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源...

2007-09-23 12:19 am
點解中秋節要食月餅...???
同埋中秋係點黎架...

回答 (5)

2007-09-23 12:50 am
中秋節的由來有:
1.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中秋的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于水火這中。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後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挂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2.相 傳 吳 剛 在 凡 間 本 為 樵 夫 , 醉 心 於 仙 道 , 但 始 終 不 肯 專 心 學 習 , 因 此 天 帝 震 怒 , 把 他 居 留 在 月 宮 , 並 說 : 「 如 果 你 砍 倒 桂 樹 , 就 可 獲 仙 術 。 」 但 吳 剛 每 砍 完 一 段 時 間 , 桂 樹 便 會 自 動 癒 合 , 日 復 一 日 , 吳 剛 伐 桂 的 願 望 仍 未 達 成 , 而 他 也 不 斷 的 砍 下 去 。

3.相 傳 有 三 位 神 仙 變 成 三 個 可 憐 的 老 人 , 向 狐 狸 、 猴 子 、 兔 子 求 食 , 狐 狸 與 猴 子 都 有 食 物 可 以 濟 助 , 唯 有 兔 子 束 手 無 策 。 後 來 兔 子 說 : 「 你 們 吃 我 的 肉 吧 ! 」 就 躍 入 烈 火 中 , 將 自 己 燒 熟 , 神 仙 大 受 感 動 , 把 兔 子 送 到 月 宮 內 , 成 了 玉 兔 。

月餅的由來: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敲節的必備物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從元末流傳而下來的,
相傳元朝時,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殘酷的統治,有志之士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想要聯合反
抗力量,但元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傳遞消息的管道,所以劉伯溫便想了一個計策:命王昭光製
作餅子,將寫著[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送到各地起義軍,通知他們再八月時五日晚上起議回應,因而一舉推翻了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也就傳了下來
參考: 網路.書本
2007-09-23 12:27 am
)1Q:中秋點黎
Q: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傚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 ·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2)Q:月餅的故事
月餅的故事
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北宋(距今約一千年前)已經有的了。你有聽過下面一個和月餅有關的歷史和傳說嗎?

大約在距今六七百年前的元朝( 1279-1368),中國被外族蒙古人統治。蒙古人是很善於打仗的遊牧民族,但卻不善於統治廣大的中國領土。他們採用很嚴厲的方法來統治中國。他們把人民分為四等:蒙古人算第一等,西域地區的色目人算第二等,中國北方的漢人算第三等,南方的漢人算第四等。他們又把職業分做十級,一向為漢人重視的讀書人,可憐得僅比乞丐高一級,算是第九級。

此外 , 蒙古人又收很重的稅 。 法律方面,對漢人又有種種歧視,例如蒙古人打傷漢人,只要賠一頭牛,但漢人打傷了蒙古人,卻要處死。蒙古人為了防範漢人造反,把每個家庭都置於蒙古人監視之下,還規定每十家人才可以用一把菜刀。

在那段時期,漢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都在等候機會把殘暴的蒙古人驅逐出中國。

當時有一支漢人起義軍準備在農曆八月十五夜起義。不過蒙古官府監視嚴密,無法把消息傳遞出去。起義軍的領袖叫做朱元璋,軍師是劉伯溫。劉伯溫想出一個方法來:他散播消息,說年底將有冬瘟,家家戶戶要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過瘟疫。

劉伯溫叫人在月餅入面藏了紙條,寫着「八月十五夜,殺韃子,迎義軍」。他用這個方法,便把起義的消息傳了開去。到了八月十五夜,義旗一舉,漢人便紛紛響應,驅逐蒙古人的起義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朱元璋在劉伯溫和起義軍的支持下,成功把蒙古人驅出中國境外,並建立了明朝。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都有應節食,但到現在為止,最能代表中秋節的應景食品,仍然是月餅。在最初,月餅不過是用麵粉和糖製成的一種圓餅。後來,人們對食物的製作不斷的研究,對月餅的做法,也越來越加複雜,月餅名稱和種類,也不下百種。

