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2007-09-26 8:28 am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回答 (3)

2007-09-26 8:32 am
✔ 最佳答案
文化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不同的人對「文化」有不同的定義,通常文化包括音樂、文學、繪畫、雕塑、戲劇、電影等[1]。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雖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農業民族中產生的,因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不容易產生大規模的聚居,對文字沒有迫切的需要;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有了大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閒階級,他們發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所有人類的活動,都可以叫作文化)。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臺;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臺;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功能主義學派認為﹐文化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不論是具體的物質現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還是抽象的社會現象﹐如風俗習慣、思想意識﹑社會制度等﹐都具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2007-09-30 8:42 am
(一)何謂文化?

文化指的是包括信仰、知識、態度及習俗。透過文化的接觸、個人可以學習到語言、行為、價值觀、品味、自尊、行為及思想等。


(二)何謂次文化?

A.K. COHEN (1995),認為「每個社會是內部分化成不同小團體(Sub-group),而每一個小團體各自有其思想及行為,個人只在小團體中被認可,而這小團體的文化在大文化之下稱為次文化。」



關於「文化」的定義,歷來有不少爭論,各門各派都有不同的定義。殷海光先生在《中
國文化的展望》一書中就曾把四十六種西方學者對「文化」的定義列舉出來。他認為要在眾
多的定義中決定一個真正的定義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任何定義足以一舉無遺地將文化實有
的內容囊括而盡,每個定義都只能說到文化的某一個或若干個的層面或要點,但若把這些定
義綜合起來看便可知道文化是甚麼。他認為文化的內容是包括所謂「好的」與「不好的」,
而不是選擇性地只選「好的」作為自己的文化。依他這種對文化的理解,文化其實是指人類
一切知識的總集,不管這些知識是好的或不好的。其實殷先生這種文化觀是取自西方社會學
家的定義方式。現代很多人都認為「文化」是英文「culture」或「civilization」的翻譯
,所以多數人都會採用西方文化觀的定義來解釋甚麼是文化。


西方著名哲學家泰勒(Tylor)就曾把文化定義為「一種複雜叢結之全體。這種複雜叢結
之全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獲得的才能和習慣
。這裡所說的人,是指社會的每一個分子而言。」這個定義的意思是指人類所有的東西,凡
想得出的,都網羅在內,正如其他社會學家對文化的定義一樣,這種定義都是把文化解釋為
人類知識的總集。這是最常用的定義方式,也是較接近西方文化觀的定義。但這種定義方式
不能清楚見到文化的特性,所以我想在這裡提出另一種對文化的定義,就是文化在中國式的
文化觀底下的定義。其實「文化」一詞中國古已有之,下面將會作出解釋。簡言之,在中國
式文化觀底下的所謂「文化」有三大特點:1.自覺性2.精神性3.價值性。


自覺性


文化的內容必定是要有人類自覺參與的創造在內,這樣才算是文化。所以蜜蜂、螞蟻雖
然有類似的社群組織及分工活動,但因為不是自覺的創造,所以也不算得是文化。因此在殷
先生對人生所分的四層架構(物理層、生物層、生物文化層、價值層)中,生物文化層其實不
算是甚麼文化,而人類的文化其實也不是屬於生物文化,可見他各層次的劃分是不清楚的。
勞思光先生在《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一書中便將文化解釋為一自覺的創造性活動,
與自然相對。即是說「自然」是一已給與的存在,是不自覺地被造的,而文化則是人有自覺
地創造出來的活動。而這種創造活動是有目的的,即是說人類自覺地意識到有某些目的需要
達到,並透過一些實踐行動希望把它們完成的。所以勞先生便以自覺性作為區別文化與自然
的分水嶺,認為只有人才能創造文化。


精神性


殷先生《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所羅列的文化定義,大概言之,它們所定義之文化都是
指文化現象。文化可分為兩個層次討論,一般常用的是文化的現象義,也是最多人所採用的
,即是所謂人類知識之總和。這種方式所指的文化可包括吃廣東菜、穿波鞋、乘地鐵等活動
,但這些其實只是文化現象。因此有些反傳統人士因不滿中國一些不文明的舊禮俗如紮腳等
,便把中國文化批評得一無是處;其實他們所批評的只是表面的文化現象而已。甚至如孫隆
基所著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雖然書名說是「深層結構」,但內容所批判的其實也是
中國人喜歡吃飯、飲茶、吐痰等文化現象而已。事實上,文化還有另一含義,就是文化精神
。這個精神意義的「文化」來自中國人本身的觀念:《易經》賁卦彖傳曰:「賁亨。柔來而
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
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人文」、「文明」、「文化」四個詞也出自這裡
,都是表示一種道德實踐上的價值活動。「天文」是自然的文理,沒有人為加工的過程;「
人文」是人通過人的實踐以價值化此自然之文理,有人為的努力在內。故天文只是自然的「
時變」,而人文則可以「化成天下」,可見這是一種價值活動。「人文化成」縮稱為「文化
」,就是人之道德實踐以化成天下的意思。這種解釋代表文化不只是現象那麼簡單,而是在
這些現象背後有一精神存在,而由這精神賦與自然現象以價值。


價值性


由此而說到文化之價值性。文化之所以為文化,如果用以上的意思解釋,則必須帶有價
值性。所以本文開始時所說的一般定義,說文化是現象知識的總和那種說法是沒有意義的。
這即是文化的中性說,只是描述一個時期一個地方的現象,而沒有文化的價值創造的意義在
內。殷海光先生在《中國文化的展望》中說到文化是中性義時,明顯不過地說,文化不是有
選擇性的,好的是文化,不好的是文化。他說此話的背景是針對當時一些國粹派學者只說中
國文化的優點而逃避了中國文化的缺點,但這樣解釋的文化很清楚是指文化現象而言,是中
性說的解釋。問題是這樣的一種文化是決不足以化成天下的。價值宇宙在層次上是高於現象
宇宙、知識宇宙、科學宇宙的。因為在這些專門知識、現象知識中並無足以立人道的價值標
準。只有科技知識決不能化成天下,反而可能毀滅天下。君不見現在人們朝夕生活在擔心被
戰爭毀滅的恐懼之中嗎?若沒有了人文化成的調節,社會又怎會有所謂文化呢?所以中國古
人所講之「文化」不是與現代社會脫節的東西,而是正正能醫治現代社會弊病的妙方。


用以上的方式來定義「文化」明顯不是現象義的解釋,但用這種解釋卻可見到西方以現
象義方式來定義「文化」的缺失。由此對比出中國式的定義是更有價值的,更能清楚見到人
在「文化」中的位置,而且更明白人要做的是甚麼。


而外展仔正是生活在香港低下階層的次文化之中,其父母則成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相互成為強烈對比。偉仔在舊型屋村長大,自小便與一班年紀相若的少年在一起,他們住在同一座,大部份也在同一間小學唸書,有自己的一套語言及生存方法


收錄日期: 2021-04-11 01:33: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6000051KK001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