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生平

2007-09-23 9:35 pm
張大千的生平及風格?
他的藝術特色?
國畫大師張大千以哪一幅畫榮膺國際藝術學會頒發金牌奬?

回答 (3)

2007-09-23 9:42 pm
✔ 最佳答案
張大千傳記
【以下資料來自各大網站,僅提供參考】




生平简介 之一
張爰,原名權,後改名爰,字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生於民國前十三年(1899),民國七十二年卒(1983),享年八十五歲。先生九歲從母習畫,十二歲即能畫山水、人物、花卉,素有神童之譽。十九歲二兄張澤攜赴日本京都習染織藝術,二十一歲返國至上海,師事曾熙、李瑞清兩先生,學問藝事皆日益精進。

  先生於民國十七年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會員,二十年赴日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二十五年任教中央大學。二十六年夏度假北平,值七七事變,日軍佔據故都,先生以不能奮身疆場為憾,因思近代我國敦煌藝術久已震驚世界,兩國人尚無實地訪察者,若能有所研究,要亦不失為畫家報國之一途。於是率門人、子侄至敦煌,初意以觀摩三月為期,然以難窺全貌,遂二度前往,終至三年之久。期間對於石窟之大小皆詳予調查編號,得二百零九窟,並考察壁畫之時代與風格,編撰成「莫高山石窟記」一書。進而與門生子侄及藏僧匠吏,發願臨摹壁畫二百餘幀。其後曾展覽於國內外,使莊嚴瑰麗的敦煌壁畫及鉅蹟得以蜚聲宇內。

  民國三十八年先生與家人移居香港,越明年赴印度大吉嶺,研究阿姜塔壁畫三月,以參驗敦煌與印度壁畫之異同。四十二年舉家遷往南美,並於巴西聖保羅郊區開山鑿湖,營建極具中國園林風貌之八德園。四十五年遊羅馬、巴黎,晤西畫大師畢卡索於坎城之別墅,相談甚歡,並合影留念。五十九年巴西政府計劃興建水庫擬收回八德園土地,遂攜眷赴美,卜居西岸,寓曰環摹盦。然以年事漸高,眷懷故國,因而決意返台,於六十五年擇台北市郊外雙溪畔築摩耶精舍,六十七年竣工遷入。七十一年獲蔣總統經國先生親授中正獎章,以表彰先生在藝壇上之成就與貢獻。

  先生之書法受教於曾熙、李瑞清二氏,復上采摩三代兩漢金石,下窺六朝唐人碑刻,帖學亦多所涉獵;畫學則早年自明末四僧入手,於石濤尤有精詣,再上溯唐宋元明諸家,世推為五百年來第一人,以其融會前賢精微,而又不為囿限。晚歲更自創潑墨潑彩,邁古人而開新法,無象之象,超乎筆墨之外,變化無方,直與造物者游。



生平简介 之二


張大千先生,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其二哥張正蘭,即是著名的畫虎大師張善子。他們的畫室名“大風堂”。張大千的一生,才華橫溢,極富傳奇,建樹甚偉,貢獻極巨,聲名遐邇。

張大千幼時,家貧,曾隨母、姊、兄學畫,打下了繪畫基礎。後人重慶求精中學讀書,18歲時,張大千隨兄張善子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20歲時,張大千由日本回國,寓居上海,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農髯、李瑞清為師,學習書法詩詞。接著因婚姻問題,削發出家,當了一百多天和尚。還俗後,即以其佛門法名“大千”為號,從此全身心致力於書畫。