月餅狀為圓形,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願望,所以月餅又叫「團圓餅」。關於月餅的來源據說還有一段歷史的掌故。當年明太祖率兵起義,反抗元朝暴政的時候,義軍已經將都城圍困,但是元兵仍是負隅頑抗,久攻不下。於是劉伯溫就想裏應外合破敵之計,於中秋節以前派人以販賣月餅的小販身份,混進城去,和城裡的民眾聯絡。月餅裡面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日夜晚起義攻城。人們吃到月餅看見紙條,於是大家就按照計劃起義,一舉而將元人消滅。此後,為了紀念這一個推翻暴政的勝利日子,所以每年到了中秋節,大家都吃月餅賞月,相沿成俗,至今仍然不變。
2007-09-23 12:24 am
起源

農 曆 八 月 十 五 , 是 我 國 傳 統 的 中 秋 節 , 中 秋 節 的 主 角 則 是 高 掛 天 空 的 一 輪 明 月 。

原 本 , 帝 王 就 有 春 天 祭 日 , 秋 天 祭 月 的 禮 制 。 《 禮 記 》 上 說 : 「 天 子 春 朝 日 、 秋 夕 月 。 朝 日 以 朝 、 夕 月 以 夕 」 。 在 酷 熱 的 夏 天 過 後 , 天 朗 氣 清 , 萬 里 無 雲 的 秋 夜 天 空 , 正 足 突 顯 出 月 皎 潔 的 光 華 。 因 此 , 每 到 秋 天 , 天 子 總 要 到 國 都 西 郊 的 月 壇 去 祭 月 。 上 古 祭 月 的 禮 儀 , 很 可 能 就 是 中 秋 節 的 起 源 。

「 中 秋 」 一 詞 , 最 早 於 《 周 禮 》 : 所 謂 中 秋 , 是 因 為 八 月 居 孟 仲 季 三 秋 之 中 , 而 十 五 夕 恰 為 月 中 , 所 以 八 月 十 五 被 稱 為 中 秋 , 或 稱 「 八 月 半 」 。

雖 然 祭 月 的 習 俗 來 源 年 代 則 無 法 確 定 。 就 現 有 文 字 資 料 看 來 , 漢 代 枚 乘 ( 逝 於 西 元 前 一 四 一 ) 的 《 七 發 》 中 說 : 「 客 曰 : 將 以 八 月 之 望 , 與 諸 侯 並 往 觀 濤 於 廣 陵 之 曲 江 」 。 這 或 許 是 後 世 於 中 秋 後 觀 錢 塘 潮 風 俗 的 起 源 。 大 約 到 了 魏 晉 , 就 有 秋 夜 賞 月 之 舉 。 《 晉 書 》 「 袁 宏 傳 」 : 「 謝 尚 時 鎮 牛 渚 , 秋 夜 乘 月 , 率 爾 與 左 右 微 服 泛 江 」 。 但 成 書 於 南 北 朝 時 的 《 荊 楚 歲 時 記 》 , 並 無 中 秋 習 俗 的 記 載 。 直 到 唐 代 , 才 有 許 許 多 多 的 文 人 雅 士 相 約 於 中 秋 夜 賞 月 。 王 仁 裕 ( 八 八 ○ ─ 九 五 六 ) 的 《 開 元 天 寶 遺 事 》 卷 下 : 中 秋 夕 , 上 與 貴 妃 臨 太 液 池 望 月 」 。 詩 人 歐 陽 詹 ( 七 八 五 ─ 八 二 七 左 右 在 世 ) 甚 至 在 《 玩 月 詩 序 》 當 中 提 出 種 種 理 由 , 來 證 實 中 秋 節 是 最 適 宜 賞 月 的 時 候 。 他 說 : 「 八 月 於 秋 , 季 始 孟 終 , 十 五 於 夜 , 又 有 之 中 。 稽 於 天 道 , 則 寒 暑 均 ; 取 於 月 數 , 則 蟾 魄 圓 。 況 埃 瓂 不 流 , 太 空 悠 悠 , 嬋 娟 徘 徊 , 桂 花 上 浮 , 升 東 林 , 入 西 樓 。 肌 骨 與 之 疏 涼 , 神 氣 與 之 清 冷 」 。 唐 人 還 將 中 秋 月 取 了 個 名 字 叫 「 端 正 月 」 。 韓 愈 ( 七 六 八 ─ 八 二 四 ) 的 《 和 崔 舍 人 永 月 詩 》 : 「 三 秋 端 正 月 , 今 夜 出 東 溟 」 。 詩 中 的 「 端 正 月 」 , 指 的 就 是 中 秋 月 。

