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又稱流離、瑠璃、瑠瓈,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及現代中式建築的重要裝飾構件,通常用於宮殿、廟宇、陵寢等重要建築。
目錄[隱藏]
1 歷史
2 製作
3 用途
4 參考文獻
[編輯] 歷史
琉璃是外來語﹐傳自西域﹐源於巴利文 veluriyam,[1] 又譯流離,壁流離,瑠璃。
壁流離見《漢書·罽賓傳》:「虎魄壁流離」。 瑠瓈源出佛教典籍,瑠瓈原指天然的綠柱石之類的綠寶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瑠瓈為枝。頗梨為梢。真珠為葉。硨磲為花。瑪瑙為菓」。普陀山有瑠瓈界。
古時大秦國出產各色琉璃﹐有十種之多。《魏略》雲:「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縹、紺、紅、紫十種琉璃。《魏略·西戎傳》又今《西域舊圖雲》罽紺出琦石,赤白黑綠黃青紺縹紅紫十種流離。(顏師古註雲此蓋自然之物,採澤光潤,逾於眾玉,其色不恆)。
天然琉璃多用作建築材料。《晉書·西戎傳》:「大秦國一名犁鞬……屋宇皆以珊瑚為梲栭,琉璃為牆壁,水精為柱礎。」
人造琉璃古名「瑠璃」﹐出自西域波斯、龜茲等國﹐常製成器皿,作貢品傳入中國。《[周書]·異域傳下》:「波斯國……出象牙﹐頗黎﹐瑠璃。」《梁書·西北諸戎傳》:「龜茲者西域之舊國也……天監九年,遣使獻方物……十八年﹐又獻瑠璃罌。」
瑠璃﹐和頗黎(今稱玻璃)都是波斯發明的。 著名的新巴比倫城門就是琉璃磚砌造的。
製造瑠璃(即人造琉璃)的技術,是通過有大月氏商人傳入中國的。《魏書·西戎傳》:「大月氏國 世祖時其國商人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瑠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美於西方來者。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中國瑠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北宋官方建築標準《營造法式》中官方名稱是「瑠璃瓦」,是用黃丹、洛石和銅末製造的[2]。
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一(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佛家七寶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傳,只在傳說與神怪小說里有記載,西遊記中的沙僧就是因為打破一隻琉璃盞而被貶下天庭的。
[編輯] 製作
琉璃胎的主要成分是陶土,其成分是二氧化矽、氧化鋁和少量的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錳。經過1100度以上的高溫燒制後塗上釉料,然後再進行800度至900度的低溫燒制。琉璃胎材料以安徽當塗白土山生產的白土質量最好,燒成後呈白色。
琉璃釉料分為三部分,即氧化劑、著色劑和石英。氧化劑為黃丹(氧化鉛)和火硝(硝酸鉀)。著色劑包括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鈷、二氧化錳等金屬氧化物,按照各種著色劑不同的比例搭配,調製出黃、藍、綠、白、孔雀藍、茄皮紫等顏色。
[編輯] 用途
琉璃可以燒制瓦、磚、盆、缸等成品,但最廣泛的用途還是用於建築構件。
建築所用的琉璃構件包括琉璃瓦、正脊、鴟吻、脊獸、雕花琉璃磚(琉璃影壁用)、琉璃磚等。宋朝時已經在宮殿上使用黃綠色琉璃瓦。元朝宮殿則用黃、綠、藍、紅、粉、白、黑、紫等多色琉璃瓦和琉璃構件。明清兩代宮殿、陵寢和皇家寺廟多用黃色琉璃,園林建築雜用藍、綠、黑等色的琉璃。親王宮殿、園寢多用綠色琉璃。
大量使用琉璃的建築除了殿宇建築的屋面構件外,還包括琉璃照壁、琉璃塔、琉璃牌坊。明朝南京大報恩寺塔全部用琉璃蓋成。
[編輯] 參考文獻
↑ 美愛德華·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ISBN 7-5613-3257-2
↑ 宋李誡原著《營造法式》卷十五《窯作制度》 梁思成注解 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0%89%E7%92%83&variant=zh-hk"
1個分類: 建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