張大千因受曾、李二師影響,曾廣泛學習唐宋元明清中國傳統繪畫,尤得石濤等大師神髓,被國內外藝壇稱為“當代石濤”。其畫路寬廣,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等,無所不工。其工筆寫意,俱臻妙境。特善寫荷花,獨樹一幟。20年代,他與其兄張善子,被稱為中國畫壇的“蜀中二雄”。30年代,他與北方大畫家溥儒(心畬)齊名,被稱為中國畫苑的“南張北溥”,被國立中央大學聘為藝術教授。徐悲鴻曾盛讚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40年代,張大千自費赴敦煌,耗時三年大量臨摹了石窟壁畫,並將之宣傳介紹,使敦煌藝術寶庫從此為國人和世界廣為矚目。從此,張大千的畫風也為之一變,善用復筆重色,高雅華麗,瀟灑磅薄,被譽為“畫中李白”、“今日中國之畫仙”。
1949年,張大千赴印度展出書畫,此後便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並在世界各地頻頻舉辦個人畫展。他被西方藝壇讚為“東方之筆”,與西畫泰鬥畢加索齊名,被稱為了“東張西畢”。他榮獲了國際藝術學會的金牌獎,被推選為“全世界當代第一大畫家”,並被世界輿論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中國畫大師”,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巨大榮譽。
張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從事中國畫的開拓與創新,在全面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張大幹長期旅居海外,愛國懷鄉之心濃烈。1976年,返回臺北定居,完成巨作《廬山圖》後,不幸於1983年病逝,享年85歲。
 

簡歷

張大千先生,原名權,後改名爰、蝯,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省內江縣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年幼時,就跟隨母親及長姐學習繪畫,為其畫藝奠下了基礎。從重慶求精中學及江津中學畢業後,就到日本的京都公平學校攻讀染織技術。回到上海之後,就拜曾農髯及李梅二人為師,學習書法,此時畫風以臨摹石濤及八大山為主,並深得石濤之筆意。後來又上追宋、元、明、清諸大家之精神。民國十二年,隨仲兄善子參加上海「秋英會」雅集時即席揮毫作畫,對菊吟詩,因而「一鳴驚人」,譽之為後起之秀。

民國十五年,開始遊覽國內名山大川,初上黃山,並被日本漢畫學著稱為「黃山畫派始祖」。曾與黃君璧先生同遊峨嵋。民國三十年夏天,作敦煌之行,由南而北為三百零九個洞窟編號,之後即著手於臨摹上至元魏、下至西夏之千年壁畫。三十三年在成都舉行覽摹壁畫。之後曾僑居印度大吉嶺,在阿詹塔窟臨摹壁畫,並在香港舉行個展。民國四十二年,由阿根廷移居巴西,並在聖保羅附近之小鎮營建據地二百七十畝的「八德園」,園中有山有水,頗具園林之勝。後來應邀在日本東京及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舉辦其書畫作品及壁畫之展覽。並曾與西方畫壇之一代宗師畢加索共論藝。民國四十七年,曾以「秋海棠」圖,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偉大畫家,獲頒金質獎章。

於其花甲壽辰之際,開始以大寫意的風格創作,認為「七分人事三分天」,並諄諄告誡人,研究書畫,要有選擇地多讀書。民國六十六年由美返台,並於外雙溪附近籌建「摩耶精舍」,作為養老之所。曾將其珍藏之書畫及敦煌臨本,捐給臺北故宮博物院暨國立歷史博物館,並獲元首褒題「葆粹報國」之匾額。

其一生之畫風,可分為四個時期,始則石濤漸江大風八大,繼則唐、宋、明、清,再次為敦煌風俗格,晚年之潑墨則已進入世界性了。於畫則山水、花鳥人物等,無所不精。其書法則得自《鄭文公》、《泰山金剛經》之筆法,風格則凝重、奇逸剛健,兼有南帖北碑之味,又能自出新意。其在書畫上的成就,則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與傅心畬有「南傅北張」之稱。

民國七十三年,張大千先生因心臟病復發而去世。享年八十有五。逝世後,家人尊其遺囑,將其一生所收藏之古人書畫文物贈予「國立故宮博物院」,並將其寓所「摩耶精舍」贈與臺北市政府,作為「張大千先生紀念館」。著有《敦煌石記》、《張大千畫集》、《敦煌畫冊》、《黃山前後澥詩畫冊》等書。

生 平 與 作 品
張大千展覽年表
http://chinapen.tripod.com/show.htm
2007-09-23 9:44 pm
1958年 戊戌 60歲 參加世界現代美術博覽會,《秋海棠》榮膺國際藝術學會頒發的金牌獎,並被選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