唐 人 中 秋 望 月 的 習 俗 日 漸 普 及 , 到 了 未 朝 , 中 秋 己 成 了 個 重 要 的 節 日 , 有 著 多 采 多 姿 的 日 習 俗 。


中秋節食俗

提 起 中 秋 的 應 節 食 品 , 大 家 一 定 立 刻 想 起 月 餅 。 其 實 中 秋 節 吃 月 餅 的 習 俗 要 遲 至 明 朝 才 盛 行 。 而 早 在 唐 朝 , 就 有 配 合 中 秋 節 上 市 的 應 節 食 品 了 。 唐 朝 鄭 望 之 的 《 膳 夫 錄 》 ( 見 引 於 《 月 令 粹 編 》 卷 十 三 ) 說 : 「 汴 中 節 食 , 中 秋 玩 月 羹 。 」 這 羹 據 說 在 本 世 紀 三 十 年 代 仍 見 於 嶺 南 , 以 桂 圓 、 蓮 子 、 藕 粉 等 材 料 精 而 成 。

雖 然 吳 自 牧 的 《 夢 梁 錄 》 中 曾 經 出 現 「 月 餅 」 一 詞 , 但 當 時 中 秋 節 吃 月 餅 的 習 俗 尚 未 普 遍 。 所 以 宋 朝 的 中 秋 食 品 仍 以 應 節 的 瓜 果 為 主 。

至 於 月 餅 的 起 源 , 在 民 間 有 一 則 流 傳 甚 廣 的 傳 說 : 在 元 朝 末 年 , 蒙 古 人 為 了 怕 漢 人 造 反 , 不 准 民 間 私 藏 武 器 , 規 定 十 家 合 用 一 把 菜 刀 , 十 戶 供 養 一 名 兵 丁 。 漢 人 蜼 想 起 來 反 抗 , 卻 苦 於 無 從 傳 遞 消 息 。 所 以 劉 伯 溫 ( 一 說 張 士 誠 ) 便 想 出 了 條 計 策 。 說 是 今 年 要 有 冬 瘟 , 除 非 家 戶 戶 都 在 中 秋 節 買 月 餅 來 吃 , 才 能 避 免 。 於 是 大 家 爭 先 恐 後 的 購 買 月 餅 來 吃 。 回 到 家 中 , 掰 開 月 餅 , 發 覺 裡 面 藏 著 張 條 子 , 上 面 寫 : 「 八 月 十 五 殺 元 兵 , 家 家 戶 戶 齊 動 手 」 。 於 是 眾 人 紛 紛 義 反 抗 統 治 者 , 這 個 中 秋 吃 月 餅 的 習 俗 就 這 樣 流 傳 下 來 。

明 清 以 後 , 月 餅 的 製 作 又 隨 地 域 之 分 而 有 各 種 變 異 。 《 燕 京 歲 時 記 》 中 說 : 「 中 秋 月 餅 , 以 前 門 致 美 齋 者 為 京 都 第 一 , 他 處 不 足 食 也 。 至 供 月 餅 , 到 處 皆 有 。 大 者 尺 餘 , 上 繪 月 宮 蟾 兔 之 形 。 」 既 然 說 是 「 以 致 美 齋 為 京 都 第 一 」 , 可 見 當 時 北 京 城 內 己 有 家 製 作 月 餅 的 商 店 。


