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集證』:為什麼外族不能同化漢族,卻被同化?

2007-09-23 12:49 am
我記得歷史上有三次漢族幾近被同化了,可是最後卻反同化了外族?

有人能解釋原因嗎?原因越丰富越合理越好...

回答 (5)

2007-09-23 3:33 am
✔ 最佳答案
其實史上好像沒有外族同化漢族,應該是外族漢化吧!這個最大原因是漢族的文化較其他外族文化根深柢固,文化根基深厚,外族文化水平不高,大都是以游牧打獵為生,故其他外族很難影響漢人,很難要漢人跟隨其生活習慣。


史上最大的漢化應該是五胡亂華時期,當時北方外族,鮮卑,匈奴等外族遷到河套居住,又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前燕,後燕等等,令到外族跟漢人同化,外族學習漢人習慣,漢人又學習外族,如漢人本來是用矮椅,矮床,但外族漢化後,把文化傳到漢人,令漢人開始睡高床,住高椅等等,加強了文化交融。


而當中最大的可以說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通過聯婚制度使到漢人不再純正,形成了混種,影響漢人。


其實在之前,很多年代漢人也跟外族混種。如秦朝時,秦始皇在征匈奴後把大量人民遷到河套地方,這個時候已經跟外族融合。加上漢朝時,通過和親政策,令到漢不再純正。又如三國年代,很多人都任用外族軍隊,如曹操等。使到外族跟漢族同化。


之後的隋唐君主都不是純種漢人,都是跟鮮卑族有關係。及後安史之亂,外族入侵,漢人又再跟外族同化。至五代十國時期,外族控制中國大部分土地,令到漢人不再純種,漢外混雜。之後的宋代時期,北方被外族佔領,漢外混雜,文化等等都有同化現象。至清年代,蒙滿混種,又加上漢八旗弟子,很多人都被混種。


故很多中國人都有外族血統。就是因為漢人口大,文化根基厚,加上外族文化水平不高,漢人文化水平高,故外族很難同化外族,要漢人跟隨外族,所以外送卻被同化了。
2007-09-30 11:41 pm
也很難說,保羅君有國際化觀點支持, 以印度喻中國, 比較豐富. 反而知識庫將軍的有點[老生常談].
2007-09-29 8:59 am
你的答案的確不錯,不過總覺得你和保羅兄仍然不能滿足我。
2007-09-26 9:12 pm
我想有三個原因:
1. 中國古代文化實在遠比周邊民族先進很多,經濟物質也遠較其他周邊民族豐裕,以至其他民族都嚮往中華文化,以致就算征服中國後仍會學習中國的文物制度,以至反被漢化。
2. 漢族的人口有壓倒性的優勢,其他民族就算入主中原都要作出協調,才能管治為數較多的漢人。而由於人數優勢,要同化漢人是有一定的難度。
3.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入主中國的少數民族本身沒有與中華文化完全相違的文化,以至他們與中華文化沒有衝突,就算沒有完全接受中華文化,也不會完全否定中華文化甚至強迫漢人學習少數民族的文化。
我以印度為例子說明這點,古印度其實與中國一樣經常受來自亞洲中部的草原遊牧民族入侵,最初那些入主印度的遊牧民族也與入主中國的一樣被印度的高水平文化及物質生活吸引,舉族學傚印度文化最後被印度人同化。但至十世紀中亞入侵印度的遊牧民族都信奉了回教,回教是一神論宗教,視印度傳統的印度教泛神論思想是異端邪說,所以自十世紀開始入侵印度的回教遊牧民族都不融合於印度文化,反而處處攻擊印度教徒,最後形成今日印度次大陸印巴分治。但入侵中國的遊牧民族沒有與中華文化有太大對抗,以至容易同化為中國人一部份。
2007-09-24 12:07 am
原因很簡單:
第一:中國人祖先都是源自中原地方,漢族長期雄據中原地區,是最先發展文化,城市,制度的地方,而現今蒙古高原和長江之南地方,在當時是最荒蕪地方,到後期有部分的族人遷徙或己有民族到這裏,並落地生根,形成新的民族,但他們的文化水平遠不及中原地方,又是遲發展的地方,形成文化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他們非常嚮往中原文化,希望與中原先進文化結合從而變得強大(日本就是個例子),但定律是大吃小,外族的落後文化是動搖不到已有數千年文化的漢族,甚至本身文化還阻礙了國家發展,於是棄用原先落後文化,改用漢族文化.
第二:有可能居住在中原地方的古代人是最聰明的一族,其他地方的民族就較為笨一些,所以外族想變得聰明些,不得不與漢族結合,結果漸漸被同化.
總之漢族文化在古代是最先進的一個民族,成為主導.
不過,還有例外,滿清一族是最成功,能夠部分同化中國人,譬如:清朝滅亡後,人民可以不用留辮,但是大多數人民仍然留辮,在袁世凱死後,北京發生政變,國民政府召張勳入京,當時的張勳的軍隊號"辮子軍",以表對清朝盡忠,其後再度擁立清廢帝溥儀,但最後失敗收場.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35: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2000051KK0322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