張大千傳記
一、家世與家庭
  張大千,四川省內江縣人,出生於民國前十三年五月十日(舊曆四月一日,一八九九),他的家世很大,是內江的望族。父親名懷忠,號悲生,為人個性豪爽,講究美食。原籍廣東番禺,先世於前清康熙年間遷徙入蜀,定居內江,從事鹽業。不過在大千年幼時,家境亦曾極度清貧,其後慢慢經營累積,生意越做越大;鹽業以外,又在輪船及百貨業方面獲展,同時還經營錢莊,家道十分殷實。
  他的母親曾氏友貞是中國傳統大家婦女的典型,不僅主持中饋,兼亦擅長繪事,工花卉翎毛。她治家嚴謹,家規重老尊賢,對長幼有序不得逾越僭妄的規矩,尤其注重,子女有過輒要罰跪,晨昏晚輩必向長輩請安,侍奉茶羹一沿舊風;這對張大千有很深的影響,他直到晚年仍對長者行跪叩大禮,也接受門生晚輩的跪拜,在謙辭時也常跪下回拜。
  張大千共有兄弟十人,都是單名。大哥張榮(早逝),二哥張澤,三哥張信,號麗誠,擅於經商;四哥張揖,號文修,係一儒醫。張澤就是張善子,亦為有名的畫家,尤擅畫虎,其愛虎成癖,則號「虎痴」。排行五、六、七的三位兄長早故。張大千行八,本名權,後改名爰,小名季,遂號季爰。他下面還有兩個弟弟,老九名端,字修正;幼弟名璽,號君綬;另外還有個姊姊,閨名瓊枝。
  兄弟姊姊中與大千情感最親近的就是張善子(1982-1940),他比張大千長十七歲,個性嫉惡如仇,清末參加革命,民初參加反袁,以致兩次被抄家。他雖是排行第二,卻如當家長子一般。對日抗戰期間曾奮力宣傳抗日,民國二十七年更隨于斌特使,赴歐美爭取友邦支援,賣畫捐款,為國家出了不少力,至為可敬。
  用「長兄如父」這句成話最足以說明張大千對張善子的情感,敬愛以外,多少還有些「憚之如嚴父j的成份。張善子對張大千的一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方面他本人是畫家,自然對張大千的藝事多有提攜引導。大千早年居上
海拜師習藝期間,張善子在藝文界之交遊廣闊,提供了張大千許多觀摩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在性情上,張善子具有強烈的是非感,有魄力、有自信,喜歡冒險,常不滿於現狀,希求自我突破,彰名於世,這些都對張大千成長的過程中深有影響。另外,與張大千感情最親的還有他的么弟張君綬。他比張大千小五歲,也擅長書畫,很有才氣,他的師長、兄友對他的評價都很高,但在民國十一年,年僅十九歲的君綬卻因故蹈海而逝,這是使大千深為傷痛的往事之一。
  由於家學淵源,母姊兄長均擅繪事,張大千從小就開始學畫,據他自己表示尤其是姊姊瓊枝對他的教導得益最多。除了繪畫以外,大千十二歲以前都在家塾唸書,亦多由大姊瓊枝教導。瓊枝在民國前一年八月不幸因故病逝,據此推測大千應是從十歲以前開始習畫。
  民國前一年張大千入天主教福音堂教會學校讀書,因為他家裡是信奉天主教的。明清以來雖然知識份子與西方教士往還者甚多,信教的也有,然在彼時社會背景中信教的家庭仍然非常少,至於大千家中與天主教有何淵源則不得知。大千有二子取名號為葆蘿、比德,即是與信仰有關。然而可確定的是,張大千畢生之生活方式與治藝傳承,俱為中國傳統形式,並未受到多少西方宗教文化影響。
  民國十四年,張大千居上海時,家中事業迭遭嚴重打擊,週轉不靈,於是張家事業就此倒閉。就在這一年前後,張大千的尊人懷忠公(1820-1924)亦過世,是否與家道中落的打擊有關,不得而知。然而此時張大千年屆二十六,雖在上海畫擅小有名氣,但迭遭家變,庇蔭盡失,往後的前途發展都必須靠一己的努力了。

