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九年免費教育

2007-09-27 12:22 am
甚麼是九年免費教育

回答 (3)

2007-09-27 12:28 am
✔ 最佳答案
九年免費教育:在全港設立官立或津貼資助學校,為適齡學童提供六年制小學及三年制初中課程。
九年免費教育
根據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2002年發表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現時香港基礎教育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反思優勢,使他們能夠發揮所長。香港的基礎教育一直被批評為過份着重背誦(即所謂「填鴨式教育」),使學生在現今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中,未能好好把握社會的需求和變化,從而使香港的就業人材變得缺乏競爭力。因此,教統局希望透過課程改革,從根本改善學生的素質。
教育局制定的政策強調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為達到使學生能夠養成學會學習的能力,政府在前述的課程指引內提出了“九種共通能力”及“四個關鍵項目”兩種概念。
九年免費教育
香港提供九年免費普及基礎教育。凡年齡介乎6至15歲的學生,均可免費入學。

受公帑資助學校的中三學生只要有志升學和具備適當能力,均可接受政府資助的中四教育或職業訓練。在17至20歲組別的學生中,57%有機會接受專上教育。
http://www.info.gov.hk/info/hkbrief/chi/living.htm
2007-09-27 12:27 am
小學一年級至到去中學三年級免費,不用交學費
2007-09-27 12:25 am
九年免費教育:在全港設立官立或津貼資助學校,為適齡學童提供六年制小學及三年制初中課程。

根據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2002年發表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現時香港基礎教育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反思優勢,使他們能夠發揮所長。香港的基礎教育一直被批評為過份着重背誦(即所謂「填鴨式教育」),使學生在現今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中,未能好好把握社會的需求和變化,從而使香港的就業人材變得缺乏競爭力。因此,教統局希望透過課程改革,從根本改善學生的素質。

教育局制定的政策強調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為達到使學生能夠養成學會學習的能力,政府在前述的課程指引內提出了“九種共通能力”及“四個關鍵項目”兩種概念。


[编辑] 九種共通能力
協作能力
溝通能力
創造力
批判性思考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運算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研習能力

[编辑] 四個關鍵項目
德育及公民教育
從閱讀中學習
專題研習
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




[编辑] 小學課程(小一至小六)
小學六年免費教育於1971年推行。現時香港的小學教育分為八個學習領域及兩個學習階段。

八個學習領域分別是:

中文(包括語文課及普通話課)
英文
數學
科學教育(包含在常識科內)
科技教育(包括常識科及資訊科技)
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科(包含在常識科內)
藝術(包括音樂及視覺藝術)
體育科
兩個學習階段分別是:

第一學習階段:由小一至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由小四至小六;
每一個學習階段完結時,學生都要參與一個由教育局主辦的[[全港性系統評估]],評核結果讓當局瞭解學生能力上的差異。完成小學後全港學生會被教育局中央派位分派到志願的中學。


[编辑] 參看
課程
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課程
香港小學英語科課程
香港小學數學科課程
香港小學常識科課程
香港小學社會科課程(舊課程)
香港小學科學科課程(舊課程)
香港小學健康教育科課程(舊課程)
香港小學音樂科課程
香港小學視覺藝術科課程
香港小學體育科課程
香港小學普通話科課程
香港小學資訊科技課程
學校
本站香港初等學校條目列表

[编辑] 初中課程(中一至中三)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的初中教育,大部份本地主流中學名義上是英文中學,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等科目外,其它科目如地理、數學、歷史等,均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但實際上是奉行雙語教學,僅課本及筆記以英文編寫,上課時老師通常以廣州話講授。

1997年後,特區政府決心貫徹推行母語教學,即除英文科外,其它科目均採用以中文編寫的課本及筆記,並以廣州話講授(這個政策假定所有本地主流中學的學生的母語均為廣州話,並非真正按個別學生的母語教學,也沒有提供其他方言的教學)。但全港四百多間中學裡,其中一百多間卻可以繼續使用英語授課,這些中學通常是學生學業成績較佳的,當中甚至有一定數量是政府主辦的官立中學,由於政府的官校亦不以身作則,因此母語教學的成效一直備受質疑。母語教學的議題,至今仍具爭議性。

2005年,教育局於中學教育制度改革中再次重提學校授課語言的議題。局方考慮以學校學生成績作為參考標準,學生成績佳的學校將可選擇以英文為授課語言,而其餘亦以中文為授課語言。

而初中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除了有中國語文、英文及數學這三個主科外,還有綜合科學、歷史、中國歷史等科。


[编辑] 高中課程(中四、中五)
九年免費教育之後,學生需要以校內考試成績作評級,決定能否升讀高中(中四、中五)。香港的中四及中五課程,大致上會文理分科,分開文、理、商科三個主流。教授科目均以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舉行的香港中學會考考試內容為本,大多數高中學生均需要修讀至少六個科目,以符合升讀預科資格。

在修畢中四及中五課程後,所有學生均需參加香港中學會考,以決定能否升讀預科課程(中六、中七)。考試評分以最佳成績之六科計算,滿分為30分。一般將14分且中國語文和英國語文及格(第2等)視為升讀預科課程的基本條件。

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佈,2006年的報考人數是 122,078名,其中 84,087名為學校考生;37,991 名為自修生。當中符合升讀中六資格的考生有48,599名。但官立和津貼中學學位只有約25,000個,再加上私立及直資中學學位,總預科課程學額只有約32,000個,因此學位競爭非常激烈。每年放榜日,均會出現學生四處奔走尋找學位的情況。

香港中學會考成績以E級為合格,被視為中學畢業生求職時必須擁有的最低資格。考獲C級或以上,則會被視為等同英國通用教育證書普通程度(GCE O-Level)或英國中學證書(GCSE)及格。

其中以法文科比較特別,因其試卷並不是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所以撰寫,而採用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IGCSE)的試題,所以其成績會有A*, A, B, C, D, E, F, G, G級以下則不予評級(Unclassified,簡寫作"U",俗稱「楂兜」)。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13: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6000051KK032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