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家貓
域 :真核域(Eukaryota)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食肉目(Carnivora)
科 :貓科(Felidae)
屬 :貓屬(Felis)
種 :野貓(F. silvestris)
亞種:貓(F. s. catus)
家貓(cat),也稱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拉丁文學名作Felis silvestris catus或Felis silvestris domesticus,但有時在種上則被分類為Felis domesticus或Felis catus,而Felis catus則是目前通用的種類名稱。
貓已經被人類馴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樣完全地被馴化),古埃及人會飼養貓來捕捉老鼠及其他囓齒目動物等,以防止它們吃掉榖物,現在,貓成為了全世界家庭中極為廣泛的寵物。在英語中,雄貓都被稱作「tom」(在動畫片純種貓,主人會讓貓們繁殖出他們認為趨於「完美」的物種(參見選擇繁殖),但因為純種貓多為近親交配,健康狀況和混血貓相比普遍較差。只有1%的貓為純血統,其餘99%的貓為混血統,泛稱為長毛貓與短毛貓。非純種的貓在英國被稱為「moggy」;在美國被稱「alley-cat」,即使它們不是野貓或流浪貓(在美語中,alley意為窄巷,小弄);在臺灣則被稱為「米克斯」(取英文mix的音譯)。
概論
體態
貓的體重在2.5至7千克間(5.5至16磅),少數會超過10千克(22磅),目前已知餵食太多會達到23千克(50磅),必須要避免這種對貓不健康的行為。在飼養的情況下,貓可活15至20年,已知最久的曾活36年。家貓如果不得出門或被切除卵巢或被閹割(如此可避開攻擊和意外),便可活較長壽命。現代城市中的野貓通常只能存活2年,或更短。貓的趾底有脂肪肉墊,因而行走無聲。
與草原動物一樣,貓能適應溫差大的氣候,但非長時間的。它們能適應如濃霧,降雪,降雨的天氣,而在與其它品種相比較,挪威森林貓與緬因浣熊,更能適應這些環境。貓在環境潮濕時會致力保持其體溫於攝氏39度(華氏102度)。多數貓不喜歡在水中,唯一的例外為土耳其貓。
野貓與家貓的祖先,被認定為來自於草原地帶,在日常行為上即極為類似,貓更享受在溫暖與日光照射的環境上休息。貓的排泄物是乾燥的,且它們會將其埋於沙中。貓也能長時間靜止不動,尤其是在觀察獵物或準備攻擊時。在北非的野貓的祖先亦可能與家貓有關。
家貓必須要有沙盒,內盛有貓沙,這類同於人類的廁所。其實無論是養在室內亦或室外的貓最好都應有沙盒,但也有一些家貓可直接使用人類的馬桶——當然馬桶需要經過改造——這也是長期適應人類生活的結果。亦可為貓準備個貓抓板。
捕食
就同樣體型,家貓是世界上相當頂尖的食肉動物,它們可以捕食數千種的動物,大型貓科動物們則只能捕食少於百種的動物。然而,因家貓的體型較小,對人類的危險也較少,較有威脅的大概只有被咬後所附帶的傳染病(或極少的狂犬病)。從歷史上看,本地物種很難適應像貓這樣的外來物種,因此貓的引進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在一些案例中,貓是幫助或造成本地物種滅絕的元凶。貓與其它大型貓科動物相類似,先埋伏,再迅速地捕食;以猛烈撞擊,或用其鋒利的犬齒以咬住獵物的頸部,咬斷其脊髓、氣管,以讓獵物死亡。
貓被認為是理想的食肉動物,它們有著非常好的裂齒與消化道,牙床兩側上的前臼齒與臼齒,能像剪子般高效地剪肉。當犬科動物進化出此機制時,貓科動物已經發展得相當進步。不同於其他的食肉動物,貓幾乎不吃任何植物。諸如熊或狗通常都會補充如水果、根莖、蜂蜜等食物,但貓則專門肉食。飼養的貓無法適應素食,因為它們很難利用消化吸收植物成分來合成必要的胺基酸。而對於馴化的狗,餵食時通常會在肉中參雜些植物,甚至有些狗會完全成為素食者。在食物份量方面上,貓是少食多餐的。 貓喜捕食鼠類,有時亦食蛙、蛇等。 貓亦有個封號:挑食者。這是因為它們擁有靈敏的嗅覺器官,這些器官對特別的食物會相當敏感,也會抵制不合適的食物。當貓皺起嘴巴,放低下巴,用舌頭舔一舔食物時,這就表示它正在嗅食物。狗與馬也會做這種事。
社交
