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疾病的源由】
1976年夏天,美國退伍軍人在費城慶祝獨立200周年,不幸發生221人急性肺炎之流行及造成34名患者死亡而舉國震驚。1977年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之Joseph McDade博士由肺部解剖樣品中找到病原菌,而命名為嗜肺性退伍軍人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
【流行病學】
此菌最早於1947年由罹病天竺鼠中分離出類似立克次氏體 (rickettsial-like)之媒介物。1965年則發生第一次流行,81位病人有15人死亡,1974年又在旅館中發生流行。1993年在臺灣也曾發生醫院中工作人員(包括牙醫師及病理研究員)感染退伍軍人症導至腎衰竭而需長期洗腎;1995年更有因本症死亡之病例,使本病更受臺灣醫界的重視。
【微生物的認識】
引起退伍軍人症的病原體―退伍軍人菌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廣,在河川、湖泊、沼澤、井水中都曾檢出,而熱水供應系統、空調之冷卻水塔、蒸氣凝結設備也曾發現此種細菌。退伍軍人症流行季節多在夏、秋兩季,據此推測可能與退伍軍人桿菌會在空調系統冷卻水塔中生存、繁殖,並存在於冷卻水塔所產生之水霧,經由大樓之新鮮空氣入口(空氣流通口)進入密閉大樓中,藉由空調系統造成傳播,引發疫情。
由於退伍軍人菌喜好生活於溫暖而不流動的水中,鐵銹、水垢和其他微生物也可促進其在水中之生長,所以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讓水處於促進細菌生長的條件。所以必需定期維護及清潔冷卻水塔、蒸氣冷凝器,以防止細菌生長,並且定期的使用氯或其他有效殺菌劑,將可有效預防退伍軍人菌的繁殖。
【臨床症狀】
退伍軍人症候群是一種急性細菌性疾病,會引起兩種流行病學上完全不同的臨床症狀,即退伍軍人病(Legionnaires' disease)以及龐提亞克熱(Pontiac fever)。此兩種疾病開始時皆有下列共同的明顯症狀:即厭食、身體不適、肌痛與頭痛等症狀。通常在一天之內會快速發燒且伴隨畏寒。出現非產生性的咳嗽、腹痛及下痢等症狀。體溫通常高達39.0-40.5℃。此症患者胸部X光片可能會出現多樣病變,初期在肺部分葉或小葉的浸潤,或發展至肺兩側,最後則出現呼吸衰竭。本症在醫院之總死亡率高達15%,若免疫機能不全,死亡率會更高。龐提亞克熱不會引起肺炎或死亡,病人通常在2-5天內會自癒,臨床症狀多半因吸入病原菌而產生。
大部分的人對退伍軍人菌都有抵抗力,暴露在有退伍軍人菌的環境中,約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會得病,包括免疫系統較差的人,如老人、抽菸者,免疫力受抑制者、慢性阻塞性肺病、器官移植病人及使用類固醇治療者都是高危險群。罹患者男女之比例約為2.5:1。退伍軍人症的死亡率約為 5-30%。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會使退伍軍人症之死亡率大大地降低,由此更知退伍軍人菌檢驗之重要。
【實驗診斷】
退伍軍人症類似於感冒或其他一般呼吸道感染,臨床上缺乏獨特的症狀,診斷較為困難,但用紅黴素易於治癒。因此退伍軍人症的問題不在治療而在診斷。退伍軍人菌的實驗診斷包括病原菌的分離、鑑定,快速檢驗診斷與血清學診斷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