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象的生活環境和特徵

2007-09-23 5:36 am
我只想知道「野象的生活環境和特徵」,不要其他的資料!符合以上條件者才可獲得「最佳回答」。【20分】

回答 (2)

2007-09-23 6:01 am
✔ 最佳答案
野生象從一個“問題”地點被遷移到另一個“安全”地點,國內野生象保護專家皆承認非長遠的解決方案。

自1974年,逾400頭被的遷移到新地點的野生象,共同面對未知的命運,沒有人知道這些大象的未來去向、健康或安全,或能否被當地的象群接納,還是難逃被驅逐的命運……。


這些疑問一直到衛星傳導器(satellite transmitter)和衛星環(Satellite Collar)的採用,疑問才慢慢解開,然當中仍然困難重重……。

在1995年10月10日,一隻被取名Mek Penawar的雌象成為第一隻戴上衛星傳導器的亞洲象,她因入侵哥打丁宜的Penawar城一楊桃園而被迫遷移。她在遷移後的行蹤,將透過衛星傳播出去,供研究人員作進一步的追蹤。

1996年,一隻在齋月期間被捕的雄象Abang Ramadam,成為繼Mek Penawar後,第二隻戴上衛星傳導的大象。2年後,另一隻雌象在同樣地點捕獲,被取名MekDara,同樣戴上衛星傳導器後,被移置國家公園。

在1999年,Mek Boh與另一隻雄象同時被釋放到國家公園,而Mek Boh所配戴的是改良過新一代的衛星環,內部設有環球方位系統,輸放據點訊息。這個衛星環將資訊收集後,透過NOAA氣候衛星及美法的資訊過濾中心,再輸放到網絡上去。

這個昂貴衛星環由Boh集團贊助,Boh集團成立大象保護信托基金,在大象保護上不遺餘力。

Mek Boh與伙伴在彭亨的北根森林保護區附近被捕獲,它們本是彭亨境內一群約20隻的象群中另立出來的成象,由於森林被轉換為油棕園,使野象的食物減少而促使它們入侵油棕園,導致園主蒙受損失。

到底這些身負重任的野象,有沒有幫助專家們解答疑問?記者走訪了參與追蹤行動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研究部的沙爾曼(Salman Saaban)。

從沙爾曼口中得知,早期的傳導器未能有效發揮功能,很快就失去訊息,使進一步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斷。

“Abang Ramadam可以適應國家公園的新環境,它活動的範圍3百至4百平方公里,而Mek Penawar有時則會遊盪出國家公園的範圍,我們推測它可能尋找其幼兒。”而Mek Dara傳導器失靈,5個月後,野象隊伍被迫回到釋放地重新捕捉。

戴上衛星環的Mek Boh,算是收效期最長。它在1999年8月21日被釋放,而最後的訊息是在2000年1月9日終止。

“我們從州森林巡察員方面得知,不少被遷移的野象在國家公園的範圍遊盪,故衛星環計劃的宗旨是研究野象遊盪的範圍,及其所選擇的棲息地條件。”

藉先進的衛星連繫,他們的隊伍得以緊密追蹤Mek Boh行蹤。他及兩名森林偵察員加上國家公園另2名偵察員,平均一個月出發兩次,行程約1星期,溯河及徒步到衛星標示的地點進行偵查。

他們發現,在遊盪了將近1個月半後,Mek Boh終於選定了兩個活動據點,即Batu Bewa、Taat山及丁州森林保護區境內的Petang河及Lasih河附近。

“根據過去研究,野象需要1至2個月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之後才選擇哪個據點可以生存,先決條件是食物,而往往是次森林,因為這裡較多果類和矮樹叢作為食物。”

落單的野象會為其他象群接受嗎?


█ Mek Dara傳導器失靈,5個月後,野象隊伍被迫回到釋放地重新捕捉牠。
過去的報告顯示,研究員發現被釋放的Abang Ramadam與當地的象群在一起,多少証明了落單的“外來者”也有被接納的可能性。第一隻被追蹤的亞洲象MekPenawar被移置到國家公園後,向南遊盪了3至400平方公里,最後失去訊息。

從沙爾曼5年的經驗,他認為若要追蹤野生象的新生活,群體移置的研究成效較大,例如Mek Boh及伙伴,其遊盪的範圍從7至200平方公里,而之前的AbangRamadam及Mek Penawar單獨釋放,擁有更大的活動範圍,平均3至400平方公里,造成研究上的艱難。

“依照預算,在未來我們尚可為2至3隻象戴上衛星環,但要取得準確的研究成果,必須擁有占總數5至10%的案例,以國內大象總數,研究對象至少要一百頭……。”

對於釋放後野生象的去向、是否重回到園坵覓食或嚐試回到原來的棲息地,沙爾曼認為其中有太多變數。以柔佛州的野生象為例,他提出建議,在每隻被釋放的大象身上留下記號,再釋放到一定的範圍內,再捕捉偵查去向……。另一個方法,定期從不同區域的森林巡察員,接收作上記號的大象行蹤報告,再拼湊出更清晰的行蹤圖。

沙爾曼分析,比較起印尼、泰國和緬甸,我國的野生象管理問題明顯小,印尼的人工飼養大象數量太大,缺乏技術管理人員,泰國大象雖然在生態旅遊上成功參與,但國家禁止砍伐森林,造成數以千計的工作象“失業”生存成了問題,緬甸的象群則比泰國幸運,每一隻大象都必須註冊,同時伐木必須採用大象。

“我們的大象福利受到較高的關注,因為我們擁有專門單位,州屬如霹靂、丁加奴、吉蘭丹、彭亨、柔佛等都有森林巡察員特別處理野象事務。”

在探討未來象群管理的可能性,他認為馴服大象參與生態旅遊是出路之一,然而必須投注時間,及派人前往擁有悠遠訓練大象的國家如印度、緬甸或泰國取經。

他下一個目標是,在柔佛州捕捉入侵的大象,裝上衛星環後釋放到興樓雲冰,再進行追蹤和行為研究。

他不諱言在追蹤野象過程中充滿危機。回想起當年北根捕捉Mek Boh和伙伴時,其伙伴是一頭少年雄象,衝前攻擊他和森林巡察員,就在5公尺之間,機警的巡察員向空中鳴槍,起了阻嚇作用。當眾人尚未回過魂來,這隻雄象再轉頭來攻擊,幸好在聞槍聲後終於停止了攻擊。

霹靂州的茂密山林,一度是野生象群自由闖盪的樂園,然而在1974年至1980年,野生象消逝在山林藍圖上,因為牠們都被驅逐出家園。

“州政府在開發森林時,沒有知會野生象管理單位,讓研究人員採取行動,作更完善的準備,以保護象群。”沙爾曼認為州與聯邦政府之間,需要更密切的協商。

野生象問題反映出,州及聯邦政府在處理森林土地開發上的衝突,缺乏溝通和妥協,同時也暴露了不同州屬為土地開發,寧可犧牲野象家園。


後記:
野象部隊的存在,反映了野象的生態問題。霹靂州在短短20年內,成了野象絕跡的州屬,也顯示了野生象家園藍圖的萎縮和消逝。野象隨季節而遷徒的路線繼續被截斷,新家園仍然被園坵和村民層層的包圍,種種原因,使亞洲象滅絕的主因從象牙交易轉換為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


收錄日期: 2021-04-25 21:56: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2000051KK049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