二、生平與交遊
  張大千的一生經歷了八十四年的漫長歲月,生於內江,逝於台北,要歷數他的生平事蹟,實非短章所能言盡,可謂豐富多姿的一生。本節概分為兩個時期來敘述之。

一、大陸期間[一九一六~一九四九]

  他少年時(民國五年)在重慶唸中學,由於地方、鄉野的時局混亂,假期返鄉時,被土匪綁票,險遭大難。後來由於讀過書,會寫字,被迫成為土匪的師爺,歷險百日方始脫困逃出。在與土匪生活三個多月的日子裡,使他在少年時代即已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瀕臨生死之艱險,也讓他對生活與生命的不同層面有所體認。
  民國五年大千自四川赴上海,本意在上海學習書畫,但家裡不同意,第二年隨即奉父兄之命與二哥善子留學日本,在京都學習染織,他到日本學習染織之目的,據推測可能與張家事業有關。
  兩年後學成歸國,張大千雖然把染織學得很好,但卻不甘於做一名染織廠的技師,他衷心所願是做一個畫家,而傳統的中國文人畫家,必兼能詩、書、畫三絕,缺一則難躋於一流名家之列。張大千有深厚的藝術天份,繪事自小家學淵源,詩靠博學強記的功夫倒也還足以應付,唯獨題畫的書法無法得心應手,因此拜在當時上海極負盛名的兩大書家之一曾熙(1861─1930)門下學習書法。
  就在同年年底(民國八年)張大千卻投身松江禪定寺做了和尚,主持逸琳法師為他取了一個法名「大千」,亦即這位舉世閒名的中國畫家名號之由來。至於他出家的原因,據他自己說是為了自幼感情很好的表姐謝舜華,也是他的未婚妻病逝,悲痛逾恆因而遁入空門。其實這不過是籍口,張大千出家的真正原因在於現實生活上的壓力。張大千由日返滬時,放棄了學有所成的染織而致力的書畫,年輕人急於有所成就之心態可以想見。然而書畫之道無速成之法,且他雖在曾熙門下習書,但曾師由於學生多,並無時間仔細傳授書藝,平日於師門侍師與友人談書論畫雖頗能增博見聞,然於藝事並無實際進展。徬徨苦悶之際,復受感情刺激,遂令其一時衝動而出家,其實這是無法突破困境的一種逃避。
  然而張大千熱愛生活,其實根本就不曾有什麼看破紅塵的想法,因此前後做了三個多月的和尚,旋即自西湖靈隱寺返上海,並為二哥善子逮回四川,但這段因緣卻對張大千一生有相當特殊的影響。他在當和尚時經歷到現實生活的窮
困,受了不少委屈,使他立志非得要出人頭地,超人一等不可,他說「和尚不能做,尤其是沒錢的窮和尚更不能做」,如此就非得有「經營治術」的處世本領不可;另外,自此他以佛門中人自許,以「大千居士」名號行世。
  其後當家人尋回大千,大慨是為了要使他安心,旋即在母兄作主下與原配曾慶蓉(1901-1961)結婚,時大千已先有偏房,並育有二子,偏房名叫黃凝素(1907-1981),與曾氏一胖一瘦,子女們便有了「胖媽媽」、「瘦媽媽」的暱稱,
以為區分。
  婚後回到上海,再拜清道人門下學書,「清道人」即李瑞清(1867-1920)。他與曾熙是好友,兩人同為前清翰林進士,不但俱擅魏碑,通曉書法各派源流,中國傳統的學裹更為深厚,人品高潔,是張大千一生中最崇仰的人,而這種傳統士大夫階層的人文背景在張大千的一生中發生極大的影響。張大千相從清道人僅一年,清道人即下世,但大千從其學書獲益非淺。由於清道人的啟發教導,他在書法上終有所成,獨創一格,因以奉之為恩師,終生孺慕。
  張大千居上海期間(民國十四年前後)賺錢的本領是賣畫,但賣自己的畫則收入有限,而對張大千來說,若是仿石濤的筆墨,無論款印皆精到亂真,即使列入石濤的真蹟中亦為精品,但如題上「大千張爰仿石濤」這一行款,就無法賣
得高價了。這使得年輕的張大千十分不服氣,明明無所分別的筆墨,何以一具真名便不值錢?如果人們肯老實地表示,「你的筆墨與石濤相比,雖然看來一般無二,但畢竟名氣相差太大,所以價錢亦有高低。」倒也罷了,偏偏鑑賞家們還
硬充內行,硬指某筆樹木差了,某處山石氣韻弱了,如何如何不及石濤,豈能令大千心服?
  因此在年較盛氣之下,為了一顯本事向鑑藏家的眼力挑戰,張大千遂造石濤的假畫來賣大錢,也並不覺得問心有愧,這即是他早年偽造石濤畫作的最大原因。但他也挑選「買主」,要找有錢而性好揮霍者,不但賣得起價,而且比
較取不傷廉,這裡亦可看出六千聰明狡黠的另一面。他也曾為了好強,讓北方的收藏家羅振玉(1866-1940)上當難堪,這些雖然都是張大千年輕時的逞能、鬥氣與狡黠,但也因此得罪不少人,久為清議所不容。他到晚年亦頗為之介意,雖經長年之補善,仍為多人苛議,是其平生憾事之一。
2007-09-25 2:43 am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蝯,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中國四川內江人,中國近代著名畫家。