為 了 推 銷 月 餅 , 商 人 們 又 挖 空 心 思 為 月 餅 取 了 許 多 極 雅 緻 的 名 字 。 如 西 施 醉 月 、 嫦 娥 奔 月 、 七 星 伴 月 、 蟾 宮 丹 桂 月 、 珠 江 夜 月 、 三 潭 印 月 、 唐 皇 燕 月 等 等 。 也 有 以 內 含 餡 料 來 定 名 的 , 如 蛋 黃 蓮 蓉 月 、 五 仁 甜 肉 月 、 欖 仁 白 蓮 蓉 月 、 叉 燒 臘 腸 月 、 寶 鴨 腸 月 、 寶 鴨 穿 蓮 月 、 椰 絲 蓮 蓉 月 等 等 , 光 聽 名 字 就 讓 人 垂 涎 三 尺 。

月 餅 製 作 的 特 色 , 因 地 而 異 。 較 為 人 熟 知 的 有 所 謂 蘇 式 月 餅 、 廣 式 月 餅 、 京 式 月 餅 、 寧 式 月 餅 、 滇 式 月 餅 、 潮 式 月 餅 等 。 蘇 式 月 餅 多 是 酥 皮 , 油 多 糖 重 , 鬆 脆 香 酥 。 廣 式 月 餅 重 糖 輕 油 皮 薄 餡 美 , 不 易 破 碎 , 適 宜 饋 贈 。 京 式 月 餅 素 油 素 餡 , 且 多 為 硬 皮 。 潮 式 月 餅 以 糖 冬 瓜 為 餡 , 食 之 鬆 脆 滋 潤 。 另 有 一 種 產 於 東 北 的 「 套 月 」 月 餅 , 專 供 饋 贈 之 用 。 最 大 的 底 盤 直 徑 約 三 十 三 公 分 , 由 下 而 上 逐 一 縮 小 , 一 套 嫦 娥 奔 月 的 連 環 畫 。

除 了 月 餅 之 外 , 秋 天 盛 產 的 螃 蟹 也 是 賞 月 席 上 不 可 少 的 佳 餚 。 劉 若 愚 ( 生 於 一 五 四 一 ) 的 《 酌 中 志 》 火 集 記 載 明 朝 宮 人 食 蟹 的 景 象 , 十 分 生 動 : 「 洗 蒸 熟 , 五 六 成 群 , 攢 坐 共 食 , 嬉 嬉 笑 笑 。 自 揭 臍 蓋 , 細 將 指 甲 挑 剔 醮 醋 蒜 以 佐 酒 , 或 剔 蟹 胸 骨 , 八 路 完 整 如 蝴 蝶 式 者 , 以 示 巧 焉 」 。
2007-09-23 12:23 am
吃月餅、柚子:
月餅的演進歷史可以從周代算起,到了漢代已有蒸餅、胡餅、湯餅等點心;到宋代已經有月餅的記載,但是月餅成為正式的應節食品,則始於明代,當時人們已經有用月餅相互饋贈的習俗了。民間傳說月餅的起源是來自於元末明初的抗元故事:

蒙古人統治中國後,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為了防止漢人聯合起來反抗,凡是漢人百姓家所有的金屬器具一律沒收,十個家庭只准合用一把菜刀,而且還派駐一個蒙古的爪牙負責監視漢人的一舉一動,胡做非為,魚肉百姓,漢人十分痛恨他們,稱他們為「家韃子」。元朝末年,全國各地鬧饑荒,人民顛沛流離失所,於是便有許多有志之世起義,推翻蒙古的統治。有一年中秋節,泰州的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藏在圓餅裡,送到各戶人家,約定中秋節起義。到了中秋節那天,大家一起動手,殺死了「家韃子」,揭開了起義的序幕,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人們為了紀念這次的起義,每逢中秋節就製作月餅,互相饋贈,相沿成襲。

