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的生平?

2007-09-26 11:35 pm
請說明諾貝爾係點死和佢係在那兒死? th'x

回答 (3)

2007-09-26 11:41 pm
✔ 最佳答案
 

家學淵源,多才多藝

阿弗雷德˙諾貝爾在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共有8個兄弟姊妹,但只有阿弗雷德和其他3個兄弟存活。阿弗雷德的發明長才可以說是「家學淵源」,祖先有好幾位是學者,並列名於瑞典的文化史,其中最知名的是發現「淋巴組織」的歐魯夫˙魯德貝克(Olof Rudbeck, 1630~1702),他是十七世紀北歐最有名的科學家兼博物學家。阿弗雷德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天生具有繪畫及機械製圖的才能,既是建築師,也是位機械工程師,他曾研製蒸汽引擎和水雷,並且是軍火製造先鋒者,研究數種爆破石頭的技術;母親安得麗塔,是個堅定而聰慧的女人,即使在阿弗雷德小時候經濟拮据的歲月中,仍能保有樂觀的態度,並一直照顧出生後健康狀況不佳的阿弗雷德。
阿弗雷德

諾貝爾一生中最關心的,除了科學之外便是文學了,他還曾一度認真考慮轉換跑道成為作家。英國詩人雪萊(

硝化甘油與黃色炸藥

5歲時,父親在故鄉的事業失敗,因此決定離開瑞典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重新開始,從事軍用機械製造工作。當阿弗雷德9歲那年,父親在俄國的事業已有小成,便將他們接到俄國。由於經營軍火和軍事機械製造,諾貝爾家境逐漸富裕,一家人在聖彼得堡享有很高的生活水平。重視教育的父親為諾貝爾兄弟聘請大學教授級的家教,諾貝爾因此從未進過高等學校,主要經由家庭教師學習而完成教育。家庭教師教導諾貝爾兄弟各類領域的知識,從物理、化學、數學到文學、哲學和語言等。這造就諾貝爾不僅是極為優秀的科學家,也在文學和哲學領域頗有造詣,更是位精通瑞典文、俄文、法文、英文和德文的語言天才。P. B. Shelly)及拜倫(L. Byron)的作品感動他最深,尤其是雪萊,在諾貝爾少年時期便對他詩中豐富的想像力、追求世界和平的博愛思想所折服,這些可能是他日後設立文學以及和平獎的原因。
1850年,十七歲的阿弗雷德奉父親之命,前往西歐及美國進行研究之旅。1852年,阿弗雷德回到聖彼得堡,與二位哥哥共同協助父親工廠的研究開發工作。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諾貝爾父子鋼鐵機械製造公司」因生產大量軍用物資供應俄軍而賺了不少錢,但在1856年戰爭結束後,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新政府片面毀約,這使得公司不久後宣布破產。--硝化甘油,它的化學構成當時並不完全清楚,只知是一種威力大但不穩定的爆炸物。於是阿弗雷德開始實驗研究,他發現少量的硝化甘油在同時受熱或受捶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爆炸,否則只會產生燃燒,但在實際工程運用(如岩石爆破)時,讓較大量的硝化甘油一次受捶擊或同時受熱會是個很大的技術問題。所以,他訂定的研究目標有二:一是要找出油狀炸藥的安全起爆法;二是要在不減少爆炸威力的前提下,改變炸藥的形狀,將危險性降到最低。1865年「雷管」的發明。為了要能夠將一定份量的硝化甘油引爆,他製作了栓緊密封的黑色火藥管,並將之置放於硝化甘油之中,如此,藉著管子的爆炸來引發硝化甘油更強烈的完全爆炸。這種能使火藥(不僅限於硝化甘油)完全爆發的裝置便是「雷管」。雷管的發明,導出了爆炸技術的「起爆原理」,也奠定了這方面的技術及日後的發展基礎。這種油狀炸藥讓各國需要爆破的工程,進度加快很多,因此訂單蜂擁而至,公司的生意十分興隆。1864年9月3日,諾貝爾新建的硝化甘油工廠發生爆炸,弟弟埃米爾也在爆炸中喪生,世界各地的交通工具、 倉庫、工廠也不斷傳來可怕的爆炸事故。儘管這油狀炸藥的性能優於一般火藥,但社會人士及買主卻因此籠罩在恐怖的陰影中。阿弗雷德因此再投入研究,想要找出不減少爆炸威力,而又能夠提高安全度且容易搬運的方法,最好是把硝化甘油變成固體。他試了許多材料:紙、木屑、煤塊、乾泥、石膏、黏土等。最後利用矽藻土來混合硝化甘油,果然,它可以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成為像黏土一樣軟硬適中的塊狀物體,從高處投落、製成小粒放在鐵板上敲擊都不會爆炸。阿弗雷得將之命名為"Dynamite"(中譯名為「黃色炸藥」或「矽藻土炸藥」)。從此,硝化甘油以固態呈現於世人面前,無謂的傷亡事件也大大減少了。

家庭事業的停擺,反而使得諾貝爾父子開始有餘力研究新的爆破材料。阿弗雷德的化學老師曾提起過一種炸藥物質


<諾貝爾的家, 有著冬日的花園> <諾貝爾的化學實驗室之一>

最先的成就是在

硝化甘油雖然已能安全起爆,但是不耐搖晃撞擊、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特性,讓搬運、儲存成為一個頭痛的大問題。

