平復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時代正式到來。中國的經濟開始步入正軌。但是,由於通貨膨脹與政治腐敗,民間不滿情緒開始醞釀。胡耀邦的去世成為憤怒爆發的導火索,終致爆發了六四事件。從此以後,改革的步伐一度停滯,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得以改變。1997年,中國收復香港的主權,江澤民也接替鄧成為了新的中國領導人。2002年後,胡錦濤成為新的國家領導人,上海幫淡出政治中心。中共政府近幾年漸漸放棄「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在外交舞臺上動作頻繁,並加強對臺灣的攻勢。經濟改革依然得到了持續,但政治改革的話題仍然是禁忌。而由於貧富差距的拉大與政治腐敗不見好轉,民間對中共的評價與看法也日益兩極。
至於中華民國,在國府遷台後,國民黨始終保持對政治與言論自由的強力控制。1986年,中華民國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威權時代的戒嚴體制開始鬆動。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告台灣省解嚴,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之後,1996年實現了第一次民選總統;2000年更實現第一次政黨和平輪替。2005年,末代國民大會召開,中華民國憲法出現了重大修改。今後,民主化的中華民國仍然充滿變數。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15: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7000051KK038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