兄弟十人,張大千排行第八,從小就愛繪畫。母親是當時知名的女畫家,他的二哥名澤,字善孖,別號虎痴,是畫虎專家。善子的人物山水花卉,無一不精,大千也是從他受益的。

童年在家中習畫,曾到日本學習染織,歸國後在上海師事曾農髯和李梅庵,除書法外,也學習國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

張大千少年時,曾做過和尚 ,又被土匪綁去做師爺[來源請求];廿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儼然成了他特有的標誌。

1926年開始,為精進畫風而遊遍中國名地,包括黃山,峨眉山,敦煌。他最好的山水畫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他自稱對敦煌壁畫的文物保存也有相當多的貢獻。但是1940年代,他在敦煌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後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被揭露後又抵賴辯解[來源請求]。

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曾兩度出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 (現南京南京大學、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1948年移居香港,1951年移居阿根廷,1953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1956年曾與西班牙繪畫巨匠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獲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

1969年移居美國三藩市,1977年由美國移居台灣,住在台北外雙溪的摩耶精舍,1979年他81歲時曾自書一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頗示心境。1983年4月2日,心臟病復發去世。

張大千是大收藏家,他的大風堂珍藏,收集了幾百幅歷代名畫,著有《大風堂中龍門陣》一書。

因政治觀的關係﹐張大千從48歲離開中國大陸後﹐直至去世時也未有回國。

張大千先生名爰,字季爰,四川內江人,曾經因為出家,法名大千,因此別號為大千居士。生於一八九九年,一九八三年過世。張大千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首屈一旨的畫家,繪畫成就出類拔萃,自成一格,對於美學的欣賞與研究極為努力,出身於內江望族,曾於上海拜師學藝,民國三十年遠赴敦煌模擬壁畫長達兩年半之久,奠定其畫風基礎,後來由於中國動亂,張大千先生曾先後旅居印度、巴西、美國等地,曾在巴黎會晤西方繪畫大師畢卡索的賞識與尊重。

  民國六十六年先生自美返台定居,築摩耶精舍於外雙溪,民國七十二年完成其一生最後一幅巨卷「廬山圖」,同年四月病逝榮總,遺骨火化安葬於摩耶精舍的梅丘立石之下,在過世後,遺族再先生過世百日後也遵守其遺言將摩耶精舍與其古代繪畫收藏全部捐贈給國家,留給後人無限的景仰與追思。

  張大千先生閱事豐護,軼聞趣事頗多。對於居住環境也十分講究,四川的「梅」,巴西的「八德園」,美國「可以居」、「環蓽盦」與外雙溪的「摩耶精舍」,都極富園林之美。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11: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3000051KK020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