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治"是否代表著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三文之治?

2007-09-27 9:47 pm
是那三文治呢?

回答 (3)

2007-09-27 9:57 pm
✔ 最佳答案
吃的三文治是 sandwich 的譯音
孫中山先生提倡的是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是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所提出的政治綱領,包含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此綱領歷年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他多次對三民主義所作的表述,是有所改變和發展的。

如想了解多一點, 可以到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6%B0%91%E4%B8%BB%E7%BE%A9
2007-09-27 10:03 pm
唔清楚你係想問三文(明)治還是三文之治,三文(明)治係由英文sandwich繹音為中文
但如果你問係麵包果個三文(明)治就一定唔係
2007-09-27 9:57 pm
要點
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1929年,在南京完工的中山陵,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3個拱門,分別書寫著「民族」、「民權」、「民生」。

三民主義的批評者眾多,他們認為孫文的《三民主義》基本上是東抄西湊,自相矛盾,思想極度混亂的產物。


民族主義
劉宗正批評孫中山有「大漢沙文主義」的思想,例如:「就歷史上說,我們四萬萬漢族是從那一條路走來的呢?也是自帝國主義一條路走來的。我們的祖宗從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民族主義第四講)、「中國自秦漢而後,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民族主義第一講)、「就中國的民族說,總數是四萬萬人,當中參雜的不過是幾百萬蒙古人,百多萬滿洲人,幾百萬西藏人,百幾十萬回教之突厥人。外來的總數不過一千萬餘人。所以就大多數說 ,四萬萬中國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同一血統、同一語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民族主義第一講)、「中國四萬萬人是亞洲世界主義,一定要先講民族主義,所謂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把從前失去了的民族主義從新恢復起來,更要從而發揚光大之,然後再去談世界主義,乃有實際。」(民族主義第四講)[1]


民權主義

權能區分
孫中山又常以諸葛亮與阿斗的故事說明「權能區分」的重要性[4][5],「歐美現在實行民權,人民所持的態度,總是反抗政府,根本原因就是由於權和能照我所發明沒有分開。中國要不蹈歐美的覆轍,應該要照我所發明的學理,要把權和能劃分清楚。人民分開了權與能,才不致反對政府,政府才可以望發展。」[6]。這些理論的問題點在於孫中山混淆了歐美國家人民的權利(rights),政府的權力(authority),與施政的能力或才能(political ability),殊不知歐美的「阿斗」其實「權」與「能」都有,隨時有「能」,行使其「權」,以更換不適任的「諸葛亮」。最早指出孫文思想這個病理的是日本學者美濃部達吉,後來他的學生宮澤俊義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評析》一書中指出,「現在歐美各民主國家,人民不但擁有孫文所稱的政權,同時有治權,政權與治權並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他所稱的治權是人民的權力的本質,政權則是人民行使權力的方法。」[7]

西方對三權的集中已非常害怕,孫文卻只怕不是「萬能政府」。他認為可以用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來防止萬能政府變成獨裁政府。罷免、創制、複決等權利是理論可行,實際上不易實行的。若是罷免的條件訂的很苛,則等於沒有罷免權,如果訂得很寬鬆,則時時在罷免,民代惶惶不可終日,根本無法專心行使立法權。[8]。


國民大會
孫文發明權能區分,一方面設國民大會為政權機關,一方面設五院為治權機關,偏偏在五院之上又設立總統理治權,如此一來,孫文對共產制度下的人民民主集中制又只引用了一半。這種情況下,國民大會變得很複雜,國民大會若是完全按共產制度來實行,運作的程序,優點和缺點很清楚。但是,在國民大會外另社總統,情況就複雜了。本來,五院是直接歸國民大會管理監督,現在不然,五院分工合作,其上設總統,總統又不具權力指揮五院,只能調停。……一九四六年的政治協商時,張君勱拿出三權憲法,要求國民大會無形化,其權力只剩選舉、罷免總統、副總統,修改憲法,複決立法院所提的憲法修正案…等等。然而,這些權力除選、罷免總統和副總統之外,其他的權力又都受到種種限制,所以,國民大會到底是甚麼,我實在不清楚。[9]






民生主義
在漲價歸公方面,孫中山以為「地主如果以多報少,他一定怕政府要照價收買,吃地價的虧;如果以少報多,他又怕政府要照價抽稅,吃重稅的虧。在利害兩方面互相比較,他一定不情願多報,也不情願少報,要定一個折中的價值,把實在的市價報告到政府。」[13]此一理論的問題在於如果地主永遠不賣土地,沒有買賣的行爲,漲價歸公便無從實施。孫中山的「漲價歸公」理念是來自於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於1879年出版的《進步與貧困》(Progress and Poverty):「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權利,正如人人都有呼吸空氣的平等權利一樣。」,張五常認為亨利·喬治的「漲價歸公」理論是「閉門造車」,對經濟學一竅不通。

而三文治…
傳說,三文治的命名是因為18世紀英國貴族約翰·孟塔古,第四代三文治伯爵 (John Montagu,4th Earl of Sandwich),雖然不太可能由他發明。據說三文治伯爵極度喜歡玩橋牌,常常玩得廢寢忘餐,伯爵夫人為了方便丈夫在玩橋牌時容易取食,特地發明出三文治這種食物。伯爵的朋友品嚐過後大聲叫好,不過三文治伯爵倒不甚了了,由於這種食物沒有名字,所以伯爵的朋友們將之命名為三文治,三文治也迅速流行於英國社交界,不過據說,三文治伯爵因此而惹了十分多麻煩,他顯然不太喜歡以自己的封號作食物名稱。他的伯爵領地名字來自英國肯特郡村莊三文治村,名字來源自古英語Sandwic,意思是「滿是沙子的地方」。

收錄日期: 2021-04-28 15:19: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7000051KK012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