在我國,由於各地月餅用料、調味、形狀等的差別的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的品種,諸如京式、蘇式、廣式等。餅餡更是種類繁多,甜、鹹、葷、素各有特色,而且色香味俱佳。儘管地區風格各異,但不外提漿、酥皮、硬皮三大類:1. 提漿月餅,又名漿皮月餅。熬糖漿調入麵團做月餅皮,包鹹肉、甜肉、火腿、棗泥、豆沙、蓮茸等,餅面印各色花紋,廣式月餅即此類。2. 酥皮月餅,將麵粉、飴糖、豬油用熱水攪拌做皮、有百果、豆沙、火腿等餡,蘇式月餅屬此類。3. 硬皮月餅,用白糖、飴糖、香油加上小蘇打和麵做皮,冰糖、白糖、香油、桂花、瓜子仁、核桃仁等攪拌為餡,北京自來紅即是。現在,月餅依然是群眾最喜愛的節日食品,而且質量更高,花色品種更加豐富多采。

柚子是臺灣中秋的名產。俗信以為吃柚子可以使眼睛明亮;女孩用柚皮擦臉,可以使皮膚細潤。而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更使人喜歡它,大家都希望用它來祭拜,可以得到神明的庇佑。
2007-09-23 12:22 am
有關中秋節來源的故事有以下幾則:

(一)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長生不老,從崑崙山找來長生之藥,準備擇日吞藥,此 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售后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藥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后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以進入廣寒宮,成了 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二)月神生日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傳為日神的配偶神。我國以嫦娥為月神,代表美麗、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優美的性格。中秋節為月神生日, 臺灣並沒有專祀月神的廟,都配祀在太陽公廟裡。臺北市內湖太陽公廟,八月十五日信徒們前往祭拜月神,一般民眾:有在戶外院內設香案供鮮花、水果、月餅、焚 香燒金,放炮祭月,全家人在團圓的氣氛中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就是所謂的「拜月」。

(三)土地公生日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廟要演戲酬神,農夫們在田裡插「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綁以金紙,這種竹杖是給土地公走路時作拐杖用,並祈求明年會存更好的收成。

(四)推翻元朝

相傳,元末,中原漢民不甘受其統治,愛國之士紛紛抗元,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並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 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都掛起來,元人看了大吃一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 旗就是「明」旗。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大家一起把韃子殺了,元朝就推翻了。

二、相關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源已久,可能在原始時期就已經有了。古代民族在中秋節前後舉行豐祭,同時也祭祀月神,有文字記載中秋之事亦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記載更 多,後來加上吃月餅殺韃子的傳說,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識的節日。明清以來成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現今成為國定假日。

(一)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明亮與圓滿,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更有許多人想看月亮裡的玉兔和吳剛伐木。

(二)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於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並賦予愛國的意義。

中秋應景的品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月餅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三)團圓:

  大家吃月餅、賞月、酬謝社區之 ─土地公等習俗,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

三、相關語言教材
(一)語詞
中秋節
月餅
五仁
鳳梨
烏豆沙
雙仁
文旦柚
棗泥
白豆沙
看月娘(賞月)
(二)語句

1.中秋節吃月餅和文旦柚。

2.細漢(小)時最愛用柚仔皮做帽子戴。

3.月餅有很多款,你甲意哪一款?

4.中秋時陣的柚仔較有湯(汁)又甜。

5.古早的月餅你吃過嗎?

6.現在的月餅,皮薄餡多又甜。

四、建議教學活動
(一)觀察月亮表面的暗紋
月亮表面的暗紋有時看起來像一隻兔子,也像老太婆的臉,也像妙齡女郎的臉,每次看會不一樣,也讓小朋友來觀察。

 

(二)有關月亮的詩詞教學

1.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獨酌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時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三)設計柚皮帽

小朋友每人戴一頂柚皮帽,自己再加以裝飾或創意,便成一頂獨特的柚皮帽。

五、參考資料
(一)阮昌銳(民80),台北市傳統儀禮--歲時節慶篇,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二)劉還月(民79),臺灣歲時小百科(上),臺原出版社。

(三)鄭良偉 (民79),臺灣禮俗語典。自立晚報。

六、學習活動單
節慶鄉土教學活動單
名稱:中秋 (中年級適用) 班級____姓名____

小朋友!你家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家裡有些什麼活動?請你寫下或用照片、圖畫表示出來。
參考: 上網搵。


收錄日期: 2021-04-11 18:08: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2000051KK030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