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現今香港推行「可持續發展」這概念, 是造成貧富兩極化的主要原因, 例證如下:
「可持續發展」這概念愈來愈流行,特首的第三份施政報告也以此為賣點。不過,施政報告所指的「可持續發展」,基本上只談及自然環境的保護,完全忽視人(特別是窮人)的生計活動的「可持續性」,結果自然被輿論批評為「陳義過高」。
1.) 除了不斷破壞自然環境以外,現代社會(包括香港)的發展模式還製造著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僅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分析,也是無法持續的,因為當地大部分的人口缺乏財富,從而喪失「有效需求」時,生產、商業以至銀行的資金也將會沒有出路,經濟自然難以持續增長。這還未計算政治和文化上的後果。
貧富懸殊香港最甚
因此,「可持續發展」必須同時考慮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不過,僅僅是要求政府將更多的資源投入扶貧計劃,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正如美國的經驗顯示,儘管自六十年代開始,美國政府花了超過三點二兆美元於「扶貧」計劃,但美國的貧窮問題卻仍然日益嚴重,而香港的情況似乎比美國更為嚴重。
倘若政府真是認真看待「可持續發展」,便必須仔細分析造成收入分配愈來愈不平均的原因,從而找出相應的對策。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是怎樣產生的?
2.) 自七十年代以來,貧富差距的擴大成了世界性的現象,而且情況愈來愈嚴重。根據聯合國的估計,在過去三十年間,全世界20%最窮困人口佔全球收入的百分比,由2.3%降至1.4%;而佔世界人口20%的最富裕國家,它們佔全球收入的百分比,則由70%上升至85%。在1970年至1985年間,全球的國民生產總值共增加了40%,但同時貧困人口也增長了17%。在1965至1980年間,雖然已有二億人口的收入減少,但在1980至1993年間,收入下降的人口共增至十億。倘若讓現有的發展模式繼續,貧富不均的情況恐怕只會進一步惡化,結果是:無論在政治、社會、財政、文化以至經濟增長各方面來說,「可持續發展」只是幻象。
3.) 多勞多得騙人鬼話
造成貧富兩極化的原因,與現代社會經濟運作的方式有密切的關係。現代社會是一個用錢來賺錢的社會,據紐約大學一位教授估算,美國1962至1989年間的個人財富增長,71%來自原有財富的增值,所謂多勞多得,教育致富只是騙人的鬼話。
大企業(包括機構投資者)掌控了現代社會絕大部分財富,它們的運作方式,基本上是「肥水不流別人田」:由它們自身擁有的資金,絕大部分留給企業自用;倘若缺乏資金,則可以由別的大企業(銀行)借來。相反,缺乏資金的小企業或個人,一來沒有自身積累資金的能力,又由於缺乏財力,也無法獲得銀行的貸款,結果自然難以發展。
擁有資產者才有機會擁有更多的資產。恆生銀行派特別股息,得益最大的是持有62%恆生股票的匯豐銀行,平白增加了48億元的收入。
香港例子則有: 盈富基金, 只益富戶
政府發售「盈富基金」,儘管以折讓和紅股的方式優惠散戶,但能夠參與遊戲,並可能從中取利的,恐怕不會是「餐搵餐食餐餐清」的市民,而是腰纏萬貫的「散戶」;銀行「水浸」,情願不斷減低樓宇按揭利息,以「幫助」有能力置業的人置業,也不支持「白手」去「興家」,於是中、小企業叫苦連天,造成「有錢無人用,有人無錢用」的局面。
相反沒有資產的人差不多被排拒在資金流轉的過程之外,變得愈來愈窮。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只會引發不斷積累的政治經濟矛盾,使現代社會無法以現有的方式「持續」地「發展」下去。
參考資料:
Jeff Gates(1999):The Ownership Solution, Penguin Books
主因:
1.經濟轉型:製造業北移,造成工人轉業困難,加上裁員,導致失業人數增加。
2.低工資增長: 金融風暴後, 職位減少,凍薪減薪裁員。工人唯有接受苛刻待遇
3.樓價升跌:地產商壟斷市場, 亞洲金融風暴後,樓價大趺,不少市民成為負資產
4.稅制不公:香港沒有開徵資產增值稅,樓市及股市暢旺時可不斷累積財富而不用繳稅
5.保障不足:香港缺乏社會保障制度,綜援金只幫助最貧困者,更建議削減,未能配合物質水平。現時退休制度亦未能保障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