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音樂有何分別?

2007-09-21 6:25 pm
古典時期與浪漫時期的音樂有何分別?

回答 (1)

2007-09-21 6:33 pm
✔ 最佳答案
古典樂派時期:

古典樂派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最短的一個時期,時間是從一七五○年~一八二○年。
  古典音樂的發展,在巴哈時代一過去,便進入了「古典樂派時期」,所以古典樂派時期就以巴哈逝世的一七五○年那一年做為起點。此外,因為貝多芬晚期的作品顯示出浪漫式的傾向,所以古典樂派就以一八二○年做為終點(貝多芬逝世於一八二七年)。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巴洛克與古典時期是以一七五○年為分界點,但是古典風格的形式,不像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以一六○○年為分界點那麼清楚,一般來說,從一七四○年~一七七○年左右是古典風格形成的一個過渡時期。

  「古典樂派」這個名稱,當然也是後人研究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後才訂出來的。既然用了「古典」這兩個字,那麼這個時期的音樂所給予人們的感覺一定是「高尚」、「典雅」的囉!一點都沒錯,古典樂派時期的音樂,與之前的巴洛克時期以及之後的浪漫樂派時期相比較,的確予人相當明顯的差異。古典樂派的音樂通常都給聆聽者一種單純、明朗、優美、均衡的印象,這和巴洛克時期音樂華麗而且樂風複雜,以及浪漫時期音樂強調作曲家個人情感的宣洩,是很不一樣的(當然並不是所有古典時期的音樂作品都不包含個人情緒,只是在程度上相較於浪漫時期是輕微多了)。造成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古典樂派的作曲家,受到了當時文學上古典主義精神的影響,所追求的是一種樂曲形式上客觀的美感,所以古典樂派的音樂大都有著統一而且規律的性格。
  歸納古典樂派時期的音樂表現,該時期的音樂有以下幾項特色:
  1.數字低音的捨棄不用:前一節我們才提到「數字低音」的使用是巴洛克音樂的特色之一,然而巴洛克時期一結束,數字低音這個名詞也跟著走入歷史。到了古典時期複音音樂已經鮮少為人採用,這時幾乎已是主調音樂的天下了,主調音樂的樂曲通常是由一個聲部來擔任主旋律,而由其他聲部來擔任伴奏。在古典時期,作曲家們對於和聲伴奏的部份,已不再像巴洛克時期是用數字來表示,然後再由數字低音的演奏者來即興發揮。這時期的作曲家對於曲調的和聲部份皆已整寫出,並且安排各種樂器來擔任,以增加不同音色的變化。
  2.樂句「漸強」與「漸弱」表現法的使用:今天一般人可能對於樂句漸強與漸弱的表現方式已習以為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這兒我們必須說明的是,這種表現方式是從古典時期才開始的。在複音音樂的時代,由於複音音樂著重的是每一個聲部地位均相同,各聲部必須保持均衡,所以不容易有強弱差別很大的表現。即使是巴洛克時期的主調音樂,雖然也強調獨奏部與伴奏部之間力度上的強弱交替,以產生樂曲明暗的變化,但是巴洛克時期樂句強弱的對比,是以明晰的台階式表現的,當時的人還沒有將樂句塑造成「漸強」或「漸弱」的概念,所以說樂句漸強與漸弱的表現手法,是從古典時期才確立的。
  3.奏鳴曲式的確立:奏鳴曲這個名詞在古典時期以前即已出現,但是最初的奏鳴曲不管在形式或含義上均模糊不清,當時這個名稱主要是用在器樂曲上,目的只是要與聲樂曲做個區別。但是到了古典時期,奏鳴曲經由D‧史卡接第、巴哈的兒子K‧P‧E‧巴哈以及史他密茲等作曲家的努力,逐漸確立成一種樂曲形式,然後再由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等人將之發揚光大。


浪漫樂派時期 (The Romantic Era):西元1820年∼1910年

在十八世紀末,發生法國大革命,震撼了整個歐洲,中產階級抬頭,貴族、教會組織的沒落,自由、平等、博愛的提倡,改變了社會、改變了文化,浪漫主義成為新的一股潮流,在這不到一百年的期間,音樂人才備出,創作出更多樣式的曲風。

浪漫時期樂派的音樂家改變了舊有的形式與規則,為了能更加表現他們的情感。浪漫樂派有幾個特點:標題音樂的確立、交響詩的開創、國民樂派興起、再加上樂器更加精良(1830年代,由貝姆改良管樂器),管弦樂編制一步步擴編,造就這一個璀璨的浪漫樂派。
在這個年代的作曲家音樂家太多了,有:
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 1782∼1840)、
德國浪漫歌劇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歌曲之王─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
義大利歌劇家─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
推展標題音樂的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最幸福的音樂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
鋼琴詩人─蕭邦(Fryderyk Chopin 1810∼1849)、
夫唱婦隨音樂家庭─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以及克拉拉(Clara Wieck Schumann)、
開創交響詩的李斯特(Ferencz Liszt 1811∼1886)、
開創樂劇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
義大利歌劇巨匠─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強烈西班牙風的作曲家─拉羅(Edouard-Victor-Antoine Lalo 1823∼1892)、
上帝的作曲家─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
德國的第三B─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布魯赫(Max Bruch 1838∼1920)、
創作出最賺人眼淚的歌劇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巨大主義者─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以及浪漫樂派的最後─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在這近一百年中,有眾多家的作品產生,演變到今天讓您有買不完的CD。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01: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21000051KK006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