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五四運動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2/Gnome-help.png/38px-Gnome-help.png
本文需要您的關注
請在進一步修改後,從需要關注的頁面的列表中刪去相關提示,並刪除這個模板。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8/May_Fourth.jpg/250px-May_Fourth.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五四運動中,國立北京大學的遊行隊伍
五四運動狹義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
廣義: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鉅。在台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背景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7/70/54-4.jpg/200px-54-4.jpg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每周評論》關於山東問題
[編輯] 新思想的傳播與白話文運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在年輕一輩中產生影響,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政治、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編輯] 北京大學為首的高等教育發展
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相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魯迅(周樹人,教中國小說史)、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編輯] 民初以來的反日以及國恥情緒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經70多天激戰,於11月7日全部佔領德國租借地膠州灣。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的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運動中進一步發展而發揮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貸款,並協助組建和裝備一支中國參戰軍,其貸款還被用於安福國會龐大的賄選開支。同年9月,北京政府與日本交換了關於嚮日本借款的公文,作為借款的交換條件之一,又交換了關於山東問題的換文,其主要內容為: 1、"膠濟鐵路沿線之日本國軍隊,除濟南留一部隊外,全部均調集於青島"。2、關於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日軍撤走,由日本人指揮的巡警隊代替。 3、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 北京政府在換文中,對日本的提議"欣然同意"。駐日公使章宗祥嚮日本政府親遞換文,後來北京學生痛毆。在中國對德宣戰,與日本同為戰勝國,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沒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擴大了,這一換文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占山東的藉口。
[編輯] 一次大戰期間工商階層的發展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民族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得以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也更形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科學,民主。另一種看法:愛國,自救。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後來也有人認為,當時的學生和青年僅僅是受到強烈的外來衝擊而衝昏了頭、失去理智,所謂的精神大多流於口號。於多年後的今天,對其應以冷靜態度重新思考。
[編輯] 五四運動對中國的影響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他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特別是對中國共產黨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對當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價值。
[編輯] 思想文化
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深化和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復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1921年還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革命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制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以後,一些五四幹將在反對中華文化道德思想文化上起了至關重要作用。
[編輯] 中國政治
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平會議上簽字,這並不代表中國的利益和權益能夠保留下來,相反,刺激了日本吞併中國,排擠其他列強的速度。由於北京政府的失敗,各地軍閥利用北京政府的無力,相互攻伐,加劇了中國的內亂。
1921年到1922年召開了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提出「十項原則」,山東問題得到解決,日本把青島交還給中華民國政府但是膠濟鐵路仍由日本控制,山東實際仍由日本控制,中國權益沒有恢復
[編輯] 社會經濟
學生和群眾的抵制日貨,一定條件下刺激了民族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者一戰的結束,中國的社會經濟依然無法擺脫遭受欺凌的厄運。
[編輯] 教育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動主義」「自律輔導主義」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動下,教育界引起巨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廢除學監製,在「開放女禁」呼聲下,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嶺南大學開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婦女權利在五四影響下發生變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佈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教育得到革新。
[編輯] 文學藝術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文學巨匠,如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郭沫若、郁達夫等。
[編輯] 中國共產黨
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鬥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編輯] 現代社會的影響
在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巨變衝擊了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發展需要五四的奮進和創新。
[編輯] 五四運動對臺灣影響
由於臺灣已於中國大陸處於半隔絕狀態,故不可能支援愛國活動,但正是五四運動,深化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臺灣民族主義增強,在文學思想領域皆有巨大作用。
[編輯] 負面影響
[編輯] 思想文化方面
有人認為,中國知識份子在那時期的歐洲中心主義的影響下,在五四運動中提出的「全盤西化」口號,盲目地將自己國家的一切道德文明文化傳統盡諸摒棄,全部定為封建愚昧落後迷信,轉而對西方文明的盲目膜拜,對中華文化造成了深層的傷害,令中國傳統文化步向衰落。
[編輯] 社會方面
當時的五四運動亦掀起了很多青年的崇洋潮,儒家價值觀發生重大變化,著名的有十里洋場之稱的上海。而當時的社會風氣亦可從聞一多的《死水》和曹禺的《日出》中窺探一二。此情形直至蔣中正完成初步統一後推行新生活運動後亦未有太大改觀。
[編輯] 學術方面
不少人亦認為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的白話文亦令中國文學失去精粹及美感,變得流於表面。同時白話文亦比文言文擁腫俗套,失去了文言文簡意到的意義。新詩的格律、詞彙、形式、對偶、美感亦比唐詩宋詞為之失色。在歐洲中心主義的影響下,更有人提出了「漢字拉丁化」的口號,某程度反映了當時知識份子的崇洋棄本的思想。
[編輯] 政治方面
五四運動使蘇俄在中國播下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種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國民黨的改組便充份顯示出當時布爾什維克式的暴力革命路線對中國政壇的影響,以後的歷史發展便沒有了和平演變的路線,只有革命和更革命的分別了。儘管中國的主流媒體認為暴力革命是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唯一齣路,但也有人認為當時對暴力革命的絕對化,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是一種破壞而非建設作用。