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封建制度是一種良好的政治制度,你同意嗎?why?

2007-09-25 12:08 am
唔該要詳盡d呀!!!!

回答 (2)

2007-09-25 12:14 am
✔ 最佳答案
我不同意因為
周代行封建,藉土地的重新分配,由上而下建立中央與地方關係,奠下了國家穩固強大的基業。
周在未滅商之前,是商諸侯之一,勢力並不十分強大,而當周武王滅商後,首先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原則,跟著以土地分封諸侯,藉以加強天子對諸侯的統屬關係,周朝的國力遂藉封建而得以加強擴展。
周武王滅後,著「興滅國,繼絕世」的美名分封古帝王的後裔,實有群侯須由皇室策封之意。及國基穩固,群侯順服,乃乘機封兄弟之國十有五,同姓之國四十,異姓功臣十有餘,使居於舊諸侯之間,成互相牽制之勢,使上古部落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的局面改變過來,加強他們與周朝的聯係,無形中穩固了周室的統治權,故周行封建實有深遠的意義。
更重要者,周初的封建使西的領土大大擴展。因封建的施行,一則可把舊日原有的諸侯納入自己的統治中,二則可把新諸侯(同姓及功臣)分封往新佔的領土上,故令周的版圖擴充。正如錢穆先生謂: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蓋封建即是周人的一種建國工作,不斷向東方各重要地點武裝移民;武裝墾殖,而周代的國家亦不斷的擴大與充實」。(《國史大綱》,25-30)
周本是一個偏處西方的小國,故其發展自然是向東推進,主要是分兩線:一是由豐鎬向東南經營,漸及淮域。是由豐鎬向東北,經營河洛及於殷商。周初兩次之封建,可說是此兩線發展之初步成就。
周之第一次封建,因力量有限,其勢力大體祇能以豐鎬為中心伸展至洛邑以南,殷人在殷商之勢力未能徹底消滅,故分封之國包括齊、魯燕等,大部分集中於今黃河南岸洛陽附近的地區,在殷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零。且周的首都鏑京偏於西,故中央統治力量難達東方。但無疑此乃封已為周向外之擴展奠下基礎。
至周公行第二次封建,大大加強了周人統治力量,使之伸展至每一各落,例如齊魯兩國之建立,使人勢力超趨殷而東達海濱;封國星羅棋布,一方面互相牽制,一方面從事滲透與擴展,開闢新領土。
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更在洛邑建東都,至此周的封建大業大體完成。周人以鎬京為起點,從東北、東南展張兩臂,監視殷、宋,勢力直伸東方之海濱。鎬京與洛邑遙相呼應,一切反周之力量再不能興起。
此後歷成王、康王之世,不斷的把兄弟子姪、姻親,功臣分封於外建立新國。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諸侯而代之或開闢未墾之土地。而每一個封國之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殖和勢力的一次擴張。周的兩次封建,使周的勢力由謂水上游,逐漸向東方發展,終及整個黃河流域,統制整個中原,成為共主。
己、周代封建制度的影響
周室實行封建,分封同姓及功臣到各要地,又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自此從新建立中央與地方關係,權力由上而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周朝的國力遂藉封建得以加強擴展,故封建制度實是適應時勢而有效的統治制度,令周能享國祚八百年之久。
周以前所謂「中國」,大致不出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這些區域中,更有很多文化低落的部族雜居。而實施封建後,不僅將原始小邦獨立之現象,各自為政之局面,結成一個關係較為緊密及秩序井然之國家。同時由於分封範圍擴大,使周朝領土比商朝擴張得多,使華夏民族的勢力不斷向東方擴展。從政治意義論,周初的封建,含有定天下於一尊的意義,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下開中國大一統的先河。
周行封建,廣封諸侯,將同一的精神及組織分佈於各地,而各國亦因其環境而得以自由發展,使中國文化更壯觀燦爛。而且中國高度的文化因封建關係傳到遠方各地,朝覲和巡狩結果,使許多異質的文化,醇化於高度文化中,更形成一種大民族的意識。
天子分封諸侯,雖然有屏藩王室,開闢疆土之效,但容易造成諸侯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封建日久,天子與諸侯的血緣及姻親關係,日益疏遠。強弱之勢形成後,諸侯不再尊王,諸侯互相攻伐,所以到了東周時期候,遂出現了春秋爭霸、戰國爭雄之局。
2007-09-25 12:16 am
周武王實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為了安撫殷民,同時加以監視;其次是進行武裝移民,藉此擴展勢力;還有就是籠絡人心,以鞏固周朝的統治。


第一次封建
封建實際上是分封諸侯,即將土地分給諸侯去建立他們的管轄範圍。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經過和內容,主要有以下數項:

周武王滅商後,自動退出殷都,封紂王的兒子武庚到那裡,繼續管理商的遺民;
周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監視武庚,稱為「三監」;
周武王定都於鎬後,又分封親屬和功臣為諸侯,這些封國大多數集中於黃河南岸。

周公東征平亂
西周建立兩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兒子周成王年幼繼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代理政事,這種做法稱為「攝政」。三監不滿,便散佈謠言,說周公會對成王不利,又慫恿武庚共同起來叛亂,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親自領兵東征對付三監,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把亂事平定下來。後來他在洛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東都,把參加武庚叛亂的「殷頑民」遷到那裡,又派駐重兵加以監管,將洛邑作為統治東部地區的政治和軍事中心。此外,周公又制定禮樂,藉以維繫國家和社會的秩序。


第二次封建

第二次封建的原因
周公平定了三監之亂,實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

分化殷地遺民,防止殷民再次起來叛變;
鞏固周朝的統治,作為王室的屏藩;
擴大統治範圍,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第二次封建的情況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內容主要包括:

把殷人舊地分封為宋、衛二國,以方便統治;
大封親屬和功臣,作為王室的屏藩;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國向東移,部分更遠至東方海邊,藉此擴大統治範圍,並將殷人的封國包圍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亂。

分封諸侯的作用
周武王和周公總共分封70餘國,其中姓姬的諸侯佔了53個,可見周初兩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諸侯多數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稱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權威,分封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們作為中央的屏藩。

此外,諸侯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定期朝見天子,並帶兵隨天子作戰。


宗法制度
西周還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維繫封建制度的發展。宗法制度規定天子、諸侯等職位,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繼承,其他兒子則被分封為次一級的職位,即諸侯、卿大夫或士。這兩種制度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鞏固周朝的統治。


收錄日期: 2021-04-19 01:04: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4000051KK016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