在發明矽藻土炸藥之後的數年間,諾貝爾的工廠與其組織都按部就班發展,除了研究事業,阿弗雷德還必須經常奔波各國推動商務,過著忙碌的生活。就在此時,他的勢力與財產基礎開始奠基,炸藥王國從此底定。

威力更大的炸藥

1875年,在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硝酸纖維素(棉火藥)及硝化甘油這兩種爆炸物質可以完全溶合,成為一種類似果凍般軟硬的膠質合成物,而且在運輸或使用的安全性上與矽藻土炸藥不相上下,威力更強且不怕潮濕,這種炸藥叫做「明膠炸藥」。明膠炸藥之後,阿弗雷德於1887年又發明了「無煙炸藥」。無煙炸藥的優點是爆炸後無殘渣且近於無煙。1896年,諾貝爾系列的公司已分佈於瑞典、挪威、德國,奧國、法國、英國、美國、南非等二十個國家,工廠數有九十三家,年度生產量為六萬六千五百噸炸藥。

諾貝爾畢生共取得全球超過

最後的遺書

350項的發明專利,除了炸藥,對於使用硝化甘油的導火線、無聲鎗砲、金屬的硬化處理、銲接、熔接,以及子彈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裝備及其安全性、救助海難用火箭等,都有理論與實際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膠、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纖維素為基礎製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寶石等方面的實驗研究雖然沒有直接的成果,但因有他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才導致後世的成功。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因心血管疾病死於義大利寓所,留下在當時價值約400萬美元的資產,這筆錢約等於現今1億7,300萬美元(約52億台幣)的價值。諾貝爾在去世前十年的時間裡曾先後寫了三封內容不同的遺書,前兩封都因1895年的第三封而失效。他最終的遺囑如下:

「本人經過審慎考慮之後,關於我死後財產作如下的分配:(接著是其贈與個人的名單,略)…,其餘換成現款,作如下的處置:遺書執行人可投資於有價證券作為基金,將每一年所得的利息授與在前一個年度對人類社會有最大貢獻的人。該利息分成五等分,分別頒給對物理學有重大發明或發現者;在化學上有重大發現或改良者;在生理學或醫學上有重大發現;在文學上朝向理想主義而有最優良之作品問世者;調停各國間之糾紛,廢止或縮小目前之軍備,並對和平會議的組織盡最大、最好的努力者。…」

許多人對諾貝爾因發明炸藥而致富感到不以為然;但是沒有人會否認,以他為名所設立的諾貝爾獎,在這一百年之中,代表著舉世最高的榮譽。
2007-09-26 11:43 pm
Alfred Bernhard Nobel(阿佛雷得‧柏哈得‧諾貝爾)(1833.10.21~1896.12.10),生於瑞典首都斯德歌爾摩(Stockholm),是家中的第三個兒子。父親伊曼紐‧諾貝爾(Immanuel Nobel,1801~1872)是一位機械工程師,也是建築師,母親安得麗塔‧亞賽(Andrietta Ahlsell,1805~1889)是一位賢妻良母。
 

諾貝爾的一生

1833年
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1837年
父親獨自前往俄國聖彼得堡謀職。
1842年
家族隨父親移居聖彼得堡,開始接受良好的自然科學、語言及文學教育。
1850年
以機械工程師名義赴歐美研修科學知識。
1853年
克里米亞戰爭爆發(Crimean War,1853~1856)。回俄羅斯,幫助父親為俄軍生產軍用物資,此期間開始接觸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e)炸藥的製造技術。
1856年
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俄國政府毀約,父親工廠陷入困境。
1860年
與兩個哥哥留在俄國工作,並開始研究硝化甘油炸藥。
1863年
返回瑞典,與父親與弟弟進行炸藥研製。
1864年
研製炸藥過程中,工廠爆炸,弟弟 Emil 不幸亡故。
1868年
與父親共同受頒瑞典皇家科學學院之雷特斯泰獎(Letterstedt )。
1872年
父親過世。
1887年
為無煙火藥申請專利,並命名為「巴利斯悌(Ballistite)」。
1889年
母親過世。
1895年
12月27日立下遺囑,將設立「諾貝爾獎」。
1896年
12月10日病逝於義大利聖雷莫(San Remo)。
2007-09-26 11:41 pm
诺贝尔全称: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

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约1653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O.鲁德贝克的后裔。他从父亲I.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基础,也象父亲一样具有发明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团聚。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语言。1850年离开俄国赴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

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为止。

重返瑞典以后,诺贝尔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在这种炸药投产后不久的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诺贝尔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于危险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这座工厂,被认为是“科学疯子”的诺贝尔,只好在湖面的一支船上进行实验,寻求减小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硝化甘油可以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这种混合物可以安全运输。上述发现使他得以改进黄色炸药和必要的雷管。黄色炸药在英国(1867)和美国(1868)取得专利之后,诺贝尔进而实验并研制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同一类型的炸药爆炸胶,于1876年取得专利。大约10年后,又研制出最早的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炸药。

他曾要求弹道炸药的专利权要包括柯达炸药,但遭到法庭否决。诺贝尔在全世界都有炸药制造业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国巴库油田的产权,所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他因此而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他发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

诺贝尔对文学有长期的爱好,在青年时代曾用英文写过一些诗。后人还在他的遗稿中发现他写的一部小说的开端。他对各种人道主义和科学的慈善事业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财产都交付给了信托,设立了后来成为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即和平、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共5项诺贝尔奖金(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是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提供资金增设的)。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的桑利玛去世,终年63岁。

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据说诺贝尔生前只有一张画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只字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04: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6000051KK028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