儘管它被喻為非群居的動物,家貓還是可以在野外集群,但不像獅子會群體攻擊。當每隻貓都擁有明顯的領域(在性別上雄貓擁有最大的地盤,而遭閹割的則最小),在所謂中立地帶,貓就較少有地盤,或是互相侵越等問題。除了中立地區外,持有地盤的貓通常會積極地抵抗陌生貓,凝視,發出嘶哄聲,再咆哮,如果該貓尚未離開,地盤貓則會展開激烈地攻擊。欲攻擊的貓會壯大自己的身軀,豎起自己的毛髮,或將身子豎成弓形。攻擊時通常使用其前掌對臉強而有力的掌擊,但很少有嚴重的傷害,失敗者只會帶著小抓痕匆匆離去。在性別上,雄貓常因生活中時常攻擊,而在臉上留下些傷痕。當然不是只有雄貓才會攻擊,雌貓會為了地盤或保衛子女而攻擊,閹割的貓也會為它們的小地盤積極防衛。
雄貓的陰莖勃起時會帶刺,當交配時,勃起向上的陰莖會碰觸到雌貓的陰道壁,雌貓必須倚靠這種方式來刺激排卵,因此,雌貓很少在第一次交配時就懷孕的。大部份貓的懷孕期是在63天,幼貓會在6至7周斷奶,在10至15個月後性徵會發育成熟,雌貓一次會生產多胎,而雌貓的子宮也有4個子房。
感知
貓有相當出色的日間與夜視能力,在亮處,貓會將瞳孔縮得如線般狹小,以減少對視網膜]的傷害,但會限制視野的廣闊性。貓的網膜背面有一層藍綠色像熒光一般的薄膜(叫作tapetum lucidum)可增加在暗處的視力,在閃光中,貓眼能呈現各式各樣顏色。如同多數食肉動物,它們眼睛都在臉上朝正前方,賦予其遼闊的視野。貓對三原色的辨識力很差。
如果貓在這兒只有微弱光線,它們會使用鬍鬚來改善行動力與感知能力。鬍鬚可感受到非常微弱的風,以在看不太見的情況下辨識阻礙在哪。
貓有三眼皮,當貓眼瞼張開時,扎眼眼皮會從旁稍微遮蓋住眼睛。如果貓病了,或是睡眠,笑著,此眼皮會縮回一部份。如果有貓長時間地嶄露第三眼皮時,這就表示它得去看獸醫了。
幾乎所有的貓平時耳朵是朝上的,不同於狗,耳折下的貓是非常稀有的,蘇格蘭折耳貓就是個基因突變的例子。在生氣或受驚時,貓耳會垂下,並伴隨著發出咆哮聲。聆聽事物時,貓會因此而轉動耳朵,如此貓耳可以聽到來自多方的聲音。
習性
貓叫聲在中文為喵(miāo),日語的niya(にや),美式英語的 meow,英式英語的 miaow,法語的 miaou,以及其他不同的語言拼法。貓叫聲喵(miao)有著其意味深長地意涵,貓也會發出使人舒服,開心的鳴鳴聲,貓甚至可以同時喵喵叫或發出鳴鳴聲,儘管這很少見。有時貓也會嗥叫或鳴叫。
貓非常愛乾淨,如它們時常舔護毛皮。它們的唾液如同於強效清潔劑,但這唾液會使人類過敏。因在舔護時吞下了毛髮,在胃中累積,有時貓可能會吐出毛球。
貓為了補充精力,使得睡眠時間比其它動物長。每日睡眠時間在12至16小時間,平均在13至14小時,但有部份的貓會睡眠上20小時。在英語,「cat nap(打盹)」指的是像貓一樣能在短時間內入睡,誰要是這樣就可以說是「taking a cat nap(打盹中)」。
有的時候,公貓到處撒尿,而母貓在半夜狂吼亂叫,民間俗稱此為「鬧貓」,即貓的發情。原先一般認為,貓的發情期是2月或8月,然而現在已經沒有非常絕對的時間了。專家認為,沒有懷孕的母貓每隔14~21天就發情一次,發情時間持續3~6天,其中要求交配的時間大約連續2、3天。
多樣性
品種
貓的品種相當多,每一品種都有與眾不同的特徵。在人類的選擇交配下,貓依據毛皮類型而被分類為長毛貓與短毛貓。
貓有多種色彩與花樣,但此為品種不同,它們都還是同一物種,最常見的是虎紋貓。
貓通常簡單分類為下列品種:
● 長毛貓
● 短毛貓
● 東方貓(並非特殊品種,但這種貓體態較纖細,杏仁狀的雙眼,大耳,且其短毛特別光滑)
食用貓
除了危急時刻,貓很少被取食。也有部分亞洲人會直接食用貓的,以中國東南地區居多。廣東著名的「龍虎鬥」就是以貓和蛇為原料製作的。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是不吃貓的,但根據相關資料,冬令進補期間,廣東人每天要吃一萬隻貓。
澳洲的部分原住民也把貓作為他們的食物。數百年前,貓隨著歐洲航海家來到澳洲,並在當地定居繁衍。因為澳洲特殊的自然生態,貓在這裡幾乎沒有任何天敵。而對於本地的動物,特別是小型有袋類動物來說,貓是可怕的掠食者。本地物種數量的急劇減少,使得澳洲的原住民無法捕捉足夠的本地動物。於是原住民把目光投向了新來的貓。從此,貓代替本地動物,成為原住民餐桌上的主要食物。大自然的自我調節在這裡發揮了它的功效,貓融入了本地的生物鏈,成為了其中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